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尾艺术解读李少君的诗歌

2018-11-28 09:15李沛霖
写作 2018年3期
关键词:自选集李少君长江文艺出版社

李沛霖

李少君曾言,“新奇感与新鲜感,以及因此产生的表达欲望,其实就是文学的起点”①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139、121、157页。。李少君被人称为“自然诗人”,他自己也曾在一首诗中说过“自然乃庙堂,山水是我的导师”②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139、121、157页。。仔细品读李少君的诗歌,会发现他的诗歌结尾独具特色。主要体现为结构上多另起一行,单独成节;手法上惯用细节收尾,收放自如,深刻地展现何为“草根性”,同时注重哲理思考,全面地诠释了“山水是其导师”的神奇之所在。这样收放自如的诗作技法,可谓独树一帜的“少君笔法”。

一、细节收尾,展现何为“草根性”

李少君在《诗歌的草根性时代》一文中谈到:“草根性,就是指一种自由、自发、自然的源于个人切身经验感受的原创性写作。”③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139、121、157页。李少君的众多诗歌,如《抒怀》《故乡感》《西湖边》《偶过古村落》等等,我们都可以从诗作的标题与内容上体悟出诗歌写作的自然性与自发性,而更令人感触的是,诗作的结尾艺术,更深刻地展示出了李少君诗歌写作的“深入人心”,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何为“草根性”。

(一)捕捉细节镜头,表达细腻情思

在《抒怀》一诗中,“我”与“你”谈论各自理想,将“你”——“为山立传,为水写史”的宏大理想与“我”的小情怀作对比,并且不断由大到小,逐步细化,直到全诗结尾另起一节以“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这一细节镜头收尾。“家中小女”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的细节勾勒让读者眼前立刻浮动出一幅恬淡、自然的图景,自由、惬意的情怀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的内心。

在《故乡感》中,“我”和各地的人们交流着各自固执但相异的故乡,最终以“但是,最打动我的是一个游子的梦呓:院子里的草丛略有些荒芜/才有故园感,而阔叶/绿了又黄,长了又落……”④李少君:《自然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版,第28页。结尾。虽说是梦呓,却在诗人笔下变得格外的清晰,通过“荒芜的草丛”和“绿了又黄,长了又落的阔叶”的细节描绘,唤起了一股浓厚的故园感。

《少年时》描绘了一群少年在海边看闪电的情景,诗作收尾处另起一节“呵,远处一起浮动闪烁着的/还有海浪,波光粼粼/吞吐着的潮汐一阵一阵地席卷过来”①李少君:《自然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版,第9、5页。。少年们的视线由“月光下的沙滩”远眺到“远处浮动闪烁的海浪与波光粼粼、一阵一阵的潮汐”这一细节景色,表达了回忆少年往事的美好情愫。诗作《雨中想你,犹如一首咏叹调》的结尾句“雨点,也正敲打着窗玻璃和草地”②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20、103、157、89、121页。,捕捉雨点“敲打”窗玻璃和草地的小镜头,与标题“雨中想你犹如一首咏叹调”相呼应,带给读者美好的细节感。

《傍晚》与《远望》都善于捕捉光与声、光与影的微妙细节,细腻地展现父子间的关系与感情。《傍晚》的结尾句“父亲的应答声/使夜色明亮了一下”③李少君:《自然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版,第9、5页。,抓住“应答声”的细节感,用无形的声音唤醒夜色的明亮,传达出父子间的温暖亲情。《远望》的结尾句“我跟在后面,拖着长长的瘦小的影子”④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20、103、157、89、121页。,画面定格在我跟在父亲身后,“长长的瘦小的影子”拖在我身后的光影镜头。

