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早期青釉瓷器赏析—兼论早期青釉瓷器的发展

2018-11-29 05:56王纯婧
收藏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青釉窑址战国

□ 王纯婧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唐代诗人陆龟蒙赞颂秘色越器的诗句,可说是我们最耳熟能详描写青釉瓷器的作品,越窑青瓷在唐代以其“益茶”颇得世人赞颂,秘色亦是对青釉最高的评价,青瓷在此时登上了它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若追根溯源,青釉瓷器早在商周时期已经盛行于浙江、福建一带,近年来的考古成果,也为曾经争议不休的原始瓷器找到了归宿。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①、福建省泉州辽田尖山、苦寨坑原始瓷窑址②都发现了完整的烧窑遗迹及大量原始瓷片,特别是德清地区发现的窑址群年代早、序列完整,从商代开始一直窑火不断,不仅是我国早期瓷器生产的中心区,也是浙江地区商周贵族墓葬中原始瓷的产地之一。

图1 西周 原始青瓷豆

图2 西周 原始青瓷豆

图3 西周 原始青瓷盖罐

图4 春秋 原始青瓷碗

图5 春秋 原始青瓷盅式碗

图6 战国 原始青瓷

环太湖地区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孕育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史前文明。随着以良渚为代表的玉石文化的衰落,以原始瓷为重要礼器的越文化开始兴起,原始瓷也随之经历了夏商时期的滥觞,至西周晚期进入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时的原始瓷尽管胎质仍较成熟瓷器粗糙,但器物类型与商代相比已大为增多,表明制瓷工艺的进一步成熟。西周晚期的原始瓷器釉色多呈青褐色,有的甚至为青黑色。釉层偏厚,普遍见有流釉和凝釉现象,器身转折、凹陷带装饰处尤为明显,且胎釉结合不好,剥釉严重。装饰上器物口沿、内底处多见明显的弦纹,器外腹上多见锥刺组成的斜线纹和戳印锯齿纹,“S”形堆贴十分流行,多以双数对称出现在盘的口沿、耳或钮的两侧。

图1~图3是西周晚期原始青瓷的代表器型,器身可见慢轮修整而形成的弦纹,胎色土黄,釉面青、青褐皆有,这是淘洗技术和窑内温度控制尚不成熟的表现。此时所见器物圈足基本都较矮,包括商代流行的高圈足豆的圈足也变矮。

进入春秋时期,原始瓷胎体颜色变浅,以灰色多见,胎釉结合变得更加紧密,釉面逐渐变薄,颜色也往青黄色发展。春秋早期,出现了仿青铜礼器的筒形卣、尊等,S形对贴减少,器物表面多带有拍印的勾连云纹、S纹,刻划的水波纹等。图4即为春秋早期原始青瓷碗,该碗胎体灰白,通体施青釉,釉面凹凸不平,釉色青中泛黄,内壁可见明显的拉坯形成弦纹,外壁刻划短线水波纹,装饰简练,清晰的反映了早期瓷器的整体面貌。

图7 西汉 原始青瓷瓿

至春秋中晚期,原始瓷器类减少,但烧成质量又进一步提高,素面的盅式碗大量流行。从图5可见碗内壁弦纹处虽仍有流釉现象,但外壁平整处釉面已分布较为均匀,胎釉结合较好,近底积釉处可见明显的窑变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烧成温度和窑室密闭性的进一步提高有关。另见一有趣的现象:盅式碗外壁一般都修胎平整细腻,但内壁往往留有清晰的弦纹,这样的弦纹或是起装饰作用而有意为之③。

图8 西汉 原始青瓷刻鸟纹壶

图9 东汉 青釉四系瓷罐

春秋末至战国早期,越国灭吴后一时称霸中原,勾践将都城迁往琅琊地区(今山东临沂一带),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加快了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进程。此时,与越国历史共存的原始瓷达到了其发展的顶峰,主要表现为越国高等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仿铜器物,包括成组的礼器、乐器、日用器等,器类大量增加,装饰也最为复杂,以求做到对青铜器的完全模仿④。虽然在春秋时期已有部分仿青铜器的原始瓷器生产,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复制仅见于战国早中期。

图6中所见的原始瓷面貌已较前期有所改变,釉色较前期青绿,流釉现象减少,胎体也变得更薄且坚固,外壁、内壁都不见前期的明显弦纹,仅能看见快轮修整后留下的细密痕迹。

战国中后期随着越国的衰落,以及楚、秦文化的强势入侵,原始瓷器的生产规模逐渐缩小。有学者对比战国至秦汉江东一带墓葬内的陶瓷器组合,发现了明显的楚文化东进的迹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先秦时在越地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始瓷器逐渐衰退,一度由楚文化风格浓厚的泥制陶器组合所取代⑤。

