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度假的生活体验
——兼论二分法

2018-11-28 03:23朱玉卓王艳平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二分法旅游者旅游

朱玉卓,王艳平,刘 云

(东北财经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0 引言

日常生活对人们而言是熟悉的,因此认为身边无风景,这是人们对常住地的一般认知.而一旦去旅游,在异地开展生活,把自己的生活带到异地,在新的环境下体会异同,融入他人的生活世界,让自己不是作为一个看客,而是作为异地社会的一员,那情况将截然不同.在异地度假,心态是安定的,这不同于走马观花的观光,不同于快速参观各个著名景区的旅游方式,而是像当地居民一样,买菜做饭、逛街购物,饭后散步,在周末时,倒是可以到稍远的地方旅游.这种可以参与进来的自我的异地生活就可以直接作为旅游度假的体验对象.

这种具有一定“异地拥有性”和“分时度假性”的体验方式,即生活体验活动,适应了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国际度假、生态旅游等多种多样的旅游发展趋势,这些多样性的旅游活动在内容上也互有交叉.其实“去旅游化”也有利于这种考虑,一去一来,部分地去(减)旅游成分而把生活融进旅游,让生活作为旅游的客人,而旅游是异地生活的主人,主客互动,旅游与生活既相敬如宾,也十分亲密.

鉴于目前还少有这样的研究[1],少有学者注意到旅游向生活靠近的趋势,尚未意识到旅游具有演变、演义、蜕变与变质等多种性质的情况,笔者基于在美国波士顿为期一个多月的旅游度假,就这一问题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但必须承认,个别学者确实意识到了类似的问题,但思考角度与本研究不同,其是从文化遗产角度,针对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倡导旅游与生活的空间一体化问题,让他人的生活成为旅游者的体验对象,同时还保护了文化遗产[2],但这些研究与本研究语境是不同的.本研究是基于在发达国家旅游度假过程中对生活体验的感悟和学习,发现在既有的研究中,思考少了3个基本的敬畏,一是旅游者要有敬畏之心,因为旅游者是以少数人的身份,分散到他人的社区生活之中的;二是在发达国家的居民社会中,系统本身就有敬畏性,在美国的居住区域,每百米内就有一个教堂,每个来自中国大陆的旅游者,都会看到这种精神性的建筑存在,而信仰存在的本身即具有敬畏性;三是到发达国家旅游,旅游者并不具有经济优越感,看到发达国家的居民有房有地,生活富裕,会促成旅游者对曾经的盲目乐观进行反思.

1 生活体验

已有学者开展了生活体验方面的研究,但视角并非旅游.归纳起来,有以下6种研究视角.第一是中小学教师的生活体验问题[3],为了更好地向青少年传授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来自于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形成学习与反思的两相兼顾意识,相辅相成,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生活体验问题尤为重要.第二是有关司法工作的生活体验问题,这意味着法官不能高高在上而脱离生活,应避免脱离实际情况进行判案[4].第三是把生活体验展现在新媒体上,例如许多真人秀节目,让演员去体验生活的同时,观众也可以用视觉去体验他人的生活[5].这一点在机理上有些类似于旅游,但新媒体只是让观众用视觉去体验,而自身还留在常住地原地,并未前往异地,旅游则不是,旅游的身心都是前往异地的,但旅游者并不是演员,其目的与有些夸张的真人秀节目是不同的.第四是关于生活体验与阶层冲突的问题[6],这个观点总的来说,即自己的生活原本并非体验,但在与其他阶层的比较中,自己的生活就变成了体验对象,通过比较或许会有不公平的感觉.第五是有关老年人的生活体验问题研究,这也许与其退休后即将退出社会舞台有关,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去品味自己原本不以为然的生活,可以去观察他人的生活,去开发适合自己的新生活等.第六是关于青年农民工对城市的生活体验的问题研究[7],这一情景与本研究有些许相似,但本研究更关注的是通过旅游度假的生活体验获得学习、新知与思考.

总之,生活体验是指存在于原本的生活之中,却因经常被忽视而得不到实现的体验,或是基于人的原因,例如身体原因、时间原因、工作原因等,或是源自环境的原因,如环境不适合生活,导致了以逃离为目的的旅游需求,或者环境没有变化而让人麻木等.目前在旅游学界关于生活体验的研究还比较少,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学者们喜欢将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对立起来,这样可以对比着进行研究,还很少有学者将两者交融起来进行研究.当然也有学者在进行着类似的研究,如有学者提出民宿旅游的生活价值问题[8].以及陈靖东等[9]提出可以将苏式生活作为旅游吸引物,相当于认为生活及其方式也是旅游资源.

