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体验空间营造—以鸭绿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2018-11-30 11:18郑辽吉郭屹岩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8年12期
关键词:营造维度空间

郑辽吉,郭屹岩,李 钢

(辽东学院 a.旅游管理学院;b.农学院;c.艺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1 引言

农业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着创新速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1]。发端于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通过培育品牌和产业基地两大环节,奠定了乡村创新的发展基础[2],成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依托的产业空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创新,有利于农民增收,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催生农村新业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提升乡村发展活力[3, 4]。产业融合创新的本质就是生产要素与土地要素的重新组合,是产业价值链不断拓展的过程[5]。

产业融合与区域整合有助于构建旅游经济区的新型空间经济组织形式[6],推动生态庄园经济模式的发展,形成了农家生活导向、农业生产导向、农村生态导向和功能拓展导向的休闲农业四大发展模式。在完善产品链、充分发挥协作链支柱作用、整合价值链、夯实乡土文化根基的过程中,构建特色休闲体验产品体系,有助于破解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普遍存在的“粗放”困境[7,8],即产业链短、同质化严重、经营管理粗放、文化挖掘不足、治理模式落后等问题。如何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链体验空间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由问题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引领产业融合创新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共生耦合,已成为衡量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水平的重要课题。

图1 基于产业融合构建的体验空间理论框架假设

2 产业体验空间理论

2.1 产业体验空间

以活动—背景—文化(Activity-Setting-Cultures,ASC)为基本背景,提出了产业融合创新的“产业体验空间”理论框架(Industrial Experience Space,IES),见图1。该理论以整合区域内生态景观、经济景观和社会景观为基础,以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基础,将地域特色和活动体验融入体验空间营造中,探索产业融合的多元价值。产业融合水平是构建产业体验空间和体验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任何产业融合空间营造都离不开环境基础—地域文化—休闲活动的共生耦合,它们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与产业体验空间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2 产业体验链条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首先提出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的“第六产业”概念[9],对活化本地产业和空间资源,促进乡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将传统水稻种植业、海洋捕捞养殖业以及水果业的生产者、加工物流主体、消费者和政府等主体的价值需求联系在一起,开发产业体验空间中的初级体验产品、中级体验产品和高级体验产品,增强休闲产品的多功能性,提高产品的产地附加值,使农民能分享到农业价值链增加的价值(图2)。

图2 产业融合链条中的体验空间

2.3 产业深度体验

深度体验是以产业融合与景观网络的耦合联动为依托的复杂性网络行为[10],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基础,推动了现代多功能农业创新网络的构建[11]。在一些地区,依托稻米生产到加工制品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休闲体验链条,如在我国台湾关山镇的“米国学校”,将稻米生产到加工的链条分解成不同的体验场景,扩展了水稻生产的休闲体验空间。选择以“三水”(水稻、水产品、水果,简称“三水”)为主导的农业来验证产业体验空间理论框架,通过产业体验空间(IES)融合了产业与文化、产业与景观、文化与生态、景观与生态等多重过程,促进产业体验产品开发过程的精细化;建立包括农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将观光、餐饮、住宿、娱乐等价值链上的行业整合起来,创建产业与文化融合的体验空间,促进了产业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合理分工和合作,提升了乡村的综合发展水平。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点

本文以鸭绿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简称“风景区”)内的大鹿岛村、北井子镇、古楼子乡、河口村、绿江村和浑江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水”产业融合构建的体验空间基本特征。风景区位于鸭绿江下游浑江口至江海分界处的东港之间,景区全长210km,包括200—300m水域空间与之相邻的1—2km陆域空间,总面积824.2km2(含中朝共管水面),保护区面积200km2[12,13]。这些滨水乡村远离繁华都市,保留了较好的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依托于风景名胜区和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推进“一村一品”,形成了以“三水”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体系(表1),带动了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各种产品嵌入产业发展过程的体验空间,放大了产业活动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集聚效应,对多功能农业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14]。

