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路径探析

2018-11-30 02:32李在军张瑞林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产业融合

李在军 张瑞林

摘 要:从产业融合理论出发,针对冰雪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与实現路径进行研究。认为:冰雪产业融合主要有产业间融合、产业内融合、本区域融合3种形式;冰雪产业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来自冰雪需求的拉动力、冰雪企业内在驱动力和技术创新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冰雪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冰雪产业融合主要有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4条实现路径。

关键词:冰雪产业;产业融合;动力机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G 80-052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snow and ice industry integr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ice and snow industry includes three forms: inter-industrial integration, intra-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ice and snow industry form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ce and snow industry by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 driving force from the demand of ice and snow,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ice and snow enterprises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ce and snow industry mainly includes four ways to realiz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oduct integration, enterprise integration and market integration.

Keywords:ice and snow industry;industry integration; driving mechanism; path

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节日活动等融合新业态发展迅猛。新型冰雪产业融合业态的发展与创新已成为我国冰雪产业趋向高级化的一种内在动力,更是延伸冰雪产业价值链、提升冰雪价值增值的一种内在需要。然而,相对于冰雪产业在实践发展中的融合领域与融合深度而言,其产业融合的实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同时,如何有效推进冰雪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学理层面的探讨,更是正确解决冰雪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文将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梳理冰雪产业融合的定义与特征,建立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结合实证归纳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为推动我国冰雪产业发展、优化冰雪产业结构、提高冰雪企业生产效率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冰雪产业融合的定义与形式

20世纪70年代末,产业融合现象受到学界和政界高度关注。随着1996年美国新《电信法》通过,信息通信领域掀起了跨产业、媒体、地域并购热潮,产业融合研究出现高潮,逐步形成了产业融合理论。岭言[1]认为产业融合不是产业间或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逐步融为一体,进而表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李志勇等认为产业融合是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和产业界限后,各分离市场的汇合与合并[2]。此外,一些学者从创新、系统自组织理论、模块理论等视角论述产业融合。朱瑞博[3]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经济管制是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力,而价值模块是产业融合的载体,产业融合是一种模块化过程。在产业融合类型研究方面,齐亚伟等认为产业融合可分为供给融合与需求融合[4]。胡汉辉等[5]认为产业融合的形式主要有产业渗透、交叉与产业重组。聂子龙等[6]认为产业融合分为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4种主要形式。在动因研究方面:苏卉认为技术创新、管制放松和战略联盟是产业融合的主要诱因[7]。刘徐方认为产业融合的内因是技术的进步,而放松管制则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8]。于刃刚等[9]认为产业融合的出现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企业跨产业并购、组建战略联盟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前,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特征和新趋势。许多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广泛展开对产业融合问题的研究,从早期的限于信息通信领域的讨论逐步扩展到了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在产业融合的分类、途径、动因、效应等理论问题方面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将为开展冰雪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趋于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10]13。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综合探究冰雪产业自身特性,冰雪产业融合可定义为冰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相关产业渗透、交叉而逐步形成新型业态与新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的动态发展过程。冰雪产业融合的结果既满足了冰雪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也节约了冰雪相关企业与机构的投入成本,以此获得“1+1>2”的融合协同效应。

通过梳理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和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冰雪产业融合可归纳为3种形式:1)产业间融合,通常指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结合,例如“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及新疆阿勒泰“乌伦古湖冬捕节”就是冰雪与旅游两产业之间融合的具体表现。2)产业内融合,即冰雪产业内不同行业或不同企业的融合。例如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在经营战略上采取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与桥山北大湖度假区通过战略合作成立“万山雪业”,采取联合资源运营的方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冰雪产业整体的快速发展,成为国内冰雪行业资源整合与共同发展的典型代表。3)本区域融合,即将冰雪相关产业集聚在一个空间里,例如吉林万科松花湖冰雪小镇将主题景区、特色旅游、培训、酒店、度假地产等相结合,互相提升价值,形成复合型冰雪商业经营模式。

2 冰雪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促进冰雪产業融合的动力或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动力或因素的构成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与原理构成了冰雪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本文在梳理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产业融合的基本原理结合冰雪产业本身的特点,运用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等提出推动冰雪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因素,构建冰雪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2.1 产业融合外部环境

