变速的通讯时代

2018-11-28 01:32赵玉兰
都市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诗社桃园智能手机

赵玉兰/文

对手机微信全新的认识和掌握,老年人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如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更得好好学习。现在手机微信已普及全世界,它是人类的宠儿,更是人类智能的心脑,因而人人都喜爱它。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在网络通信发展的速度上,它彰显着时代巨大变革引领的地位,我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它带进科学的领域。

记忆中快捷信息的交流,进入到今天的微信时代是个漫长的过程。三十多年前的1983年,上海开通国内第一家寻呼台,由此寻呼机便进入到我国。当时称为:BP机、BB机,简称呼机。可以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通信网络第一朵绽放的迎春花,也是通信网络的福音。巧的是1983年我第一个孙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降生了,国祥民乐、此情此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呼机的出现已成为不少人的向往。这是社会的进步,时尚的追求,不少人腰里都挂个振动的小呼机,可谓风靡一时。

家中两个儿子、两个儿媳、女儿、女婿都有一个精灵一般的呼机。后来有的孩子下海经商,这时,呼机对他们来说十分的重要。据他们说:呼机有两种,一种是数字的;一种是汉字的,他们用的是汉字的。无论哪一种都得通过寻呼台,才能把信息传达给对方。他们又说:寻呼台还根据客户要求发天气预报、股票信息、新闻等,每月信息寻呼台要收两块钱。我听在耳里,看在眼里,不用讲心上着实羡慕,这小东西怪灵气的,然而退休在家里,那时,我只能望而兴叹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成熟和社会需求的增大,1990年寻呼台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国内遍地开花,传呼市场极为繁荣。据说寻呼台相互竞争,入网费100元。数字机一年180元(每月15元);汉字机一年600元,(每月50元)。为争夺用户,呼机入网费从最初的100元降到50元、30元,直到免费入网;服务费也降到了数字机每年120元;汉字机每年三、四百元,甚至更低。信息也免费发送……

高起低伏的现象必有新的科技来代替。果然如此,在1993或1994年间,手机开始慢慢出现,不过常见的是功能单一的集群电话,即人们说的“大砖头”。说到“大砖头”让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与女儿去上海游玩。上海是全国以至全世界驰名的大都市,是经济、文化、交通、建筑等融为一体,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来到上海自然要去赏景、逛街,一睹它的面容,实现梦寐以求的梦想。南京路是上海标志性的商业区,无论国内外的游客,来到上海都要到此一游。当我们踏上此路,即刻进入了人潮如涌的地带,可以说一泻千里的气势把你卷入到人浪之中,很难回头转身,只有人拥人地拥着你向前移动。我紧紧拉住女儿的手,母女俩相互不敢放松,唯恐被人挤散了,万一走失,那可真是很难找到对方。就在此时,眼前忽然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一位高大肥胖戴一副墨镜,操一口好似港话的年轻人,对着“大砖头”叽哩哇啦和对方讲话,初次见到新奇的话机!是在移动中通话,想多看一眼,可惜那人一闪而过,很快淹没在人海中。不久,太原也有了此物,才知道此物名曰:“大哥大”,但用户甚为稀少,据说1987年,广东省为了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建设了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移动电话就是像半块窄长黑色砖头一样的“大哥大”,除了打电话没有别的功能,但是它的价格不菲,每部都在一、两万元左右。我记得当时,谁家有一万元就是富豪人家,称他家是万元户,所以真正能买得起“大哥大”的人是极少数。

科学没有搁浅,历史车轮依然滚滚向前。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十分重视通信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甩掉落后的通信网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府明显地加快了电信的设施建设。“呼机”“大哥大”的出现,在实践中证明都不太适应现代化的需要。紧接着取而代之的是座机电话的日益普及,90年代末期座机电话逐渐进入到千家万户,可以说这是电信的又一高峰。可是,当时要装一部座机,须花去3000元手续费,还得托人找门路,在变速时代的通讯转折中,渐渐地我三个儿女的家庭也都安装上了电话,可以及时地互通信息了。

曾记得1994年的夏天,女儿去杭州开会,把五岁的女儿留给她爱人照看,一天晚上11点左右,外孙女突然打来电话说:“姥姥,我爸爸还没回来,我怕!”我接到电话心急如焚,公共汽车已停运,胜利桥东距离王家巷,有好远的一段路,怎么办?!我只能在电话里温存地安慰她:“宝贝不要怕,姥姥电话里和你说话,你爸爸快回来了,你先把门子碰上,窗户关好。”她很乖,照着我的话去做了。之后,她又拨过来电话说:“姥姥,门窗关好了。”她没哭,没有闹,独自地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又待了一大阵我打过去电话,她爸爸回到家了,我才安心地去睡。每每想起这段往事,不由得提心吊胆心神不宁,但又转念一想,是电话从中给我们破解了多少难题!