鸭绿江沿岸构建的观光廊道、湿地公园、文化旅游度假区、居民区、产业园区等绿色空间休闲体系,积累了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化景观,已成为水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15]。大鹿岛村(江口附近海岛)、北井子镇(包括江口附近海岛)、古楼子乡、河口村、绿江村和浑江村等滨水乡村均有与朝鲜隔江(海)相望的边境特征,包括滨水景观、山岳景观、田园景观、城镇景观、海岛景观等,为以“三水”为基础的体验活动开发奠定了景观空间基础[16]。

从鸭绿江口到中上游一带,“三水”产业类型呈现出俱全到单一的空间变化。“一村一品”发展,形成了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朝着深度休闲体验方向转变。随着乡村旅游与地方特色产业和地域文化的充分融合,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旅游空间。河口村品质优良的艳红桃(AmygdaluspersicaL.)是其著名的品牌,更因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而名闻天下;绿江村与浑江村则因鸭绿江沿岸季节性水没(淹没)地上种植油菜(Brassicacampestris)形成以花海景观而闻名;古楼子乡与鸭绿江上的朝鲜水口岛毗邻(该岛部分地段因淤积扩展与中方陆地相连),盛产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并享有“辽宁板栗第一乡”的美誉;鸭绿江口附近北井子镇的獐岛村与大鹿岛村以海岛体验旅游主导的休闲渔业发展较快。

表1 鸭绿江风景名胜区内乡村“三水”产业休闲体验开发概况

注:依据2008年的有关统计资料整理。

3.2 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产业体验空间(IES)进行分析。之所以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而不是层次分析法(AHP),主要是由于产业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复杂型网络空间。这是一种按层次递进的网络结构,其内部存在着循环和相互支配的复杂性目标型网络(图3)[17-19]。

依据产业体验空间(IES)理论框架,产业体验空间是一种复杂的目标型网络,由发展方式、产业水平、社会风情和休闲体验等4个维度构成。每一个维度都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作用组建了产业体验空间的要素(表2)。本文通过创建超级矩阵,采用超级决策软件Super Decisions,Version 2.6.0进行运算[20],然后对这种目标型复杂网络构成的产业体验空间进行运算,以分析其空间要素构成的基本特征。

图3 层次分析法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区别

要素构成发展方式产业水平社会风情休闲体验第一产业ⅠPⅠ:产业构成。以“三水”产业构成为主导,三种皆具有5分,拥有两项3分,拥有一项2分 LⅠ: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高2分、中1.5分、低0.5分。综合开发:订单农业0.5分、稻田渔业0.5分、设施农业1分、特色品牌1分CⅠ:农耕文化。渔业/农耕社会2分、异域文化影响1分,特色聚落(古村镇街区)1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舞蹈、技艺)1分EⅠ:耕作采摘。垂钓捕捞1分、传统农事1分、田园漫步(乡村绿道、田园风光)1分、赏花摘果1分,创意体验过程1分第二产业ⅡPⅡ:初级加工。农产品加工1分,美食系列(糕点制作、酿制饮料、糖果罐头等)2分,特产品加工1分,工艺品制作1分 LⅡ:科技水平。加工现代化程度:高3分、中1.5分、低0.5分;农产品粗加工到精深加工1分,农产品外销储运超过70%加1分CⅡ:传统工艺。产品加工中的风情(采收后加工)3分,特产工艺(中草药、菌类、特产)1分,工艺品(贝雕、稻草编织)制作1分EⅡ:加工体验。加工流程体验1分,精加工体验(酿制酒饮料、糕点制作、糖果蜜饯)2分,食材加工烹饪体验1分,创意包装1分第三产业ⅢPⅢ:创意农业。景观开发(油菜花、稻田画、创意活动)1分,特色博物场馆1分,特色活动1分,拥有农产品特色品牌1分 LⅢ:服务水平。农业服务的现代化水平:高3分、中1.5、低0.5分;电商0.5分,微商0.5分,贸易0.5分,储运0.5分CⅢ:特色文化。特色民宿1分,民俗活动1分(传统庙会、出海捕鱼仪式、传统节庆等),异国风情1分,文化创意、游憩活动2分EⅢ:深度体验。参与当地人生活1分,分享劳动技能、生活经历、文化交流2分,特色场馆活动1分,农业综合性游憩活动1分