进入西汉以后,此时的原始瓷呈现出了与战国早期完全不同的面貌,除器型不同外,胎釉特征与西周晚至春秋早期更为类似,胎色偏深,釉色青黄,流釉现象普遍。图7、图8是此时原始瓷器中常见的类型,墓葬中随葬原始瓷瓿、壶最早一般见于战国中期以后。这两件器物肩部都装饰铺首,这种在中原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在原始瓷上的使用最早也始于战国时对中原青铜器的模仿。图8肩部以阴线刻划变体鸟纹,这种纹饰在西汉的玉器、漆器上也十分常见,据此可见,战国后期随着秦汉大一统进程的推进,江浙一带的本地文化进一步被同化。

东汉晚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制瓷技术也持续提高,瓷土淘洗更加精细,窑炉的改进使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达到现代瓷器标准的成熟瓷器在此时终于出现。浙江地区在经历了战国晚期至西汉瓷器生产的衰落后又重新萌发生机,仍是此时瓷器生产的重要区域。与此同时重庆相邻的江西(洪州窑)、湖南(湘阴窑)等地也生产出了成熟瓷器。

重庆市南岸区东汉墓出土的青釉四系瓷罐(图9),胎色黄白,施青釉,釉不到底,有流釉现象,积釉处已发青黑色,下腹部无釉处可见白色的化妆土,器身中段印麻布纹,肩部贴四个横桥型系。这类四系罐在东汉时广泛流行,各地窑场均有生产,根据这件瓷罐的胎釉及装饰方式来看,与江西⑥、湖北⑦等地出土的东汉至三国的青瓷罐基本相同(图

图10 东汉 青釉四系瓷罐 江西南昌县出土

图11 东汉 青釉四系瓷罐 湖北当阳市出土10、11),肩部饰凸弦纹,置系处为保证四系在同一水平线上,特意刻划凹弦纹作为基线,系作分叉状以便粘贴得更加牢固,这些特征都不见于此时的越窑,而与邻省湖南湘阴窑的东汉窑场青竹寺窑相同。青竹寺窑于1988年首次发掘,出土了刻有“汉安二年□月廿五日”铭文的残片,大致确定了该窑的创烧时间及产品面貌。2017年至2018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揭露了两处东汉龙窑遗迹及相关瓷片堆积,发掘者将这类四系罐称为横钮抬肩式四系罐,颇为贴切⑧。

青釉是瓷器上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为丰富的釉色。其呈色主要由釉料中所含的氧化铁所决定,若要使釉面呈现青绿之色,则需将釉料中氧化铁含量控制在1%至3%之间,并使降温过程中窑炉内持续为还原气氛,以保证釉中二价铁离子不被氧化。如此准确的技术控制,青瓷流行显然不是偶然。生长在太湖地区的古越族素有崇玉之俗⑨,良渚文化衰落后,玉石文化也逐渐衰落,但是本地居民却保持了对青色的执著追求。自夏商成功烧成原始青瓷后,烧制技术几经起落,直至东汉窑工们才熟练掌握了烧制青瓷的方法,能够持续生产出发色纯正的青瓷。也正是对青瓷如冰似玉的极致追求,才促使晚唐五代时越窑烧成了有千峰翠色之称的“秘色瓷”,及至南宋龙泉窑创造出了如玉般莹润的梅子青釉和粉青釉瓷器,为世人称道。

注释: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东苕溪流域夏商时期原始瓷窑址》,文物出版社,2015年11月。

②羊泽林《福建泉州辽田尖山、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大众考古》,2016年第11期。

③郑建明《商周原始瓷装饰纹样略论》,《文物》,2012年第11期。

④张敏、朱国平等《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1期

⑤杨哲峰《文化变迁中的器形与质地—关于江东地区战国秦汉之际墓葬所见陶瓷器组合的初步考察》,《文物》,2012年第4期。

⑥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江西卷》,科学出版社,第6页。

⑦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湖南湖北卷》,科学出版社,第5页。

⑧杨宁波《湘阴青竹寺窑址首次发现东汉龙窑》,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网站。

⑨良渚文化的玉器虽然现在呈现出“鸡骨白”色,但实际玉料本色应为青色。

猜你喜欢
青釉窑址战国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知足(竹)常乐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浅谈毡包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