2 国际旅游度假的生活体验

2.1 与二分法的逻辑关系

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导致了国际旅游度假的生活体验不同,本研究认为,这种差异部分是由二分法价值观造成的.众所周知,由于真实的发展历程以及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与人口密度大等客观原因,让二分法的非黑即白思想,较为牢固地根植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当然也会进入到生活世界之中,“人言可畏”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异样就容易导致“微词”,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就不是很严重.二分法价值观不利于创新,这是冲突范式固有的一个问题,由此也会让生活的活动空间大大缩小,损失一块应有的领地,对某些可开拓的领域视而不见,让资源变少了,其也或多或少诠释了我国一直在与世界接轨而缺少原创精神的原因,总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而不进行原创.因而在生活与研究领域,可能不应该是一个“是非之地”,本研究倾向于将这两个领域定义为“兴趣领域”.

2.2 关于思维方式的反省

如果说国内旅游的生活体验差异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生活态度,那么国外旅游度假,本研究特指前往发达国家旅游度假的生活体验,则主要取决于旅游者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当旅游者在国内旅游时,例如城市的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时,看到乡村生活诚实朴素的一面,或许会产生回归意念,但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受教育,可谓受到纯精神意义上的启发,但当旅游者到国外进行旅游度假时,会感受到与国内旅游相比,在生活体验方面等会感到有更大的差异.概括起来,可能有五点差异:第一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第二是生活与工作态度的差异,第三是对人性的理解差异,第四是科技能力的差异,第五是社会制度的差异,当然还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差异.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这种生活体验与国内的旅游体验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同不是指水平差距,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在思维方式差异的背后,或隐含着价值观、信仰上的差异.如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过度重视与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素质的提升,或许将会导致中外之间更大的差异.

2.3 关于社会节奏的思考

笔者在美国旅游度假期间,对美国的社会节奏进行了观察与思考.美国人在大街上的行走速度,既不是健步如飞,匆匆忙忙,也不是悠然自得与自由散漫,而是保持着稳定平和的速度与秩序.当然这与唐人街的景象是完全不同的,唐人街的社会现象与中国大陆别无两样,整洁状况甚至不如中国大陆,既有脚步匆匆的购物者,也有信步闲庭的休闲者.波士顿的地铁系统也是以中等速度的节奏运行着,有序而平和,既不飞快,也不拥堵,在过交叉路口时会响起铃铛声,既是在提示车辆,也有提示行人的功能.在超市购物时,收银员认真地将顾客购买的商品一件一件有序地摆放在购物袋中,不紧不慢,一切井然有序,排队的客人也不会因此而浪费时间.这里提示着一个道理,即无休止的慢,才容易催生出一种对无休止的快的欲望,有力的督促也许会导致异常的快,“路怒”可能就是由此产生的.速度世界并非仅是由快慢组成的,但人们或已习惯了以快慢认知速度世界,忘记还有中速、变速,还有旋转与震(振)动等,这也部分证明了二分法是有问题的,二分法存在遗忘.在进出美国海关时也是一样,排队的人虽然很多,但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实际上每个人也都没有等待很长时间.

笔者认为,社会节奏其实暗示着社会自信,当社会自信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就都会拥有社会自觉与自信,既不急躁,也不会消极怠工.因而一定程度上克制了二分法世界观,会有助于社会踏实地向前发展,稳定于中等发达以上水平,将拓展出一个与以往不同且有很大进步的新生活领域.

2.4 关于产品设计的反思

最早来自欧洲的殖民者最先登陆美国的地点之一就是波士顿,因而麻省也自称是美国的精神之州.美国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形象口号,被打印在汽车的牌照上,旅游形象宣传就做在牌照与视觉之间,说明可能在任何的两者之间都是有缝隙的,认识到位和做得好就可以成为一个新领域.在波士顿的旅游者会发现许多古老的红砖楼房,楼房的每个单元都有前后两个楼梯,因而每家也有两个连接楼道的门,不管住在几楼,似乎都提示着一旦前门有危险,就可以从后门逃生,同时也暗示了在前后门之间是个人与家庭丰富多彩的居室空间.这种情形在我国当代新建的房地产中几乎没有,不知是真的缺乏逃生意识,还是有违房地产商的利润追求,家作为心灵的港湾不能按照“死胡同”来建设.当然,美国社会对私有财产特别是对私有空间的保护意识极强,家家也不用安装防盗门,因为私闯民宅的犯罪代价很高,而并不是只以损失的金额来定罪.众所周知,利益导致习惯,习惯导致麻痹,麻痹导致危险,因而在许多的产品设计上,如四眼炉灶的设计,其让前排或后排各两个的打火开关位置各自不同,前排与后排的顺序是反向的,目的就是不让使用者产生习惯,因为用火的潜在危险很大.再如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也是两柱两眼但有着微妙的不同,插反了会插不进去,这都是在避免让使用者产生惯性而发生危险.

