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与影视化抒写

2018-11-28 11:13司宇宁
西部论丛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学性

司宇宁

摘 要:纵观在影视史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影视作品,前身无一不是在文学意蕴表达以及影视化抒写方面,采用了独特創作手法的原著作品,因而得到观众广泛认可。基于此发展背景,本文将立足于影视批评的角度深度分析影视作品的创作,论述主要从文学性和影视化抒写这两个向度入手,谈谈影视原著和影视化塑造的价值,希望能够帮助关注该话题的人士以小窥大,认识到影视艺术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文学性 影视化 影视批评

引 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繁荣,文艺界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一时间市面上流传的经典影视作品数量与日俱增,每一部作品所传达出的生命构建,都展示着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甚至可以说,影视作品所散发出的独特文学魅力,是不能为影视批评家所逐一分析的,毕竟每一部作品背后承载的是固定的文化信息表达以及影视作品抒写,属于能够打动并感染观众的独特文化,具有极高的赏析价值。

一、浅析影视批评的文学性向度

(一)赋予作品张力

从影视批评的专业角度来看,影视作品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所选取的原著作品,毕竟原著作品的表达赋予了影视作品拍摄的内在张力以及深层意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盛行的先锋派电影强调了故事的文学性表达,证实了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作品总是具有某种亲缘关系,正像国内张艺谋导演所拍摄的电影作品,多数都源于文学作品的改编。例如,作家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被改编成了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来自于作家余华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莫言作品《师傅越来越幽默》的电影作品《幸福时光》等等,都印证了张艺谋导演从未割裂影视作品和文学原著的内在联系。通过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等导演所改编拍摄的文学作品,可见原著作品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促进我国影视业发展的推动力[1]。

(二)激发艺术灵感

许多影视批评家都表示影视作品和原著文学的相融,不仅体现在主观的审美方面,而且还表现为戏剧冲突、意蕴以及叙事等方面的相通。导演在表达电影作品的时候,总是会想方设法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再运用影视化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这说明原著作品的文学性总是能够对导演的艺术创作灵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启迪。例如,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讲述的主要是封建家庭的事情,在拍摄的时候张艺谋导演选用《妻妾成群》充当电影的底本,同时又邀请原作者参与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最终形成了具有张艺谋作品风格的影视作品。如此一来,电影内容的表达就与原著呈现出了差异,“大红灯笼”成为了贯穿影片始终的表达要素,但在小说里却显得无关紧要,可见将原著作品的文学性与影视作品的视觉化表达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了张艺谋式电影的特色。

二、浅析影视批评的影视化向度

(一)声画和造型

影视批评家眼中的影视化的抒写和表达,应该做到将影视作品的艺术属性完整的表达出来,赋予电影原汁原味的“电影味”,才能真正构成一部真正的电影。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影视作品的声画和造型表达类似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表达,都应当通过特定符号元素的表达,完整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者意识流动,传达影视作品所想要说给观众的寓意,从而体现出影视作品的风格和形态。尤其是影视情节的造型表达,就像文字一样在无声叙述电影的语言,比如电影《少林寺》在表达四季更迭的时候,分别运用了四季不同的光线、色彩以及景物表达,充当电影的情节造型,带给听众空间上的一目了然感,直接就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废寝忘食修习武艺的勤奋,虽然属于最为简单的电影语言运用,但是却显得必不可少。

(二)叙事和表意

以往国内导演在创作影视作品的时候,非常看重戏剧冲突的表达,这就使得影视作品沾染上了文学著作的影子,过于讲究故事本身内涵的表达。等到第五代导演出现之后,创作的影视作品改善了这一点,但是又显得过于迎合主流,在九十年代以后影视作品的创作才逐渐走向国际化,主要在于第五代的导演实现了创作手法的创新式突破。就像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等影视作品,都与以往的创作风格有了很大的不同,直到张艺谋推出作品《一个都不能少》之后,影视批评家对其影视作品的风格已经很难再有具体的界定。说明这代导演在作品的叙事表达以及造型渲染等方面,逐渐走向了成熟化,很少使用张扬性的叙事手法,或者过于平和的表意风格,创设性实现了影视化叙事和表意的相辅相成[2]。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早些年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有赖于西方影视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如今却已经立足于本土的优秀文学文化,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电影理论特色的影视叙事本体理论。从形式上来看,我国的影视业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化抒写技巧,这也成为了影视批评家所关注的焦点,未来还将不断拓展现代电影的风范,进一步在文学性和影视化抒写寻找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王辛未.从艺术学角度论影视批评的意义与价值[J].戏剧之家,2016(17):129-133.

[2] 逄格炜,逄晓慧.谈谈影视批评方法习得的路径[J].大众文艺,2016(09):185-186.

猜你喜欢
文学性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词的吸收
后现代中国电影娱乐性对文学性的裹胁
从“红学”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创新
注重文学思维渗透 打造写作高效课堂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浅析易学文化的文学性
文学网络时代的狂欢
译者主体性视域下的朱生豪莎剧翻译文学性价值解读
舒曼钢琴作品中的文学性探究
虚拟的自由:创新与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