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追问意识,深化文章议论

2018-11-28 23:11王勇江苏省仪征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18年34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论据示例

◎王勇 江苏省仪征中学

俗话说:真理不辩不明。这就是说真理的证明过程是需要“辩”的,“辩”得越深入,越能证明真理的正确性。那么如何才能让“辩”更为深入呢?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追问。学会追问往往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我们写议论文也是这样,要将道理揭示出来,要让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就要“辩”,也就是要培养追问意识。

一 追问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写作议论文时,常常需要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这种界定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而是要在揭示概念内涵的同时,明确概念的外延,所以要对概念进行追问。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先问概念是什么,然后再问概念和相近概念的差别;二是对于众所周知的概念不作解释,而是先辨别概念,然后再通过差异表象的比较指出差异的实质。

示例一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智慧是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智慧不是聪明。聪明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但拥有智慧的人一定很聪明。在马云的管理哲学中,聪明是智慧者的天敌,傻瓜用嘴讲话,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智慧的人用心讲话。因而在一个聪明人满街乱窜的年代,稀缺的恰恰不是聪明,而是一心一意,一条心,一根筋……所言极是啊!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一种境界。(《我说智慧》)

示例二个性,不同于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一剂致命的毒药,而个性却是日常生活的食盐。人云亦云,因为无人发言而保持沉默,因为众人欢呼而拍掌相庆,这是大众化,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不同的声音。是他人喧哗时你的缄默,是他人无言时你的高歌。(《流星划过,个性闪光》)

示例一中,作者先对智慧的概念进行解释,分为两部分,一是来自于材料的抽象概括“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二是自己对智慧的理解“是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然后将“智慧”和相近概念“聪明”进行比较,最终明确“智慧”的内涵和外延,照应到材料中所指的“智慧是一种境界”。

示例二中,先对相近概念“个性”和“个人主义”进行比较,然后再追问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个人主义的表现是“人云亦云,因为无人发言而保持沉默,因为众人欢呼而拍掌相庆”,个性的表现“是他人喧哗时你的缄默,是他人无言时你的高歌”。这两者的差异说明生活中要拒绝个人主义,张扬个性,即“个人主义是一剂致命的毒药,而个性却是日常生活的食盐”。

二 追问原因,探究思考的内在本原

我们的学生普遍深受成功学影响,从小到大读到最多的就是关于成功的故事,所以遇到任何话题,首先都会从是否影响成功的角度去思考;另一方面,社会的功利性也对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直接体现就是,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常常以“是否有用”为依据。带着这样的想法去写作文,常常会让作文流于肤浅,分论点似是而非,如学生常将分论点拟为“某某带来成功”“某某是成功的基础”“某某决定某某”。其实如果我们学会追问,就可以再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某某能带来成功呢?这就能将问题引向深入。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先问为什么说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追问这样阐述的依据是什么;二是先对提出的观点进行阐释,再通过追问,分析这样理解的原因。

示例一绽放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花绽放前必经历了风的摧残、雨的洗礼、雷的冲击,然而只有挺过这些直面的困难,它才有绽放的可能。同样,我们常惊叹老鹰翱翔天际之洒脱,殊不知小鹰学飞时的悲苦。一次次从山顶起飞,一次次遍体鳞伤,然而若没有这些伤痛,又哪来熟练而又潇洒的飞翔呢?每一种事物的存在方式都是它所绽放的形式。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当我们惊羡于美好事物的存在时,一定不要忽视那绽放前的努力,那是对绽放最好的诠释——自强不息。(《绽放》)

示例二怎样学好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基石,课外大量阅读是养料,然而唯有社会生活实践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语文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变化的讯息,指引我们认识这个语文的世界。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语文,语文才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

生活实践是一汪清泉,语文素养是一粒种子,唯有清泉流经润泽心田,语文素养的种子才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唯有用心在生活中去感受,才能感悟方方正正的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一个个曲折绮丽的世界。

生活实践是一把锉刀,精神世界是一块璞玉,唯有用这把锉刀打磨这块璞玉,无华的璞玉才能蜕变成闪耀夺目的珍宝,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得以升华……唯有做到来源于生活,语文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触摸语文》)

学生习惯于在提出分论点之后就举出论据,这样,分论点和论据之间就会存在着明显的裂缝。而示例一在举出分论点之后,先用一句话进行了阐释。分论点是在说明论点的正确性,而这句阐释性的句子是在说明分论点的正确性。有了这样一句话,就充分说明了绽放为什么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文脉就变得通畅,思维就更为清晰。

示例二这样的安排,使得逻辑更加合理,论证更为严密。文章围绕“社会生活实践”和“语文学习”展开,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唯有社会生活实践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第二段接着阐释为什么这样说,进而指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语文,语文才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第三、四段则从两个角度论证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语文,语文才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这一观点。

三 追问论据,挖掘论据的作用实质

学生普遍掌握了多种论据分析方法,也懂得综合运用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但常常忽略掉论据和论点之间联系的逻辑性。如何让论据更有说服力,挖掘出论据的作用实质,从而让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就需要我们对论据进行追问。也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分析论据有何意义,再追问论据与论点之间的深层联系;二是先问论据为什么能证明论点,然后再追问论点为何具有普遍性。

示例一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学家潘家铮这样回答外国记者的提问:“那些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反对者的存在,可让你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做事更周全;可激发你接受挑战的勇气,迸发出生命的潜能。这不是简单的宽容,这宽容如硎,磨砺着你的意志,磨亮了你生命的锋芒。(《宽容是阳光》)

示例二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李白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示例三《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创新和个性,总是如影随形。那么,何必绷着个脸呢?可是,我们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标准,扼杀了个性,也扼杀了创新。(《于无声处听惊雷》)

示例四 大爱是宁愿将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沉淀成对百姓浓烈的爱。那位被唐宪宗当作一块砖随便扔往柳州的柳宗元,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选择用大爱来承担自己的忧愁。于是,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几年的时间里,他成功让柳州获得了发展,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中国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如韩愈之于潮州、苏轼之于杭州,正是这些士人,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大爱无疆》)

遇到示例一中的问题,学生常见的分析会是这样的:这就可见潘家铮对反对者的宽容。而在示例一中,作者先议论反对者存在的重要意义,将包容反对者的理由充分阐释出来了,再接着说“这不是简单的宽容”,就将对宽容的议论深化了,让阅卷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示例二中先举出了高适、王勃和李白以语言达到友情沟通的例子,然后重点分析了李白的诗句,以说明语言是如何达到友情沟通的。这样,再接着议论沟通需要语言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如果缺少了对李白诗句的分析,论据分析就会显得生硬勉强。

示例三和示例四在分析时注意到了普遍性,一般来说,通过分析来证明论点普遍性的方法有:由此及彼、由个到类、由实到虚、由正到反(或由反到正)、由人及己等。示例三由正到反,先从正面评价晴雯的有本事和吊歪如影随形,强调创新和个性的重要性,然后又从反面谈晴雯这样的人最终被中规中矩的标准所扼杀。示例四由个到类,先举出柳宗元这样的个例,再拓展到古代的知识分子,从“用大爱来承担自己的忧愁”说到用“知识分子的良知,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让论据更具有说服力的同时,也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思想肤浅,议论单薄,是中学生议论文的通病,这其实是与他们缺少深入思考的习惯有关的。学生在写作时如果能从追问入手,学会步步紧逼,层层深挖,那么将议论文写得深刻些就不是难事。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论据示例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论据选择“四要”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