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2018-11-28 03:57
文学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中华传统

金 婷

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文化学辞典》)。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至今存在了五千多年,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

(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者周晓红在其文章中指出,基于血缘关系认同感、国学认同感和历史认同感,大学生不仅对传统文化没有逆反心理,反而有一种吸引力,具有较强的认同性。[1]在对南京某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调查报告中显示,95%的同学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有文化自豪感,仅5%的学生没有自豪感。学生对本国文化有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基于对本国文化的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需将文化认同感引导上升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场合中亦提到“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上,其核心内容就是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理想信念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君子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之忧为先,以国家重责为任,先国后家后个人的家国情怀;在个人志向上强调达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境界。个人道德情操方面,传统文化从世界、社会、人际和个人自身方面都强调“和谐”思想。例如有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的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刚好地交友生活;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身心和谐思想,有助于指导大学生培养身心灵和谐一体的人生观。这些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培养大学生成才的目的有共通之处,两者在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问题的回答上不谋而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积极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并规定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有利于指导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实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注重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形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系列传统美德,而且注重践行这些传统美德,成为自身的品行修养。古人的实践观是“知行合一”,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于人生观、价值观有没有内化,有没有将其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在调查报告中,关于问题“对于中华传统美德(如:仁义礼智信)有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绝大多数同学回答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帮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半的同学认为传统美德有帮助,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困惑、有挫折,效果一般。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是有指导意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的实践中会遇到挫折,更重要的是遇到挫折,如果传统美德不能提供强有力的说辞,不能提供应对生活实践中困惑的策略方法,那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容易被学生所摒弃。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相互激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经得住实践的考验,要不断提升理论深度。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现状研究

近几年,随着几档优秀的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播,传统文化更是在高校中刮起了热潮。《朗读者》更是被赞誉为文化综艺节目的新希望。其内容不浮夸,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一时间,这些节目激起了学生对于本国传统精粹的关注和学习兴趣。在对南京某高校的实证调查报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接受态度积极,有意愿去了解传统文化,有47%的同学对其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传统文化有吸引力的同时,在高校的现状反映几点问题。

(一)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浅显、了解程度不深

学者李宗桂在其文章中论述“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3]具体内容就有:古代先哲思想和古代历史文学、传统科学、.古代建筑、服饰、传统书画艺术、民间工艺等多方面,其表现形式是丰富而充实得。而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处于浅层的程度。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 (儒家、佛教和道家)三大家各自的大致思想、精神(研究方向)您知道吗?”58%的同学回答“了解大概思想,但不能完整的表述”,仅27%的同学回答“知道并可以区分三家的观点”,还有5%的同学基本不知道。与之相类似的,当问到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的问题时,大多数同学回答是大概了解。表明学生对其精神内核、具体内容只有粗浅的概念,对作为思想核心的儒释道三家流派思想不甚了解。其原因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知程度还限于高中教育阶段,没有更深一步的学习。并且,思政课程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认知程度。

(二)高校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宣传形式单一

南京某高校是一所多科性农林院校,文科专业不是优势学科,开设的关于传统文化类选修课影响力不大,课程不吸引人。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占比86%),认为学校课程体系中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够。而且90%的同学认为高校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形式单一,力度不强,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有关宣传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这些数据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于进一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强烈需要,另一方面显示出高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重视宣传传统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应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提升其育人的职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应重视宣传传统文化,增设相关课外活动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应开设相关必修、选修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创办国学社团、邀请名师来校讲座、举办全校性的传统书法音乐比赛等,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进入传统文化的平台,满足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

(二)以思政课程为主阵地,多渠道引导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政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同时新媒体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新媒体作为创造、交流和传播文化的载体、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4]调查中反映,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主要来源有课外书籍资料,学校教育、课堂知识,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网络传媒。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其教学方法单调、教育内容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逐渐丧失其传播思想的权威地位。新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信息接收发布地实时性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应创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开设网络精品课程等,多渠道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知识的复合型思想政治工作者。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虽然可以从微博、微信等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但学生不具备鉴别资讯质量的能力,况且片段式的资讯不能建构知识体系,这一任务需交给专业教授传统文化的老师。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下,思政教师更应当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子。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中华传统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做人美德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