(二)观照他人生活,走进芸芸众生

除了通过自身的行为体验表达情感,诗人还善于观察他人生活细节,走进世间芸芸众生,去发现与体悟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如诗人写“摩的”司机的诗作,第一节写一位血气方刚的摩的司机载着一位妖娆多姿的女郎,年轻的摩的司机在女郎的惊叫声中获得车技被肯定的自豪感,但在结尾处诗人捕捉到“但在接过娇嫩玉手递过来的五元车钱时/他满脸的青春痘都充血,涨得通红”⑤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20、103、157、89、121页。。在诗歌的最后,摩的司机载人的车技优越感因为自身经济的窘迫而荡然无存。整首诗利用“摩的司机接过五元车钱”后“满脸青春痘都充血,涨得通红”的细节描绘进行转折,形成较大的冲击感,令读者感到无比真实却又无可奈何,从而产生莫名的惆怅之感。

在《青海的草原上》中,第一节描绘了青海草原上连绵不绝的清风、白云、羊群、歌声,最终却捕捉到“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结尾句中的“一个牧羊人”和诗中“连绵不绝”的景色与歌声形成对比,视野由大变小,却生动地再现了青海草原的真实生活,引人深思。

李少君的诗作开篇宏大宽阔,结尾处多落笔于细节镜头,收放自如,用细节展露自身感受,引人深思。李少君这种具有结构与内容特色的收尾笔法,展现了何为“草根性”。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一种日常化的深入普通人生活和心灵深处的诗歌写作”⑥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20、103、157、89、121页。。

二、哲理思考,诠释“山水为导师”

诗人曾说“自己对于美、对于诗的最早感觉,都是来自山水的启蒙”⑦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20、103、157、89、121页。。而细观李少君的诗作会发现,对于每一个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都会捕捉几种不同的自然细节。诗人写春,会细腻地去观察春信、春寒、初春、春夜、春光和春天的福利等与春有关的几种具有细微差别的春天气息;诗人写雨,有雨点、山中小雨几种形态的雨;诗人写海,会写到大海、海湾以及海岛;诗人写江河,不仅写南渡江,写恩河,还会联想到河流与村庄的关系,更会思考到河流的季节。诗人写鸟,写绿翠鸟,也写鸟群,更会延伸到鸟的迁徙;诗人写山,会着重写不同地域的不同山色,如南山、三清山、乌蒙山。除此之外,湖也分别写过西湖、东湖、鄱阳湖;而“地域”则描写过江南小城、古村落、苏南小镇、石梅小镇、三角梅小院、青藏高原的小旅馆、神降临的小站、边地、村庄等等;又或是与天气有关的,轻雷、闪电和迷雾,以及春夏秋冬的自然描绘。但李少君的诗歌不仅着眼于自然山色的描绘,更注重于山水对自我的启发与触动。因而诗人善于在诗作的结尾处以点睛之笔,升华主旨,表达由自然引发的哲理思考。

(一)四季情怀和山水品格

认识大自然的四季是走进自然的第一步,大自然的四季蕴涵着无数的生命奥秘与情感体验,读懂了自然四季,自然才可能会馈赠给诗人灵魂的礼物。李少君的诗作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用较多的笔墨描绘自然四季。

首先是对 “春寒”的描绘,“又一个幽静的所在/这灿烂野花的秘密行宫/这繁茂草木的深邃渊薮/这藏幽纳静的所在啊/暗里倚持着清水的湿润涵养/绿杨掩映下的深潭/青石板路上滑腻的苔藓/还有啊,在雨后/等待寂寞经过的小木桥……/只是,林深暗淡了桃红/清贫,抑制了酒色”(《春寒》)①⑥⑦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版,第13、29、15、79、80、80页。。在这首诗中,幽静是冬春季节交替时的特点。在描绘了“倒春寒”这样一个自然时节后,结尾处升华全诗的情感表达“只是,林深暗淡了桃红/清贫,抑制了酒色”。诗人由“春寒”的节气联想到了生活的处境,传达出无限的寂寞与惆怅之情。春寒之后,便是春天。诗人笔下的春是“白鹭站在牛背上/牛站在水田里/水田横卧在四面草坡中/草坡的背后/是簇拥的杂草,低低的蓝天/和远处此起彼伏的一大群青山/这些,就整个地构成了一个春天”(《春》)②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版,第13、29、15、79、80、80页。,这样的春天是由一个个极小的细节画面建构而成,却又自然而然地传达出一种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而《春天的福利》中更是直接道明“青山绿水、鸟鸣莺啼、清风明月、美味佳肴”以及诗歌结尾句中提到的“桃花灿烂、美女如云”都是春天的福利③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版,第13、29、15、79、80、80页。,由自然的福利延伸到人美如花、赏心悦目的福利,表达了自然带给人的美好之感。