4 结果及分析

4.1 产业体验空间的构成维度不平衡

从产业空间维度的评价结果来看(图4),发展方式对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社会风情与产业水平的作用居中,休闲体验的作用最低。

4.2 产业空间维度内部构成不同

主要表现在:①在发展方式维度中(图5),与第一产业有关的产业构成对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其次是初级加工和创意农业。即第一产业对空间构建的作用最强,而与第二、三产业有关的初级加工与创意农业对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较弱。②在产业水平的维度中,与第一产业有关的发展水平(如现代化程度、特色品牌等)对体验空间的营造能力最强,与第二、三产业有关的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营造能力较弱(图6)。③在社会风情的维度中,与第一产业有关的农耕文化对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与第二、三产业有关的传统工艺和特色文化的空间营造作用较弱(图7),这与当地缺少特色的工艺品和其他文化载体有关。④在休闲体验的维度中,与第一产业有关的耕作采摘对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图8),与第二、三产业有关的加工体验和深度体验的空间营造作用较弱,说明拓展产业体验空间开发的内涵具有较大潜力。

图4 产业体验空间的维度差异

图5 发展方式维度要素差异

图6 产业水平维度中要素差异

图7 社会风情维度要素差异

图8 休闲体验维度要素差异

4.3 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水平差异

从评价的综合得分来看(图9),产业体验空间的营造水平依次是:北井子镇>河口村>大鹿岛村>绿江村>浑江村>古楼子乡。鸭绿江口附近乡村产业的体验空间营造水平较高,越往上游(除了古楼子乡)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水平越低,这与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图9 产业体验空间的区域发展水平

5 结论

产业融合与景观整合是提升产业体验空间营造水平的基础。围绕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各类现代庄园开发,通过提供以“共享+体验”为核心的综合空间服务,整合产业发展、景观开发、生态保护、文化教育、康养服务等发展主体,建设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庄园。在这种共享型的现代农业庄园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耕文化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形象塑造、社区更新和文化遗产的再利用,以创意的方式将传统产业与空间进行整合,推动现代农业庄园空间的多元价值体系构建,提升核心产业体验空间的构建水平。

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方向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保持高度契合。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通过现代农业庄园等体验空间营造,将优势的空间资源要素融入主导产业的跨界整合之中,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推进更高层次的主体间分工内部化,增强生态健康、经济活跃、社会需求之间的和谐互动,促进空间营造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的价值多样化。在体验空间营造过程中,建立产业融合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经营体制,促进不同产业间大量组织的分工内部化,提升产业体验空间营造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契合度。

产业体验空间营造路径是建立产业融合与景观文化共生耦合。树立“乡村化、创意化、本土化”的发展理念,以地域特色文化符号为链接、文化品牌为纲领,以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为先导的路径,对第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进行细分,将稻米加工、水果加工和水产加工过程进行创意性的体验开发,丰富产业空间的社会共享内涵;将人才引入与创新知识传播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当地农民的主体作用,使融合创新成为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驱动力。

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主导产业开发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深度开发高质量的产业体验空间可以促进新的市场需求、消费模式和新型业态,满足城乡间共享的多元化需求。发展高产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三高农业”,将传统产业与加工业及现代服务业有机整合建立一个充分体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协调机构,积极引导产业融合创新,丰富产业体验空间的多元价值内涵,使其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先导区。

猜你喜欢
营造维度空间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空间是什么?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创享空间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