近年来,冰雪产业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尤其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的号召,这将促进冰雪与教育培训、中介、旅游、健康等产业快速融合发展以满足消费需求。《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11]中明确指出“协调互动,融合发展。……丰富冰雪产业业态,推动冰雪运动与旅游、健康等相关产业互动融合”的基本原则,以及“促进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具体任务要求,文件为当前冰雪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冰雪资源优势的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方政府更是提出“冰雪强省”发展理念,吉林省出台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12]中指出:“促进冰雪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长白山国际冰雪品牌,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为中国冰雪产业大省、冰雪旅游强省和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黑龙江省出台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13]提出:“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协调、相关产业融合的冰雪产业体系,变独特的冰雪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河北省出台的《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14]指出:“坚持协调发展。加强与京津的合作,推动京津冀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冰雪产业与文化、旅游、科技、会展、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冰雪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助于冰雪产业上下游链条的发展和消费升级,通过冰雪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模型的系统阐述,对其实现路径选择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2.2 冰雪需求的拉动力

冰雪产业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产业,产业链是围绕市场需求形成的。通过大力发展冰雪产业来拉动内需,同时带动全民健身、休闲、文化、娱乐、旅游等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借助服务业来推动冰雪体育消费,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15]。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对冰雪服务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分散化的趋势,单一的滑雪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需要综合化“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服务理念不仅是提供产品,还提供一系列全方位的“打包服务”,其中既包含了产品服务,也包含了相关技术支持、维护保养、技术培训等服务。“一站式”服务确保了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稳定,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16]239需求的多样化成为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拉动力。随着冰雪需求的变化调整,冰雪产业链将随之进行调整,这种对冰雪消费需求产生的拉力促进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不断拓展冰雪产业的外延,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开发出新的冰雪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可以说,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与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等需求的拉动力是促进冰雪产业融合的主要因素。

2.3 冰雪企业内在驱动力

企业间日趋紧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和企业对效益、效率的强烈追求是产业融合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若冰雪产业融合的主体是冰雪企业,随着冰雪产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冰雪市场将呈现井喷式发展,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冰雪企业要想实现良性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梳理相关研究可知,冰雪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多样化产品、管理与营销创新多样化经营,不断实现与不同产业或产业内不同企业进行产品交叉、平台交叉及重组,可有效减少或消除产业间的壁垒。如此,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形成更加强劲持续的竞争力。以我国冰雪运动装备为例,国内滑雪运动装备产品占市场总份额比例为:滑雪服为50%、手套为75%、眼镜为73%、滑雪帽为25%。由于缺乏技术竞争力,在滑雪装备中“滑雪板”“滑雪鞋”与“滑雪手杖”等高利润装备基本被国际上的其他产品占领[17],因此,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转变经营管理战略,进一步增强开放性,通过广纳与吸收不同行业的精髓,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各种价值复合体。多样化价值提供不可能仅依赖于单一产业或企业,而要通过跨产业或跨企业的重组与融合,这种内在驱动力促使冰雪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2.4 技术创新推动力

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则是这种溢出效应的表现之一。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并在产业间互相扩散导致了技术融合,技术融合过程中不同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促使技术性进入壁垒逐渐消失,导致不同产业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同时使产业间的技术边界趋于模糊,最终使得产业融合产生[10]18。在冰雪产业中,通过冰雪资源整合、新项目开发、市场拓展、营销与管理模式更新、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引发冰雪产业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及产业格局的变革,以此带来冰雪产业体制创新与产品市场创新,进而改变冰雪产业的发展方式。例如,滑雪场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的线上预定、线下体验的O2O服务;又如冰雪装备制造业把航天航空新材料技术应用于冰雪器材研发创新,3D打印冰雪器材、智能赛服制造,这些技术创新加速了冰雪产业融合与结构优化的步伐,成为冰雪产业融合的直接推动力。

3 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模式不尽相同,以各自的方式演进,逐渐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18]。从产业融合过程来看,融合现象可以通过不同层面来反映,融合过程一般表现为阶段性。已有研究认为,产业融合以市场为导向,主要表现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与市场融合4个层面[19]。冰雪产业融合的路径是指在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冰雪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各种不同形式的状态。从技术、产品、企业、市场4个方面对冰雪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体现产业边界的类型,而且可以反映出冰雪产业的融合层面,4个层面前后衔接、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冰雪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如图2所示)。