对夏天的描绘出自诗作《仲夏》,仲夏的景色由“树下呈现的一幕蜘蛛日常生活情节”生动地展开,在蜘蛛与飞虫的博弈中,提炼出“前者不费心机/后者费尽心机/但皆成自然”④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版,第13、29、15、79、80、80页。的人生感悟。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之中,秋天给诗人带来的是一种迷醉之感。《北国之秋》结尾句写到“你整个儿就会晕眩在这迷人的秋之韵律中”⑤李少君:《草根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67、10、13页。。

《雪国》描写了诗人眼中冬天的世界,“雪创造的世界,也被雪辖治/飞鸟被雪藏了,猛兽也是/连鸟鸣也消失在丛林里……被雪藏的还有城镇、村落/以及人的踪迹和喧哗的声响……”⑥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版,第13、29、15、79、80、80页。。在这寂静之中,“但有两匹马不知从何处突然奔跑出来/马蹄踩踏得积雪和冻土吱喳作响/群犬大吠,冲破寂静的清晨/只有每一间小木屋屋顶缓缓飘散的炊烟/以及从山那边逐渐呈现的朦胧晨曦/证明着这里还有人的气息与动静/证明着这个世界仍然还有生活、自由与美”⑦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版,第13、29、15、79、80、80页。。冬天尽管严寒、寂静,但“每一间小木屋屋顶缓缓飘散的炊烟”与“山那边逐渐呈现的朦胧晨曦”这样的两个细节观照出人的气息与动静,从而带来了生活、自由和美的体验。

除了春夏秋冬,大自然中的山水鸟兽在诗人眼中又是别样的一番风景与体悟。山,多是诗人才情的见证,如《在江南的青山上》的结尾句借青山表达思念,“子时,我点起一枝香想念你/青山可以为我作证”⑧李少君:《草根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67、10、13页。;《南山吟》表达了诗人居于南山的一棵菩提树下打坐时看见的自然万物,最终在结尾句表达“如此一一循环往复,仿佛轮回的灵魂”⑨李少君:《草根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67、10、13页。的人生哲思。水,多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如《南渡江》,诗人在看了“晨曦中的南渡江”“夕阳西下的南渡江”“烟雨朦胧中的南渡江”与“月光下的南渡江”后,结尾句自问自答“看了又怎么样?/看了,心情就会好一点点”①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在《自道》的最后想将愁绪抛开,拥有大海的品格,“最终,我只想拥有一份海天辽阔之心”②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在《诗》的结尾句表达出“但大海永远是巨大的幕布般的背景/天空,则是人们仰望的方向”③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的豪迈情怀。诸如此类的种种诗作,诗人都在结尾处精辟地表达出对山水品格的追求与向往。

(二)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反思

除了对自然的美好体悟外,诗人还从自然中窥见了人与自然间的琴瑟和谐。如《春信》的结尾句“这些都是春天的邀请函,/风信子会把这一消息传递到千山万水”④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与《初春》的结尾句“一位少年,安静地坐在院子中央读书/燕子们围绕着他飞来飞去”⑤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表达了春天与人们的美好关系。《暴风雪之夜》在暴风雪之夜的背景下对人们的行为与心态进行描绘,结尾句“只有孩子,跑到窗边去谛听”⑥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表达了天真、纯洁的孩童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敬畏之情。

