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践基地植物资源库的构建在高职高专《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29 05:27杨先国肖海英褚思思彭学著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412012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22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植物学药用植物

杨先国,肖海英,褚思思,彭学著(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412012)

【提 要】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在野外识别大量的药用植物是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该文以校外实训基地——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建立药用植物教学资源数据库,并在药用植物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加以应用,培养了学生对植物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野外识别植物、制作植物标本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意识,综合提高了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充分发挥了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浏阳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多样,是植物的天然王国。自2006年起,本校将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确定为中药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并于每年7月与9月到该基地开展野外采药实践。实践过程中,通过实地拍摄药用植物的图片,采集、制作腊叶与浸叶标本,对常用药用植物资源的生境及分布、种类及现状等进行调研与总结,构建了大围山药用植物教学资源数据库,建立了植物标本库,编写了野外药用植物采集手册等,为高职高专《药用植物学》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资源调查也为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大围山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大围山常用药用植物的概况

大围山位于湖南省浏阳市东北部,是罗霄山脉的支脉,全区总面积约900 km2,以森林茂密、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著称,被称为“湘东绿色明珠”[1]。经调查,大围山的常用药用植物共有130科,约520种。各科所包含的药用植物品种数量极不平衡:含1~3种的科多达90科,占总科数的69.23%,其中仅含1科的单种科有54种,占总科数的41.54%;含4种以上的科仅40科,占总科数的30.77%。除常规品种外,有些品种则需要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与特定的生长环境下才能观察到,如琴叶榕、金线蓼、凹叶厚朴、朱砂根、珍珠菜、紫珠、庐山香科科、长瓣马铃苣苔、阴行草、白接骨、石吊兰、钩藤、玉叶金花、荚蒾、大花金钱豹、江南山梗菜、杏香兔耳风、血水草、博落回、落新妇、虎耳草、蓝布正、蓬蘽、大血藤、远志、肥肉草、刺五加、白花前胡、斑叶兰、魔芋、日本薯蓣、大百合、紫萼、金线吊白米、牛尾菜、东野菰和襄荷等品种。因此,野外采药实训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识别野生中草药的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

2 大围山药用植物资源库在《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1 大围山药用植物资源库的构建丰富了《药用植物学》的理论教学 充分挖掘与利用本土药用植物资源,是提高药用植物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2]。为了进一步探讨大围山药用植物资源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将大围山的主要药用植物品种与《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所收载的品种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高职高专中药学专业所用的《药用植物学》教材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由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收载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门7大植物类型,包括蕨类植物(6科)、裸子植物(6科)、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29科,单子叶植物6科),共47科,收载药用植物共计286种,其中收载10种植物以上的科有百合科(24种)、豆科(24种)、蔷薇科(22种)、伞形科(15种)、菊科(12种)、芸香科(14种)、姜科(11种)和禾本科(10种)。上述药用植物品种多为《中国药典》收载、各地分布较多、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药材品种,在《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的教学中,这些药材品种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与《药用植物学》教材进行对比,除罂粟科植物外,大围山药用植物基本涵盖了教材中的品种,共计40科,植物120种,占《药用植物学》教材品种的42%,其中植物种类较多的科有:蔷薇科(11种)、百合科(9种)、禾本科(8种)、豆科(8种)、菊科(7种)、天南星科(6种)、十字花科(5种)、唇形科(5种)、伞形科(4种)和蓼科(4种)。见表1。尽管每一种的植物数量有限,但大围山的植物品种具有较强的地方代表性,在《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根据大围山药用植物的种类及其药用部位与药效情况,建立了药用植物名录[3]。

2.2 构建大围山《药用植物学》教学资源数据库,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训是一门实践能力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识别常用的药用植物。学生能在自然环境中辨识药用植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识药[4],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能认识教材上的植物图片,当在野外接触到真实的原植物时,却难以辨别,导致植物图片与实物之间相差较远,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对大围山药用植物进行资源调查的过程中,采集了每种植物的原色植物图片,有些品种甚至还采集到植物不同生长期的照片,构建了常用500种药用植物的电子数据库,方便学生查询与学习。

建立大围山药用植物教学资源库后,近几年的实践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野外采药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5⁃6]。

表1 大围山药用植物品种与《药用植物学》教材收载品种比较

2.3 自编野外实训教材,巩固野外实训教学效果 如何巩固野外实训的学习效果,也是影响药用植物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识别植物,但实训一结束,从山上一下来,很多学生连植物名都叫不上来,更不用说识别植物了,其中除一些常用中草药学生较为熟悉外,很大一部分植物药多为本地野生中草药,植物名较为生僻,加上平时也难得一见等多重因素,导致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加强课后的复习与巩固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上述情况,结合前期的调查数据,编写了《药用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技术》实训手册,其中总论部分包含湖南药用植物资源概况、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技术等,各论部分收载了330种大围山常用药用植物,每个品种包括基源、药材名称、别名、识别特征、生长环境、采收加工、化学成分、性味、功能主治等部分,供在校学生在野外实训前、实训过程中及平时复习中使用。目前,该手册已在湖南的7所高职高专学校使用,每年有近3000名学生从中受益。经过近2年的野外教学实践,学生通过野外观察原生态植物、查询手册,将所见的原植物与手册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识别与记忆药用植物的特征,增强对植物的学习兴趣,巩固了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综合质量与效果。

2.4 建立大围山药用植物标本库,加强植物标本制作,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由于受教学场所的限制,药用植物标本的制作往往是《药用植物学》理论课程教学法中被忽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理论课后,不知道如何制作植物标本,导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较少,同时,学生对植物标本制作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渐薄弱。

在大围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根据教学及中药标本馆建设的需要,组织学生采集并制作植物腊叶标本与浸液标本,其中腊叶标本约500份,浸液标本约100份。在植物标本制作的过程中,将课堂上较难实现的植物标本现场制作教学。在野外实践过程中,教师现场讲解与演示,要求学生现教现做,针对学生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根据学生提交的植物标本作品进行评比,将成绩纳入最终课程成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通过基地野外实训,增强学生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在野外采药实训过程,增强学生的中药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植被保护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学生对新认识的植物好奇心极强,每个学生都希望采一株完整的植物回来观察,对植被的破坏较大。因此,在采集样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采集能够辨识药材特征的部位,少量剪取植株地上部位即可,尽量不要连根挖走。对珍稀品种,如千层塔、东野菰、襄荷等品种,要求学生只观察原植物,拍摄照片,不得采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大围山上药用植物资源的变化情况,如黄精、天南星、半夏和夏枯草等品种的资源数量越来越少,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以前在路边随处可见的品种,有时也难得一见。通过在实训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意识,效果非常明显。

3 小 结

大围山校外实践基地作为湖南本地的药用植物园,具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与湖南地方代表性植物品种双重优势,是高职高专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实践基地的药用植物资源优势,不断完善与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为专业课的教学服务[8]。因此,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实训教学,对大围山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包括采集原生态植物图像、构建植物数据库、编写植物名录、制作植物标本、编写野外实训教材等,极大地丰富了药用植物学及其相关课程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等的教学资源[9],并在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基地的资源非常丰富,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要进一步加大与中药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学植物学药用植物
CRISPR/Cas9技术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高职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探索
《药用植物学》绪论教学的设计及体会
留学生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多种教学方法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植物学
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