3.1 技术融合

不同产业在生产技术与工作流程上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即形成产业间或行业间的技术壁垒,导致不同产业具有各自的技术边界。同时,技术层面的融合也成为产业间融合的催化剂。技术创新在产业间的渗透、扩散、交叉与应用及技术变革促使产业边界进行重新界定。各产业引进与学习新技术,针对本产业相关技术进行改造,促使其与产业原有技术相融合,而创造出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产业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技术融合[10]18,25。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是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例如,冰雪运动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促使能够以更加科学与现代化的手段,探索冰雪运动的本质、功能,并促进冰雪运动发展。以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为例,与乐视体育达成战略协议,双方在赛事筹办、户外运动旅游、冬季项目推广等领域展开合作,包括冰雪赛事开发及运营,举办冰雪马拉松、赛事场馆智能化服务、冰雪频道上线、冰雪旅游和培训等O2O服务合作。传统雪场与媒体的结合,既很好地宣传雪场,升级原有运营推广模式,又使乐视体育由单一视频媒体网站的业务形态,发展为全产业链体育生态型公司,实现双赢合作 [16]119-120。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以“冰雪+文化”为创意内容的产品不断涌现,市场需求与消费模式在科技影响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以科技创新推动“智慧冰雪”发展,云服务平台、VR(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科技手段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冰雪产品的开发与升级,逐步形成“互联网+流通+冰雪+服务”模式,这些技术创新在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扩散促使该产业间技术壁垒减少或消除,以此有利于促使产业之间的共享技术平台的建立,提高资源向产品转化的效率。产业间的边界趋于模糊,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新价值,从而使冰雪产业融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例如,冰雪体育赛事资源与互联网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传播平台,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观看。

3.2 产品融合

产品融合路径是产业之间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变革等手段将不同功能融合在同一“物体”上的融合型产品或将不同服务业态在同一空间和时间上叠加融合的服务型产品。冰雪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研发是关键环节,能否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是取决于对產品的深度挖掘[20]。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冰雪产业的服务内容不断延伸、拓展与重新组合,融合型新业态不断丰富。例如冰雪产业中滑雪、滑冰、冰雕、雪雕及冰雪场(馆)资源与文化、旅游、互联网等不同产业资源进行融合形成多种新型业态的冰雪融合产品,以及通过举办冰雪体育竞赛、冰雪汽车拉力赛、雪地马拉松赛、冰雕展与雪雕展、冰雪龙舟节、铁人冰雪3项等形成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休闲体验产品。冰雪产业与餐饮业、娱乐业、休闲业及养生产业等不同产业要素资源融合形成新型旅游产品。以长春庙香山度假区为例,集冰雪、体育、休闲、观光、温泉及商务于一体,举行多种形式的冰雪活动,其中具有特色的冰雪音乐节,将冰雪与音乐相融合,提出“声光共享雪共舞”的宣传口号,在吸引广大冰雪与音乐爱好者的同时,也传播了地域文化,让消费者充分领略到民俗风情,体验冰雪魅力。再以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富龙·四季小镇为例,其将“运动、生态、艺术、欢乐、健康”串联成为“冰火王国、小镇印象街区、温泉共和村、活动社区、特色独家居所、山地养生自然村”6大主题板块,打造集滑雪、酒店、商业、养老、医疗、休闲等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新城镇。度假区的一个亮点是以冰雪娱乐为重要特色,将休闲娱乐、度假、养老、运动养生等业态与滑雪产业进行深度融合,针对不同游客设计相应的服务模式,打造不同的融合产品,实现“冬季温泉+水上乐园”“温泉+滑雪”“度假+滑雪”“滑雪+音乐”及中国大众滑雪技术大奖赛、冰雪嘉年华、雪地圣诞节、跨年生活节、冬令营等多种融合产品[21],因此,产品融合是冰雪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3.3 企业融合

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是技术融合与产品融合最终的操作者与执行者。对于冰雪产业来讲,企业是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企业通过整合要素,将技术、资源、资本及市场等要素有机整合在一起,打造出新的冰雪产品,形成新的业态,并克服融合过程中的障碍,逐步完成产业融合。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冰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业务边界在技术、产品等融合过程中被逐渐打破,冰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针对消费需求而专门开发利用相关产业资源提供服务的经营企业。例如,冰雪休闲度假企业、冰雪观光体验企业就是冰雪与旅游产业的企业融合典型,与体育产业融合的冰雪竞赛运营企业(冰雪马拉松赛、冰雪汽车拉力赛);与健康、旅游等多产业融合的“冰雪+温泉”特色旅游度假综合体企业(“滑雪+温泉”“温泉+冰雪度假区”)形成冰雪产业园区等;与文化产业融合形成的冰雪体育传媒、冰雪体育影视、冰雪演艺产品等企业。尤其与文化产业融合有助于开发冰嬉系列体验等冬季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冰雪爬犁、冰雪游艺与民间冰灯等冰雪文化传统产品,更有助于“冬捕狩猎”冬令文化系列产品的打造。位于吉林市东南部的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城区滑雪度假区,集滑雪度假、户外运动、餐饮住宿、度假地产等多功能于一体。根据数据显示,万科松花湖度假区2015—2016年雪季(11月—3月)总接待人次达20万,2016—2017年雪季(11月—3月)总接待人次达34万,同比增长70%。由此可见,超大规模滑雪场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其优势主要体现为:1)先进的规划理念+完备的硬件设施。总体规划与布局思路:滑雪场+度假酒店+度假小镇+滑雪学校。小镇中心涵盖多种业态满足游客一站式度假生活需求。2)独特的产品打造。冰雪马拉松+大众高山滑雪公开赛、冬令营、儿童滑雪学校、地标景点与建筑及别出心裁的体验服务。3)精良的软性服务。包括全新的雪场、时尚的青山客栈、麦罗公园及众多趣味比赛等,再加上度假区内精细化的管理与服务吸引滑雪体验游客 [16]165-173。可以说,冰雪企业与相关企业的融合为冰雪产业“深度融合,互利共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4 市场融合