上述例子在提示,二分法容易让人认为只有两种情况,而美国的产品设计会考虑“>2”的多种情况,至少四分法要好于二分法,这样自然会降低产品可能出现的危险性,也有利于“细节决定成败”深入人心.除此之外,典型案例还有人行横道的斑马线画法,在美国斑马线不只是单一不变的交通标识,其还在不断地改进,设计形式也多元并存,这体现了美国人的工作态度与技术水平.美国的斑马线画法很多,有常规画法的,有只画护线的,还有两条斑马线之间有交叉的,甚至可以有虚实线的斑马线等.换言之,对斑马线的不同设计,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反映的是其对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的精心思考,通过用心区分若干种情形,而非停留在“yesno”不前进的分类与判断思维模式中,这一点与日本人的工作风格同质而不同形,但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没有信号灯的人行横道,美国交管部门会在行人高峰时设置交通疏导员,而在非高峰时,会在道路当中也树立一个牌子,在麻省的道路标识上写有“根据州法,机动车要让行人”.这体现了礼让行人是法律要求的,而不只是交通条例,而且每个州都有自己的立法权,可根据自身情况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法律,这也体现了联邦精神.在有信号灯的人行横道上,就不需要设置交通疏导员,而是会在路边的电线杆子上挂上牌子,上面写着“根据州法,若拥堵道路将接受××(多少)罚金”.设计不同的人行横道在视觉上也是有意义的,可以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的思维麻痹,这也提示着机动车驾驶者时刻注意斑马线的种类,即避免麻痹性驾车,因为可否通行的二分法判断存在着安全隐患.换言之,即在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对待人行横道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不能将驾车认识停留在“过”与“不过”上,例如无信号灯处、有信号灯处、学校前等的过法是不同的,如包括“减速过”、“先停下而确认后再过”等.

2.5 关于权责划分的启示

在美国旅游度假期间,通过对美国北方扫雪、融雪、铲雪的观察,获得了一些启发,即临街既是有权益的,但也是有责任的.虽然美国人只扫自家门前雪,这种做法在我国是受到谴责的,因为我国倡导的是要为公共事业做贡献,而在美国则是实行着另外一套价值观,人人做好自己,这个社会才会好.当然,如果有人没有做好自己,就需要有人提供帮助,此时政府将会进行援助,但这时也会衍生出另外一种情况,被帮助者习惯成自然,客观上有可能是帮助了懒惰,而帮助者苦不堪言,当然这只是情形之一.如果有行人因雪滑倒了,而这家门前没有扫雪,那就要承担责任.除个人之外,各个临街机构、店铺、道路管理机构、不动产管理机构等,也需要根据雪前、雪初、雪中、雪后几个时段,清除行人、租户和车辆等经过的路雪,因而临街店铺家家都备铲雪工具,备掺了砂子的融雪剂,较大机构都备有铲雪车.

这意味着关于责任,一方面可以按照“做与不做”那种二分法进行思考,而另一方面还可以按照有几种“做与不做”来考虑,“不做”是一样的,而“做”却是多种多样的,“做”要“大做”与“多做”,那个“大”与“多”是指种类,也指到位.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这个责任依法落实在空间上,落实在具体的时间上,社会中的每个人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权益.

3 二分法的局限性与改进

3.1 二分法的局限性

通过对中美生活体验差异的比较,进而通过上文中的相关论述,无疑提示着二分法是存在问题的.中美社会差异很大,体现在方方面面,但归根结底,二分法观念在我国社会中的牢固性,是造成这种差异与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这是笔者个人的学术观点.就一般意义而言,二分法是指将任何范畴都或简单或复杂地认知为二元的世界观,主张二元对立,强调把一切没有意义的判断或者伪问题从科学中清除出去,否认存在于经验之外的一切形而上学问题等[10].从定义便可知,二分法很看重或急于事物的是非判断,因而也一定会淡化创新意识,抑制兴趣,因为创新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非”.来自中国大陆的旅游者,若在发达国家进行长期的旅游考察与深度的生活体验之后,或可以激发其对二分法思维方式的重新认识.国家间思维方式的不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获得新知识角度来看,如前所述,或许是因人口密度的国情不同,导致了我们在过去更依赖于二分法思维方式,这也是笔者基于地理环境决定论所提出的观点[11],但今后应完善与发展已有的价值观体系.

当然,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并不存在万全的技术.但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地区的人很偏爱二分法,基于二分法,可以从快从极地捷足先登,以此可以获得来自社会更广泛的支持,其也提示着一种由人间社会生成的可用资源.当然,二分法也有其局限性,有些事物本身就无法进行二分,其缺乏对事物属性的充分探讨,过早地进入到是非观判断上,也让社会形成了一种以冲突范式看问题的习惯,但由此会造成资源损失,弱化技术研发的兴趣与定力.

