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支点”

2018-11-29 09:09刘雁朱开群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支点

刘雁 朱开群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将其学科性质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找到相应的教学“支点”。“六个基于”,即基于价值引领、基于真实情境、基于高质量问题、基于知识整合、基于思辨、基于微探究,是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施“支点”。

【关键词】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六个基于”;教学支点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5-0011-03

【作者简介】1.刘雁,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000)教师,高级教师,苏州市“姑苏青年拔尖人才”;2.朱开群,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0)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想政治课程性质明确为“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经历社会实践的机会;活动的设计要以结构化、系统化的形式来承载学科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系列化。而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找到相应的教学“支点”。笔者认为,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支点”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基于价值引领

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中思想政治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最核心使命是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无论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颁布的核心素养框架,还是我国中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无不把价值引领放在最首要的位置。如果把核心素养比喻成一个人成长的发动机的话,那么价值引领就是这台发动机的引擎和方向盘。所以,我国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课程改革,把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放在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突出位置。这就要求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将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寓于知识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找准学科价值引领的渗透点,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和魂。因此,更加充分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成为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理念。现实中,这一理念已经在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有所凸显。例如,在2017年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比中,很多参赛教师能够结合所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用心交友》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用“读唐诗话友谊”的形式导入新课,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论述……虽然有的设计相对不够精致、效果并不佳,但教师的用心还是值得肯定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不仅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而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了可以依托的根。

二、基于真实情境

核心素养与知识是什么关系,强调核心素养是不是就是否定知识和技能的价值,这是这一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大家探讨最多的问题。我们认为,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仍然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和基础;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又不等于核心素养,只有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为此,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大力倡导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围绕教材知识,结合社会实际设置真实、复杂、开放甚至是两难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在主动的意义建构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例如,有教师在《政府和公民》的教学中,围绕“城市拆迁中的钉子户”这一难题,设置了“在‘拆迁钉子户面前政府该如何作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做到程序合法;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补偿合理。面对钉子户,尤其是在面对公共利益时,既要防止简单粗暴、侵犯公民合法的正当利益的乱作为;又要防止在漫天要价面前,消极退缩、听之任之的不作为倾向。这样就把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依法行政、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等知识,在“城市拆迁”这一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得到了活学活用,既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也将法治意识、科学精神等政治核心素养的养成寓于真实的问题解决中。

三、基于高质量问题

在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要围绕高质量的问题展开,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和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问题出课堂。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更好地实现活动型课程的学科定位,必须实现从“问题”到“议题”的转化。要通过“议题”为学生提供主动体验、经历社会的机会;要通过“议题”将问题结构化、系统化;要通过“议题”找到学科内容和价值引领的载体,找到引導学生进行活动探究、问题思考和观点表达的路径。

例如,教师在讲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框时,就以“华为的员工持股”为议题进行了序列化的问题设计:“请你对华为的员工持股从分配制度上进行分析。如果你是华为的员工,你是愿意拿高薪还是拿股权?华为的员工持股对华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华为的员工持股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哪些启示?”通过这种系列化、系统化的问题设置,使学生认识到华为的股权激励制度的性质和作用,在问题解决中增长了知识,实现了素养提升。

四、基于知识整合

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变得更为复杂,学生需调度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从学科内而言,强调知识要从概念到关系到建构;从学科间而言,倡导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因此,基于学科内和学科间的课程整合,就成为21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1.学科内整合。教师要打通学科知识之间、模块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联想、整合和结构中开展学习,使知识从“零散”走向“整合”,从“点状”走向“线、面状”,从“一节课”转向“一类课”,从“单一的知识点”走向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有教师在《东北振兴》的专题教学中,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东北具有基础雄厚、资源丰富、国企众多、高校林立的优势,还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历史上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曾经创造出无比辉煌的成就,为什么今天却沦落到在全国垫底的地步?”学生回答这样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模块的知识,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所有制体制的改革、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解放思想与观念的创新、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等一系列知识点,这是一个以高质量问题为载体,进行学科内综合的典型案例。

2.学科间整合。主要表现为主题式學习,即教师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特定的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性质和优势,非常适合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例如,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垃圾围城”日益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而垃圾焚烧作为一种新的垃圾处理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统一,因而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认识到修建垃圾焚烧厂是有益且必须的,但却反对将垃圾焚烧厂建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附近,这就是所谓的“邻避效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要求学生制订针对垃圾焚烧“邻避效应”的解决方案。在这一学科间整合的“主题式”学习中,可以用到政治、地理、历史、生物、化学、信息、英语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科从政府职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财政的作用等角度为“邻避效应”提出解决方案,地理学科侧重于从地理要素的角度谈垃圾焚烧厂的科学选址,历史学科则从历史上的成功案例中提炼可以借鉴的经验,生物、化学学科则侧重分析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污染、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以及处理的方法等。

五、基于思辨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课堂、网络和各种自媒体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而且,在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等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相互影响渗透的背景下,如何找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领的途径,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思辨就是实现这一引领的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因为,面对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形、自主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的中学生,只有通过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才能引导学生在自主辨析、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笔者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框的教学中,围绕教材中的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的变革”的三大作用,分别创设系列化思辨问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开展核心技术自主攻关是否矛盾?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员工,你是赞成拿高薪还是拿股权?我国著名生命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开讲啦”的演讲中说:“‘知足常乐是创新的最大敌人。”你是怎样认识的?等等,在思辨中增强学生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理念的认识。

六、基于微探究

在基于核心素养指向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大力倡导这样的学习或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有机连接,形成微探究课题,以个体独立进行或小组合作进行的方式,运用实证研究、批判思维的方法展开真实、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培养探究欲望,提升探究能力,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开展微探究教学的天然优势,政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微课题研究”。如结合投资理财的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制订家庭的投资理财方案”的微探究;结合企业的知识,开展“在人口红利终结和民工荒面前,企业该如何作为”的微探究;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开展“中国经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微探究;结合政府的有关知识,开展“政府的有为和无为”的微探究。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4).

[2]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5).

[3]朱开群.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7(05).

猜你喜欢
支点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从擦净的玻璃望出去
所有事物必有支点
所有事物必有支点
试论沿河土家族山歌演唱中歌唱支点的运用
以原理为支点,轻松撬动电学实验
电机受潮后的干燥
我也有一个支点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