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子”与“指挥棒”:合肥经开区打造“亩均效益第一区”

2018-11-30 02:23安蔚
决策 2018年7期
关键词:开区尺子合肥

安蔚

处在“二次创业”爬坡过坎的动能转换期的合肥经开区,将如何通过向亩均要效益,实现自身的二次飞跃?

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都路旁,合肥经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个即将完工的生产厂房,占地约16亩,将建起两座大型生产车间,以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为联想笔记本电脑生产铝镁外壳及配件。“达产后年产值将达4亿元,亩均产值提升至2500万元”,经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资材部总监唐恒说道。

“经纬电子是该区挖潜土地空间、提质增效的典型企业,也是企业评价体系中位列第一方阵的优质企业”,合肥经开区建设发展局副局长、创新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正茂向《决策》介绍。

李正茂所说的“企业评价体系”,是2016年合肥经开区率先在安徽省建立的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自此,一场以向亩均要效益的“创新转型升级”行动在合肥经开区打响。

以亩产论英雄,处在“二次创业”爬坡过坎的动能转换期的经开区,将如何通过向亩均要效益,实现自身的二次飞跃?

“尺子”与“指挥棒”

在合肥经开区管委会2楼的第一个办公室,里面异常忙碌,办公室门口挂着“创新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的牌子,这是合肥经开区2017年底为了探索区内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合肥经开区经济发展质量而成立的专门机构。

与往常一样,在经过采集企业数据、收集企业报表、委托第三方机构评分等一系列流程后,5月23日,“创转升”领导小组向社会公布了2017年度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情况:A类企业76户,B类企业69户,C类企业193户。

自2016年起,合肥经开区出台促进工业企业增效升级、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处置、闲置厂房管理等四个方案,从规范管理和强化服务两方面入手,在全省率先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通过绩效综合评价,对企业进行ABC分类,实行差别化管理,从生产要素、政策奖补、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分类施策。建立起“退低进高”、“退劣进优”激励机制,激励A类企业引领发展、鼓励B类企业改造提升、倒逼C类企业提质转型。

“2018年已经是合肥经开区的第25个年头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没有更多可以拓展空间的土地资源了”,李正茂分析说,“合肥经开区需要‘二次转型,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从量往质上飞跃,要求每一亩地上的产值税收都从质上做变化,只有不断蝶变”。

根据方案,合肥经开区将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体系并非是单一指标,而是包括“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环境保护指标、研发创新指标”等指标的一揽子体系。

评价体系既是一把衡量评判企业优劣的“尺子”,也是一根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指挥棒”。在“亩均效益”体系的参考下,合肥经开区实行资源要素的差异化配置,2018年将针对南区72个建而未尽项目,29处利用工业等用地开办驾校开展“清闲催建”和专项清理。同时,将对整个出租厂房进行动态管理,并对重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项目用地进行调整置换,闲置土地收回,为招引新项目腾挪空间。

一退一进

雪祺电气2011年落户合肥经开区,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大冰箱、大冰柜的家电企业,同时也为其他品牌商提供原始设计制作服务。建成之初,厂区面积仅35亩,随着产能迅速提升,原厂区逐渐不能满足需求。2016年,合肥经开区首次进行绩效综合评价,雪祺电气被评定为A类企业,该区积极协调并牵头搭线,动员附近一个被评定为C类的家纺企业通过股权转让方式,雪祺电气获得其厂区。通过“退低进高”,相同地块税收贡献增长了十几倍,企业也得到长足发展,雪祺电气年产值从2012年2000多万元上涨到2017年4个多亿。

“通过这样的嫁接,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围绕合肥经开区的支柱产业来做,围绕着产业链来做,从2016年到现在,已将近4000亩地成功收回,嫁接了不少新项目”,合肥市委常委、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伟分析道,“部分企业占有资源要素较多,却不产生相应的高效益,这是一种资源的错配、低配。实施‘创转升攻坚行动,就是矫正资源错配、低配的一剂良药。”

根据2017年度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统计,纳入评价范围的338户企业,总占地面积达到35934亩,亩均税收20.53万元,较上年增长了16%。规上企业亩均税收达到23.7万元,较上年增长了16.2%,亩均主营业务收入595.8万元,较上年增长39.5%,亩均利润20万元,较上年增长了23%。

“合肥经开区提出要打造‘亩均效益第一区,就目前来说,在整个安徽省是第一家,相较于其它区,合肥经开区的亩均税收基本是其它区的两到三倍”,杨伟谈到亩均效益的效果时十分自信。除了亩均效益的稳步提升,经开区A类企业的占比也有所提高,从2016年的67户增长到2017年的76户。A类和B类企业较上年净增15户,其占总用地的比重达到79.7%,C类企业减少了20户,其中规上C类企业减少了8户。

在“清闲催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的基础上,合肥经开区还加速推进企业提质增效,推进意大利工业园、民营一园等“园中园”整治改造和区域整体转型升级。在一份“园区低效闲置资产运营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中显示:意大利工业园是经开区率先要啃的“硬骨头”。

这块“硬骨头”要怎么啃?合作与嫁接成为突破口。“由于园区管理缺位,存在道路及公共设施损坏严重、卫生环境脏乱差、违规违建现象存在隐患”,李正茂介绍道。2017年11月,合肥经开区管委会正式开始接管,目前,已对园区存在安全隐患的19家企业、违规租赁的2家企业、违法建设的7家企业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并积极开展项目嫁接。同时,加快推进民营一园转型升级,对无力自行升级企业,由该区国有企业海恒集团采取收购、长期租赁模式,促进产业升级。

完善政策补丁

2006年,浙江在全国最早提出并实践“亩产论英雄”理念,以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经过十年发展,浙江对评价体系进一步升级,要求全面实施企业综合评价和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评价标准从单位资源要素产出率为导向,向以创新要素生产率提高为导向升级。

而作为安徽省的先行者,合肥经开区三年来一直在摸索中前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着四个文件,定下目标,明确任务,责任到每个部门”,李正茂细数着“创转升”领导小组下一步的工作目标,“首先是要继续清闲催建,督促企业按照原来的投资协议兑现。其次,推动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分类管理,推动B、C类企业产业提升。第三是对整个出租厂房进行动态管理,对厂房出租集中备案,最后是进一步推进小园区的规范管理,对违法乱搭乱建的以及违法对外出租的进行查处,并对这里面的企业嫁接,对真正做不下去的企业回收”。

一退一进,看似简单,却依然有需要突破的瓶颈。“低效用地的处置办法、处置办理流程和再开发利用实施细则不明朗,是发展中最大的瓶颈”,说到问题,李正茂颇感无奈,“很多地因为政策问题都荒在那里,只能等,企业不愿意放,自行升级瓶颈又突破不了”。

相较于政策上的亟待完善,推行过程中利益的纠纷亦是合肥经开区的工作人员绕不开的话题,“这项工作在某種意义上是动了别人的奶酪,动了人家的利益,肯定会得罪人”,李正茂对此显得比较平静,“我们要找一些权衡点,干这个事情就是要让几方都有共赢,是让企业与合肥经开区共同成长,只有这样的站位,这样帮着企业成长,才能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统一,实现高质量的增长,有效益的速度、绿色创新可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开区尺子合肥
宁乡经开区“万名工人学党史”
合肥的春节
徐州经开区打造“三个一”安全监管模式
合肥的春节
张家港经开区统筹推进安全与发展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尺子变身记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生态合肥
经开区:进一步健全自主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