不仅是笔者,在旅游研究领域之外,也有其他学者质疑了二分法,认为二分法存在诸多固有的缺陷和内在问题,应扬弃二分法、迈向新的话语[12].美国著名元伦理学家普特南在2002年就认为,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面临着崩溃结局[13],这一观点或是以区分不等于二分为出发点的,进而认为“混杂”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其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把为了认识而进行的区分当作是一种二分,进而认为客观事实便是如此的被二分了,因此也就导致了错误的认识.

3.2 二分法的改进

3.2.1 是非之间有其他

通过分割将某域一分为二,是非之间是有其他存在的(图1).在这个非此非彼的区域,可以给这个新增领域的现象以界面增长的定义[14],即由原来的一个界限变成了一个新域,以此丰富旅游资源的范畴,增加旅游产品种类,如在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之间,或在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情形.如对北方而言,冰雪其实就是半年的旅游资源,而在夏季当旅游者来到哈尔滨,冰雪可能是旅游者意念中的旅游资源,人们会想到哈尔滨的冬季,因而完全可以在夏季推出情系冰雪的旅游商品等.

图1 传统二分法及是非之间的存在

笔者在发达国家旅游度假时,引发了对传统二分法的是非观思维方式的利弊思考.如若反向思考,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到发展中国家旅游,他们对是非观会有重新思考吗?当然会有,他们也许会感悟到是非观中的长处,即归属感,而中国旅游者也许相反,会更多地认识到到短处.但本研究的重点在于以美国为例,这个国家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精英,其在人口结构上已经相当国际化了.由于思想的多样性,每个人可参照的对象也多,并非只有一个是非观作为参考体系,而是多参照系会存在,至少会推进旅游产品的研发,也一定会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如在夜间容易发生碰撞的地方,在临路的长椅旁插上可以反光黄黑相间的细杆,人们或许可以看到那细杆,便意识到了危险,还提示了行人在此处要小心慢行.如此就跳出了“设不设椅子”的二分法思维模式,而在我国有很多地方,原本没有设置路边长椅,后来向西方学习设置了,但后来因“人为损坏”而不能用了,再后来干脆取消长椅,还是没有跳出二分法的思维.

3.2.2 节省未必最好

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节省与浪费”的思维模式,语言上赞扬节俭,而在行为上经常是普遍地存在浪费现象.就旅行社产品而言,出现了“豪华团”、“双飞”等新名词,高端旅游宣传堂而皇之出现在媒体上.但如今确实也出现了轻奢说法,那种意境很适合于旅游产品开发[15].但要知道,轻奢旅游不是来自于二分法世界观的,其只能通过外部引入,其也说明了此类文章甚少的原因.但笔者认为不应是等待先进国家出现了一个想法就引进一个,而自己缺少原创,当然能够引进要好于只坚持固有的二分法世界观,或要好于只吸纳国外基于二分法的技术而对非二分法思想的技术视而不见.本研究进而认为,类似于引进轻奢旅游这样的概念后,日本早有此说法,他们叫做“稍微奢侈”,还应深刻挖掘隐于其中的原理,举一反三,即可性价比地提高产品耗时耗材,那种“耗”不是浪费,也不是奢侈,如此也就跳出或改进二分法思维方式,可避免旅游产品开发中和确定旅游产品时的“偷工减料”.

4 结论

关于“在二分之间还有存在”的想法,来自于前往发达国家旅游度假的感受.旅游度假的时间相对较长,到达后也基本上在一个地方度过假期,因而会对当地生活体验得更深入一些,这也提示着常规的旅游观察可能具有某种的“肤浅性”,即便是存在着“旅游凝视”这样一个概念,但凝视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尽管具有精神意义,但知识获得是不足的,知识深度也是不足的.但前往发达国家旅游度假不一样,在长期深入的生活体验中,确实可以学习到大量的具体知识,从中进行总结提炼,从而可能影响一个人今后的思维方式.

归根结底,二分法的弊端是由于受权力与利益的欲望驱动所导致的,因而在去功利化的前提下,二分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国际旅游度假有助于实现这一转变.但通过本研究发现了在二分法的两元之间,存在一个可进行技术开发的领域这一性质,其目的并不是要否定二分法,不是为了颠覆既有认识,而是为了完善二分法,为了实现创新的旅游产品研发,因而应发现并确立这一资源领域,丰富社会这个巨大的人文资源库,让其真正地成为比旅游资源还大的资源,那是旅游资源的资源,让旅游资源有个取之不尽的来源.

猜你喜欢
二分法旅游者旅游
基于二进制/二分法的ETC状态名单查找算法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教学思考——以“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为例
估算的妙招——“二分法”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旅游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