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研究

2018-11-28 08:30杨义民
文学教育 2018年31期
关键词:图书馆政治素养

杨义民

1.引言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2017年5月18日,由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深圳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中心成立,重点关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发展规律。据普查,“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研究内容颇多,主要体现在国内学术界研究,但“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较少。基于此,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理念,推动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2.“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 “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分布广泛,符合“互联网+”是一种产品形态的特性[1]。汪娟,陈光臻[2]认为过构建工作体系、培养师生“互联网+”素质、健全网络资源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反思。龚雄亭[3]指出利用“互联网+”思维方式武装自己,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其战略意义非同凡响。谢玲[4]针对“互联网+”时代新疆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新特点,促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有机契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运用新媒体创新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是形势所需、时代所需。柏龙彪[5]发现“互联网+”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变革创新,但不是教育本质的变革。白洁[6]认为高校可吸取互联网思维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进而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李金[7]认为主动借助“互联网+”时代文化价值理念以及网络信息技术便捷手段、途径,积极开创开放性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良性生态环境。

2.2 “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素养教育。“互联网十”时代,任精举[8]认为高校应积极推动图书馆由“信息中心”向“学习中心”转型,强化教育职能,打造成学校重要学习平台。陆浩东[9]认为图书馆依托 “云舟”教育服务模式可为用户构建一个虚拟的知识共享空间,以此解决用户信息素养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云舟”是以“互联网+”思维和开放的知识共思想为基础,建立在资源、空间、平台、工具、服务的域空间知识服务体系,它为图书馆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构建了灵活开放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张立滨[10]研究了“互联网+ 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目标,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的构成与作用。李巧芬[11]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功能的四个途径,即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载体、拓展教育功能,为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12]提出基于微视频创新信息素养教育的逻辑思路和行动路径。即基于微视频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的积极探索,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对传统模式的重构,既强化相关主体之间的连接,又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生态的开放,从而形成一种多方共赢的利益格局。杨晓菲[13]认为以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如培训、讲座等为主要方式,以图书馆+服务的融合实践、数据管理等为补充方式是未来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的发展对策。

2.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郑小容[14]建立了评价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提出了基于可拓理论的图书馆思想政治功能评价模型。张荣[15]认为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为以馆员为主体的原则、民主性的原则、平等公正原则;方法为自我教育的方法、示范教育的方法、理论教育联系实际的方法。刘瑜[16]从基本原则、认识论和程序设计等方面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兰晓霞[17]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活动,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并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实际自我科学定位,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新方法。朱金鹏[18]经过研究和分析提出正确认识、科学定位,创新机制、主动参与,强根固本,优势互补等强化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以上文献各有千秋,但缺乏“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融合研究。

3.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

3.1 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与品德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体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给出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最终达到使研究对象获得更好发展的目标。具体内容划分为:(1)“互联网+”产生背景、内容、特性,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原则、方法、特性,以及“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2)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隐性的、以文化、科技知识、网络信息资源为载体)及其优势(阵地、资源、环境、网络监管、权威性等),以及“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3)使用网络调查法和归纳法,调查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以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4)利用“互联网+”,搭建新型的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服务体系。从大学生思维、咨询馆员水平的视角论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包括全面互联与智能感知、开放包容与大数据、组织重构与协同演化等;互联网+”特性嵌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全程,从人性化、大学生体验、智慧与智能、跨界融合等,提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的效果,也将为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新思维、新方法。

3.2 重点。(1)提升话语权。重点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的问题,需要高校图书馆率先做出一些改变,不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墨守成规,而是与“互联网+”时代同步,充分丰富的馆藏资源、图书馆环境、人员与技术优势,占领主阵地,发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通过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式,以连接一切、包容、创新、开放、共享等思维看待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2)创新创业。“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中心界限不再明显,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合作成为主要发展部分,将这些知识借助于网络环境、创客环境去实现对其它行业领域的知识支持,促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3)由大学生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向数据素养教育转型。以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如培训、讲座等为主要方式基础上,形成基于科学数据管理、业务流程规范与数据资源挖掘开发等数据素养教育。(4)高校图书馆内部功能相应转变。设立情报信息中心,由专职馆员服务,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决策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依托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与人才优势,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开展数据挖掘、分析、计算,为大学生提供基于事实数据、科技信息、文献资料等的高度定制化的情报信息挖掘与分析服务。例如《基于文献分析软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情况分析》等。或者重视图书馆软、硬件建设、重视图书馆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索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对策。

基于“互联网+”背景的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符合《指导意见》、《意见》精神,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范畴。根据业已有些成功案例的魅力提出教育观念、教育质量、教育技术支持、教师人才队伍等方面革新方略,为高校相关部门决策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作用。

猜你喜欢
图书馆政治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图书馆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