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思考

2018-11-28 09:38易亚兰
天津农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农业科技建议

易亚兰

摘 要:本文从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现状与面临的挑戰,从制度创新、平台建议、评价机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现状与挑战;建议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021

Conside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YI Yalan

(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Wuhan,Hubei 430223, China)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llen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and then presente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system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talented persons training etc.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urrent station and challenge; suggestions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科技基础条件的作用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从顶层对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进行设计,指引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工作。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2017年一号文件》、《农业部2017年渔业重点工作》等文件均强调了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如此,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性重大成果突破。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基础条件是创新之母,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因此,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无疑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1 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内涵

“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内涵丰富,包含一切影响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各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素。“科技基础条件”在不同的时期内涵并不是完全相同,而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基础条件”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与丰富。尤其是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给现代科学研究带来了深远影响,并越来越多地融入科学研究及科研理念,助力传统科研仪器设备、研究平台及技术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从农业科研院所角度出发,“农业科技基础条件”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农业科研活动所需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及试验基地等硬件资源及科研创新平台和技术体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等支撑要素。

2 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内容

2.1 农业试验基地及野外观察台站

农业科学研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生命科学是实验性科学,除了基础性理论研究以外,更多的研究工作需要在试验基地与野外观察台站完成。农业试验基地聚焦区域性农业发展关键性科技问题,为开展科学试验提供场所和服务,是农业科研成果迈向产业化、应用于生产实际的重要环节。因此,农业科技试验基地与野外观察台站建设至关重要,是农业科技创新必要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重大农业科学工程、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泉,在重大农业科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具有战略性意义,在引领科技创新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攻关共性关键技术、凝聚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搭建集成创新平台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2]。优势学科建设是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的重要指标,是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而重大农业科学工程及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是条件保障。坚持建设农业科研创新“硬”平台,培育了各研究领域的优势学科,可为农业科技创新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2.3 大型设备共享平台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作为科研创新的必要手段,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瞄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前沿,针对重大农业科学问题,建设大型设备共享平台,制订一整套完备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办法,形成区域性的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的长效机制,真正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落到实处,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仅可以形成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而且可以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2.4 人才队伍

人才是战略资源,是核心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而且通过“筑巢引凤”聚集人才,可以为留住人才、人尽其才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各专业研究领域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专业研究领域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技术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平台科学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3 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3.1 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现状

农业科研基础条件承载着整合各类学科资源,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功能,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累计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34.3亿元,先后建立了国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热带农业科技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改善了“学科群”的18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和107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的装备条件,为111个农业科学观测站配套了田间工程、农业设施、物联网等设备,为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有效夯实了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3]。

“十三五”期间,围绕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将着力构建以重大农业科学工程为“塔尖”、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中坚”、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和科学试验基地为“塔基”的“金字塔”型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体系框架,显著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整体水平,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协作紧密、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保障体系[4]。

3.2 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面临的挑战

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虽不断改善,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需求相比仍显不足,部分优势领域和优势学科的设施条件与世界一流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总体规划仍需创新 农业科技基础条件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前沿与未来趋势,针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通过前瞻性战略思维和全局性顶层设计,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体系。目前,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已经从过去的争取项目投资、盖实验楼、购置仪器设备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总体规划必须进一步创新,否则会导致农业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跟不上日益发展的科技进步速度,反而成为制约农业科技进步的因素。

3.2.2 重大农业科研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新一代云计算、物联网和信息化逐渐向农业领域渗透,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能力与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科研平台的布局及建设思路也相对滞后,特别是在重大农业科学工程领域投入仍显不足,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成为实现农业科研跨越式发展的短板。

3.2.3 共享机制尚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文),科技部办公厅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等各部委职能部门都高度重視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制定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在摸清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底数的基础上,已建成统一开放的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了与部分省市及近1 500家高校院所的对接,带动了58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2.68 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体系初步搭建[5]。虽然农业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目前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并不是特别完善,尤其是向社会开放共享服务方面,仍存在诸多实际困难,比如国家并未就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明确相应的服务费标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与资源高效利用仍受供需双方的对接模式限制。此外,一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因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规范化管理,多数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

4 思考与建议

4.1 制度创新,完善体制

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落实到实处即是管理的问题,迫切需要制定一整套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管理办法。首先从制度上创新,严格按照规划、规则和程序来实施农业科技条件建设;同时,依照职责明确、客观公正、规范化管理原则,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监督评价机制及相应保障系统,从而达到对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监督管理,形成完备的评价信息分析系统,实现多方位监督,保证基础条件建设的有效性。

4.2 整合资源,建设平台

2017年9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农业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方案》的文件,已着手农业部系统内信息资源整合建设,这是良好的开端,也是未来农业科研平台发展的趋势。为了增强各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建立适应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科学高效的科技资源管理新机制,应根据各科研院所实际情况提出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方案,并将科研试验基地及野外试验观测站平台、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研成果及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农业科技条件信息化。

4.3 建立平台评价机制

将现有的涉农高校与农业科研院所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整合成一个整体,推进共享管理服务平台升级,进一步整合国家平台上的设备资源,在平台系统内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服务,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同时,应建立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标准和办法,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定期对科研设施与仪器的运行情况、管理单位开放制度的合理性、开放程度、服务质量、服务收费和开放效果进行评价考核。评价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科研设施与仪器更新的重要依据。

4.4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加强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离不开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探寻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加强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确立“领军人才+骨干群体”的建设模式[6],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和谐与竞争共存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注重培养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支撑管理方面的人才,比如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专业管理人才,这些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服务效率的提高。

5 结 语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需求,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科技进步是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必将为我国建设创新性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男.关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40(1):6-12.

[2]张艳禾,刘爽,刘益民.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52-55.

[3]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农计发〔2016〕98号)[EB/OL].[2018-03-12].http://jiuban.moa.gov.cn/zwllm/ghjh/201612/t20161206_5400224.htm.

[4]龙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发布 “十三五”期间内投入65亿元开展建设[N].农民日报,2016-12-17(001).

[5]叶玉江.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升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水平[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6,48(4):1-5.

[6]史扬.科研平台的构建及其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7]尹明理.国家小麦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河南农业科学,2010(4):129-131.

[8]郭常莲,阎永康,樊兰瑛,等.山西省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结构分析及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9(2):75-77.

[9]王丽娟,信丽媛,宋治文.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探索[J].山西农业科学,2016(2):140-143.

[10]姜文.浅谈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机遇[J].北方农业学报,2017(2):126-130.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