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人物解析

2018-11-28 11:33徐林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真实

徐林

内容摘要:对语文课文内容赏析是语文教学实践重要一部分,但有些文章成文久远,或因社会意识需要使其改变原貌,或因流传变迁使其被后人误读。这给我们赏析文章带来许多疑惑和障碍。笔者通过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哂”、“吾与点也”等语句,对孔子内心活动和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尝试解读一个有血有肉,会生气,用权谋,讲营生的孔子,让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哂 吾与点也 真实

语文学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千百年来,有些文章因为后世的曲解和阉割都会给解读带来一系列的困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经过封建统治者有目的的塑造,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孔子被架上了“圣坛”,在光环的笼罩下,对孔子的认识具有了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通过品味师生对话,体察动作细节,全面认识孔子,也许《侍坐》才会展现更为真实的师徒形象,可读性、可品性将更浓厚。在《侍坐》文章分析过程中,通过对“哂”字内藏玄机和吾与点也”难言之隐及孔子“座谈”引而不发的深入分析,探求孔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哂”字内藏玄机。“夫子哂之”的“哂”在学界有三种解释:“微笑”“笑”“讥笑”。结合文章来看,夫子在后文中解释了“哂”的缘由——“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面对一个轻率之人放“妄言”,将“哂”释义为“微笑”显然不甚恰当。究其原因,将“哂”释义为“微笑”而不释义为“讥笑”无非碍于“圣人”形象,美化孔子罢了。多年对“礼”的坚持,使他面对子路的轻率,内心产生不认同,他就是讥笑,借此表现出对子路不“礼”不“让”的不满。《论语》中孔子也口出恶语“巧言令色,鲜仁矣”、“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友直,宜也”。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骂子路“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较之这些,对待子路态度上说“讥笑”就无可厚非了。

(二)“坐谈”引而不发。就话题选定来说,孔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他利用了学生心思,“鼓动”学生说出内心真实感受。他知道,若是没才能,也就“抱残守缺”,但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学会文武艺”却难以“售与帝王家”,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孔子正是抓住这种心思发问,一击“心”而波澜起。学生既然在帝王那里得不到赏识,在老師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也未尝不是一件乐事。

再说说孔子的谈话方式。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会发现迟迟不见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只是说“XX,尔何如”。可以看出,这次谈论,孔子本来是不打算给出评价的,只是在曾皙的追问下,才连用五个反问发表“不甚深入”的看法,不给正面结论。如果没有曾皙的追问,《侍坐》也就无“评”而终了。孔子拿捏曾皙的心理非常准确。究其原因,在四个弟子中,有三个弟子是直接回答了孔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理想志向。唯独曾皙多了个“异乎三子者之撰”,具有很强的试探性。他似乎很担心孔子听完他的理想后对他有看法,就算听到了“吾与点也”可还是不放心。为求心安,可以说他是故意走在最后,问道“夫三子者之言何如?”问的是三人,最想知道的恐怕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吧。孔子却又一次引而不发,就只评了三个人,唯独没评曾皙。其实孔子此时是有“难言之隐”。

(三)“吾与点也”的难言之隐。关于孔子是如何对待曾皙的志向的,孔子的回答是“同”而不“赞”在面对曾皙描绘的一幅“闲云野鹤”式的生活画面。这种士大夫潇洒适意的生活场景,和《礼记·大同》所描绘的上下尊卑、 秩序井然、百姓各得其所,社会和谐美好的生活蓝图并不相同。曾皙心向往之的生活美景属个人行为,具有很强的道家思想。这样的思想和孔子经历多年的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难看出,孔子内心不仅仅只是“与”点,而是“赞”点。终究没有“赞”出口,是因为孔子心里清楚,曾皙的理想志向与自己多年来的所做、所行、所讲是不相符的,甚至相悖。虽说孔子晚年流露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隐居思想,但就整部《论语》而言,“入世”思想一直伴随始终,不曾废离半分。所以四个学生中,就思想碰撞而言,曾皙给孔子带来的痛苦是最大的,这恐怕就是孔子“喟然”的原因之所在。

孔子是我们文化中的“圣人”,我们固然不该去诋毁,可是如果连 “累累若丧家之狗”式的自嘲都被抹杀殆尽,我想这也未必是好事。在解读孔子和《论语》时,让孔子走下“圣坛”,秉承“豪华落尽见真淳”,未尝不是对孔子的另一种尊重。

参考文献

[1]先秦文学改编电影的孔子思想解读[J].周志礼.电影文学.2015(18)

[2]我国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分析[D]. 张婷.西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阜阳工业经济学校)

猜你喜欢
真实
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究
论现代的“看客”问题
论现代的“看客”问题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如何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