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阅读现状看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与思想

2018-11-28 11:33张运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文学思想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初,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二十出头的鲁迅先生怀着一腔热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赴日留学的道路。但他不久意识到学医救不了中国,解救人民最需要的是解放思想和唤起人民群众的斗志。自此,“文学救国”的思潮贯穿鲁迅先生一生......今天,文学可能很难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但是,文学予以人思想、智慧、哲理的这种价值不应该改变。而在今天看来,事实却是悲观的......

关键词:文学 教育 思想 阅读

在大学里,关于阅读的话题,我听过最多的关键词是小说、脆皮鸭、网文......我的同学中的大多数人乐观爱笑,也乐于助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跟大都数人一样,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当代大学生而已。可是,往往越是表面正常的事物越具有欺骗性,而我想说的正是那些普普通通当代大学生--现在正处于一种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的病态当中。思想影响思想,人格影响人格,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似乎是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但细想,本质上还是与他们所接触的阅读有关。因为溯其源头文学影响是一方面,其次文学不影响也是一方面。

文学,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代表着人类的艺术和智慧,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时至今日,我们再谈文学,尤其是谈到当代大学生与文学这种话题之时,文学似乎不再是文学,艺术不再,智慧亦全无。放眼整个社会,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当属社会文化的引领者与传播者。但基于眼前的现实可知,当今社会文化中,文学逐渐失去了它原本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强调解放思想,一百多年年后的今天,文学亦能与思想联系起来,只不过文学对思想再也没有了当年解放思想的作用了,它很多时候只是人们的附属品,人们更多时候只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至少是当代大学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在进行“你最喜欢文学体裁”的调查中,选择小说类的占据了79.64%,散文占14.27%,而戏曲和诗歌分别只占4.02%和2.08%。在“你阅读的小说内容大多是哪类”的调查中,66.34%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国当代文学,其中,图文小说、漫画小说、玄幻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探险小说、推理小说等占据了中国当代小说类的近80%。而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阅读比例只占19.11%和14.54%。

数据是显然易懂的,让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小说正是能让大多数当今大学生产生精神上愉悦的“东西”。那么,在这种现象之下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你可能会听到三五成群的女生正在分享着昨天看完一部脆皮鸭文学后的愉悦感,你可能会发现此时你左边的哥们正低着头看着手机屏幕,隔着老远你都能闻见他身上的仙气,你有可能觉得自己无趣想低头看看时间时收到了班里女生发来的两个卡通男孩缠绵在一起的图片......

仅仅只是这些吗?当然不是,你也会发现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宁愿相信鸡汤文和锦鲤都不愿意去独立思考问题;你也会发现他们宁愿等同伴四十分钟都不愿意自己一个人去吃饭;你会发现他们面对一丁点小的问题时能够花上整整三天的时间去做准备......没错,在这类参差不齐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已经被其侵蚀。从而形成缺少理性的思考、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无法正确判断当前局势等问题。那些本能够从优良文学作品接收的思想价值早已被这类垃圾文学带来的精神蚕食所取代。

所谓文学不影响实质是正是因为当今时代背景下,文学缺少那种能够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积极影响的环境与条件。我们生在无比富足的和平年代,既不用忌惮饥寒之魄,也不用担心亡国之灾,大多数人的思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安逸,困于当下却又不思进取,他们宁愿发呆两小时,都不肯花半小时的时间去品位他人的思想。在这种环境之下文学的力量显得极为疲软。其次,当然也有那样一群人追逐欲望,夜以继日地工作、学习、考研...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只是基于这样的条件下文学想在其中“助力”是很难的。不难看出一方面的原因是思想安逸,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没有时间。总体来说,所谓文学不影响说到底也是一种不良的影响。

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高校454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有阅读的习惯,但其中超过5成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一小时,近6成学生认为“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

在文学不影响的影响下,其结果就是安逸的人继续软弱,繁忙的人继续麻木。这些人给人最深的印象特点就是沉默寡言、不擅社交,周末足不出户,面部表情十分呆板,总是担忧着眼前琐碎的事情。人与人之间也好像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个性和光彩。这些人无时不刻都陷入在跟自己做思想斗争的困境之中,能够想到任何事情,也能够无端制造任何烦恼,但唯独想不到在书中去寻找答案。对于他们来说文学不是必需品,一旦有其他的事物干扰到他们原有的正常生活,他们会变得焦躁不安,更何况是这种在他们看来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呢。因此文学是无法对这类人加以作用的,而且这种糟糕的状况会愈演愈烈。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实无法改变。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是的,在当今时代人们也许能够从这句话当中得以启示。没欲望的一些人不爱读书,有欲望的一些人想的是其他的东西,总体来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以一种清净的心态去鉴赏一部文学作品。人们宁可跟一个多舛的命运较劲也不愿去与包容万物的文学世界睁眼相对。有人抱怨说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但我想说的是紛扰的不是周遭,而是我们自身啊。

我们需要一个有思想,有营养,有价值的文学价值导向。网络文学中当然也有优秀的作品,但现在大多数网络文学只是在迎合读者的口味,如此一来大学生接触的文学作品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因而,提高网络文学作品发行的标准就尤为重要。首先,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和审核标准亟待诊治。文学确实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绝非是没有标准,毫无底线的让步。其次,创作者的自我要求亦需加强,不能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略良心,亦不可追求效率而轻视质量。当然顾及自身生存是必须的,但请记住,文学从来都不是用来赚钱的。最后,读者自身应当练就一双慧眼,充当一个过滤器的角色。垃圾文学之所以能够诞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者有需求,培养自身的审美,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如此读者之间也能形成正确的文学价值导向。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标准时,文学影响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褒义词。

我们也需要一个“人人爱读书,就怕不阅读”的阅读环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是十分必要的。看得见的战乱是危机,看不见的思想贫瘠也是危机;听得见的枪声是危机,听不见的人格消极也是危机。要知道,危机从来都不仅仅是眼前看得见的,那些藏在暗处的危机在来临之时往往会造成更加惨烈的后果。书中自有颜如玉,但似乎大部分人都在追着现实里的黄金屋,他们看不到文学的价值,只注重眼前的物质需求。所以貌似现在的社环境好像不是文学的容身之所,文学在此等情境之下,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地位。因而,这种环境是急需的,但短期内无法迅速形成,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如果有一天在人们抛下杂念,静下心来感受它的存在并感叹到:啊,原它一直都在啊。那么这种环境的雏形算是形成了。

文学影响和文学不影响都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格与思想的因素。大学生是这一代人的未来,一旦他们的人格与思想出了问题,危及的是整个民族的兴盛。我们常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时至今日,文学救国似乎不再需要,因为它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拯救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啊。

参考文献

[1]平.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与引导策略[J]中国出版,2014,9:57-60

[2]杨卉.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超5成每天阅读不足1小时 多用手机看书[N].中国青年网,2018.04.23

(作者介绍:张运从,湖北科技学院学士,本科,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阅读文学思想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