当时的手机和座机,充其量只不过是在通讯上大大地方便了人们,不再到邮电大楼去排队等候打长途电话。仅仅这些对于前进的社会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时代都会有它划时代的产品出现。2010年10月免费发短信的手机应用Kik上线;并在微信功能上不断地改进加强,2012年8月已有两亿用户;2016年微信已超过8亿。微信的出现和发展是改革开放信息的伟大变革,当然也是经过了艰苦奋斗,拼搏出来的成果,现在微信几乎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心脑。

2015年1月我们社区负责人把中国电信天翼领进社区,给社区老年人优惠发放普通手机和智能手机,我兴奋地几乎跳起来,近八十岁的人了,也要做一个时代的新人。这让我们非常开心!我家是四世同堂,第二代和第三代都用微信、微博、网上发短信、照相、讲话,连第四代三、四岁的孩子还会在微信上窥探“大世界”。我和老伴倒成了科盲。我不服输,也要紧跟时代,享受时代。然而,当我拿到智能手机,却一窍不通,真不知从何处启用,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亏有好邻居打字室的小张姑娘,有不懂的就去向她请教,或一打电话她马上就过我家来,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像教小学生似的,从头至尾指导。她首先帮我加上了wifi(无线宽带),然后联网、上微信、登录微信、添加好友……最初我的朋友圈里只有五、六个人,现在居然逐渐增加到了一百余人。有家庭儿女、孙辈、弟、妹、文朋诗友、甚至省、市友人、远至美国居住的至亲,我们都能网上互发短信、图片和面对面视频亲切交谈,宛如坐在一块儿聊天一样的快乐。智能手机的功能这么大,不由得使我想到桃园诗社建社近30年,一群从岗位上离退休下来的老年人,不离不弃地坚持学习诗词。若能在微信上开辟以“小渠引大河”的方式,做一个小型的“试验田”,在微信上集体学习创作诗词该多好!2015年5月我们建立起《子曰诗词》微信学习小组。虽然只有13个人,然而,学诗写诗的劲头却十足,可谓诗意浓浓、情趣盎然,尝到了微信群中学诗的愉悦。此时让我想到了习总书记曾经说过的:“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的话深深地打动着我,我们需要文化,渴望学到文化,要利用好微信群这个平台,打造好文化养老的园地,让更多的老年人都进入到这个园地里来。既能展示了老年人诗词创作的风采,又能体现了老年人紧跟时代的文化自信。前面略微有了点儿经验,所以在2016年5月正式成立了桃园诗社微信群,我一直是诗社骨干,在多次诗社会上,我强调学会智能手机加入微信群的好处,诗友们互相学,回到家儿女们教。不几天陆续有20余人加入微信群,一带一帮很快又有10几个人加入,到目前已有46名社员进到群里,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24岁,平均年龄66.6岁。桃园诗社共有60余人,没有加入微信群的,有的身体欠佳、有的文化较低、有的正在努力争取……每当有社员要求加入,我迫不及待地点开群名,摁上“+”字,朋友圈的名字闪电般地展开,眼手并用不停地拨拉寻找要入群的人名。虽然找到了,笑话同时也出现了,不小心把不入群的朋友也拉进来四五个,尴尬地只得又说好话请他们一一退出此群。有位86岁的饶稼夫诗友,他让儿子帮他进入桃群。群里开展同题诗征稿。由于他没有掌握微信要领,征稿通知看不到,总得不到信息,一天中午他匆匆地敲开我的家门,赵老师,手机上我又找不到桃园诗社群了。我说不要着急,我看看,我接过手机,点开微信,即刻看到桃园诗社。老人笑着说:“我咋这么笨!”这是他今天第二次来我家了,老人的精神十分可嘉,中午不休息,连跑两趟。桃园诗社以写格律诗词为主,但也写新体诗,二者并进。经过两年多的“练兵”,老年人不仅智能手机玩得好,诗词创作也上了一层楼。除参加太原诗词学会《并州诗词微刊》二十八期外,大部分同题诗词创作,如五一、七一、国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春天、夏天、冬日、雨、雪、风等等都写得热火朝天、诗意盎然。去年冬天还倡导创作了从一九到九九的九九消寒诗。在圈里和圈外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说起来这都是微信和微刊带来的好处。几年里,大家集体创作的诗词,在微信上还制作出了图文并茂的美篇,都十分欣慰地做了收藏。除此之外,在微信文化园地不但学会了诗词的创作,大家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摄影、语音聊天、上网百度……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春风,滋润着我和我的团队,畅游在文化科学的领域里。我们不但是坚持,更是热爱诗词,享受着晚年无尽流畅的时代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猜你喜欢
诗社桃园智能手机
雨后桃园补救管理措施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诗社撷英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室”外桃园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智能手机
如何在智能手机中安装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