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课堂下由烤鸭引发的思考

2018-11-30 08:24殷一飞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考核心素养数学

殷一飞

【摘要】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更多的一线教师也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此,笔者从创设情境,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走进生活,不再让数学仅仅保留在本子上、题海里;借助数学文化,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生成课堂 数学 核心素养 思考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更多的一线教师也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苏教版数学第七册,在学生学会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后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生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道开放题:买一只盐水鸭,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根据所提供的商品的单价:每只45元)?并让学生提一个需要两步计算的问题再解答。当学生的作業交上来后,有趣地发现许多学生都提到了与烤鸭有关的问题,而且问题类型相似,如买一只烤鸭,付200元,应找回多少元?买一只烤鸭,付80元,应找回多少元?(如表一)

而其中买烤鸭的,又因为付款多少分为不同几种(如表二)。

由此引发笔者的思考,学生们在完成数学练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模仿的角度出发,怎么简单就怎么来,这从表一可以看出。全班一大半的学生是模仿着练习中第一个问题进行了提问,缺少智慧的火花。而从表二中更可以看出,学生在这种生活类的题目中,更多关注的是数学题目的完成,缺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像此类题目中买一只烤鸭要45元,在生活实际中付款可能会出现50元、60元(3张20元)、100元,但是绝对不会出现200元、90元、80元的情况,而这些学生占15人中的33.3%。但是对于学生编的这样的数学题,从题目的要求来看,即两步解决的问题,是符合要求的,教师在批改时是要给出肯定的答复的,但从生活实际的层面看我们又认为是不可能的。在评价时,教师问:买一只45元的鸭子,有人付款了,付了200元,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们都觉得这人有点不可思议,生活中怎么可能这样付款呢?但这样的笑话就来源于他们的作业中。

从一道烤鸭的题目折射出我们的数学教学现状,我们的学生还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题。这不禁让笔者反思,我们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多一些生活化的思考呢?让学生的数感、应用意识等数学素养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呢?

一、创设情境,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而来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播放了一段学校门口公路上车水马龙的“生活实况”,让学生记录3分钟内各种车辆经过的辆数。开始,学生对疾驶而过的各种车辆手忙脚乱,很少统计正确。这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总结出统计方法不对、车速太快、一个人忙不过来等原因。于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开展合作统计,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分析。因为是在真实的数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学生兴趣盎然,学生深刻感受到统计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现实的问题需要上升到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样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走进生活,不再让数学仅仅保留在本子上、题海里

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是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教师要真正实现有意义的教学,便要把握教材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问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而这些除了在课堂活动中逐步获得外,笔者还尝试了让学生通过完成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生活作业来获得。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让学生给自己家里的长方体茶叶盒配商标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这时,学生就会把课本学习的求表面积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这商标纸贴哪里,也就是求哪里的面积。再根据生活中大部分的茶叶盒的特点,学生又会发现,这个商标纸还不是茶叶盒的侧面积,它不能糊到顶,上面盖子有一定的高度,要不然盖子就打不开了。学生需要亲自测量茶叶盒的长、宽和罐体的高度,然后再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这样的生活化作业,不仅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特别是盖子的问题,又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的一些特殊性,让学生以后在考虑问题时能多联想生活实际,而不是想当然,以至于出现前面提到的烤鸭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而不是死搬数学。

三、借助数学文化。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每种学科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数学亦然。数学课堂如果能够适时地引入数学文化,不仅能够让数学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同时更能充实教材文本,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更能让学生的数感、应用意识等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曾看到的一节视频课《负数的认识》,教者从视频回顾小学阶段数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在表示物体个数的时候,用到了自然数;平均分时,发现自然数不够用了,又认识了分数;其中分母是10,100,1000等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这些数,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记录生活中的信息。

这时,教师追问,学了这么多的数够用了吗?接着让学生听音频播报,记录数据:2016年10月,武汉房价和上月相比,上涨了7.11%,佛山市房价和上月相比下跌了2.82%;2016年11月,中山市的气温是20℃,哈尔滨的气温是零下20℃。学生通过记录对比,感受到原来的数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要想又简洁又快速地记录这些数据,就需要一个新的数——负数。教师又让学生看教师的支付宝账单,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了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抽象的数具体化、生活化。进而,教师再进一步丰富数学文化,拓宽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引进更多的生活中的负数元素,如科技探索月球的白天与黑夜的温度,以及火箭发射时进入一3分钟程序时等。这样,将数学内容与数学文化相结合,呈现不同领域的相反的数,充实了教材文本,丰富了学生对数发展的整体认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总之,要避免“烤鸭事件”,就要让数学课堂真正落实“四基”,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的数学不仅仅局限在课本,更要渗透到生活中。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做生活中的数学小达人。

猜你喜欢
思考核心素养数学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