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题的还有众多诗作的结尾句,如在《自白》中“但是,我会日复一日自我修炼/最终做一个内心的国王/一个灵魂的自治者”⑦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某苏南小镇》中“这在植物界被称为史上最黑暗时期的‘暴虐事件’/人类却轻描淡写为‘修剪行动’”⑧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在《隐居》中“夜晚,井边沐浴以净身/园中小立仰看月”⑨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在《三角梅小院》中“在辛苦忙碌了一天之后/这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的恩赐”⑩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在《假如,假如……》中“我自己呢,就坐在屋顶的亭子间/在清风和芒果香中喝茶、吟诗/抬头,看看四围青山/低头,看一连串落花和果子坠地/——寂静无声”[11]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等等。

在观察自然万物中反思人生。在自然界的各类鸟兽中,诗人李少君尤爱写鸟,不管是某一种鸟类,还是鸟群,或是鸟的迁徙,又或是鸟带来的祥兆等等,诗人都一一附笔兴之。如《好事近》开篇由“一只小鸟飞进了屋子里”作为好事将近的征兆张开,接着详细描绘了小鸟在屋子中挣扎的每一个细节神态与动作。最后诗人在看完鸟的一系列行为动作后思考到人的处境也如眼前小鸟一般,“其实,天空何尝不是一块更大的透明玻璃/我们也被笼罩局限其中”[12]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天空就是困住人的牢笼,人类努力也冲不破这块透明玻璃;在《鸟的迁徙》中将人与鸟的冬天生活状态作对比,鸟在冬天勤于迁徙,而人在冬天却无所事事,于是诗人最终在结尾句思考:“当然,也有一些人到了冬天还忙忙碌碌/鸟最终为食亡/人则为财死”[13]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版,第8、21、118、47、45、32、41、66、82、102、105、26、93页。,充满了讥讽与批判。除了通过对自然生物的生存状态观照人生,诗人还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探寻生命规律与奥秘。如《雾的形状》中将“自然之雾”与“人心之雾”作对照,在结尾处充满玄学地写道:“如果我们硬要说它像什么形状/我们只能说它像谜的形状”;在《海上小调》的结尾句表达出“凡是深夜流落过的人都知道/宁要一张安稳的床/不要一条动荡的船”[14]李少君:《草根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55、33、33页。的人生沧桑之感。

观察自然万物的关系,反思当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由》中写到“春风没有禁忌/……/鸟儿没有籍贯/……/溪流从不隔阂/……/鱼儿毫无生疏/……”[15]李少君:《草根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55、33、33页。,结尾处由自然界的现象对比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人心却有界限/邻居与邻居之间/也要筑起栅栏、篱笆和高墙”[16]李少君:《草根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55、33、33页。,讽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冷淡漠然的现象。在《玉蟾宫前》中,诗人通过清水、牛、蝴蝶、桃花、果实等构建出一幅生趣盎然的自然图景,感叹“在这里我没有看到人/却看到了道德,蕴涵在万物之中/让他们自给自足,自称秩序”①李少君:《李少君自选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版,第91页。,表达了对充满道德与自律的和谐社会的向往之情。

在诗人李少君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由天空而来的诗歌接地气了”②李少君:《诗歌的草根性时代》,《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在多数以自然为主题的诗作中,皆以细节描绘收尾,或赋以哲学思考。简而言之,两者都体现了他诗作技法的收放自如,在诗界可称作独具一格的“少君笔法”。巧妙地利用结尾不仅升华了诗歌的情感,并且深入地发掘了诗歌的意蕴,更是意外地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猜你喜欢
自选集李少君长江文艺出版社
去学校上课的小馋鱼
元稹进献令狐楚、唐穆宗两部诗歌自选集编纂考论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
我来了,再见
天 涯
大暑
成长的足迹 成功的印记
《我的孤独,只剩爱你》
远和近
叶延滨自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