冰雪市场是消费者与冰雪产业经营者之间各种不同经济行为与经济关系的总和。消费者的冰雪需求发生变化,冰雪产业针对消费者的新需求及时创造出相对应的融合型产品,将原有产业经过附加消费者需要的新功能,促进市场竞争力提升,进而形成新的冰雪产业体系,增强市场有效供给,以此获取更大的市场空间。

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均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市场融合模糊了冰雪市场与相关市场的边界,增强了市场之间的关系,并产生良好的传导效应。技术创新改变了冰雪市场的需求特征,使产品与服务有了新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又促进了产品的创新,进而为冰雪产业融合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使产业融合在更大的范围内出现。同时,随着冰雪产品的融合,传统营销方式将受到新型融合产品的挑战,营销的观念、目标、方法都需要创新。以滑雪装备行业的转型升级为例,互联网与传统体育用品行业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生态模式,整个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我国滑雪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其具代表性的滑雪品牌,并且一些滑雪品牌、电商等,通过互联网方式面向潜在消费者进行滑雪装备的推荐及需求引导,侧重点从传统意义上以安全为主的滑雪装备逐步向安全性能、娱乐性能及休闲性能兼顾的多功能、多用途转变,以符合互联网用户思维的方式进行营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滑雪装备市场的销售量,培养滑雪爱好者的消费需求 [16]120-121。综上所述,冰雪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技术、产品、企业、市场4种融合路径将与其他产业或产业内其他行业具有“融合点的环节”进行业态创新,成为冰雪产业新的业态模式(见表1)。

4 结束语

在“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冰雪运动需求” [11]的情况下,多样化、多层次的冰雪消费需求除了来自冰雪本体产业外,越来越需要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新产品来满足。新型冰雪产业融合业态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冰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延伸冰雪產业价值链、提升冰雪价值的内在需要。冰雪产业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来自需求的拉力、企业内在驱动力和技术创新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冰雪产业融合的持续性动力机制。冰雪产业融合主要有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4条实现路径。然而,冰雪产业融合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在冰雪产业融合实践中准确探寻其融合路径,必须要在具体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找准产业融合点,进行创新设计与开发,以此探寻到更加契合冰雪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岭言.产业融合发展:美国新经济的活力之源[J].工厂管理,2001(3):25.

[2] 李志勇,于萌.旅游产业融合视角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路径探索[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7.

[3] 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8):24.

[4] 齐亚伟,陶长琪.共生演化视角下的产业融合[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

[5]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2):23.

[6] 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2):80.

[7] 苏卉.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政府规制改革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1):1044.

[8] 刘徐方.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40.

[9] 于刃刚,李玉红,麻卫华,等.产业融合对产业组织政策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4(10):18.

[10] 于刃刚,李玉红.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体经字[2016]645号)[A].2016.

[12] 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吉发[2016]29号)[A].2016.

[13] 李晶琳.我省制定加快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N].黑龙江日报,2017-01-14(001).

[14] 关于支持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字[2017]92号)[A].2017.

[15] 金承哲,金在龙.未来十年我国冰雪体育产业新布局与区域合作[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 ,32(10) :25.

[16] 孙承华,伍斌,魏庆华,等.冰雪蓝皮书: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7] 张瑞林.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商业模式建构与产业结构优化[J].体育科学,2016(5):18.

[18] 秦嗣毅.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与国家竞争力[J].求是学刊,2008(5):59.

[19] 桑彬彬.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0.

[20] 苏莉,白铂.冰雪体育产业链结构的优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6):34.

[21] 孙承华,伍斌,魏庆华,等.冰雪蓝皮书: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39-158.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产业融合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