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古诗教学

2018-11-30 08:24张敬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互联网+互联网

张敬明

【摘要】传统的古诗教学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为主,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古诗的语言又过于精炼,他们很难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古诗的情境,还原古诗画面,创设与古诗思想内容相符的情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领悟古诗深刻的内涵,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积累与沉淀;诗人用想象和感性的语言,抒发心灵深处或欢喜或悲愁或豪迈或惆怅的复杂情感。传统的古诗教学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为主,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古诗的语言又过于精练,他们很难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整个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毫无活力可言。但是,海量的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却可以弥补传统讲解分析法的短板,在营造诗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那么,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辅助古诗教学呢?

一、营造古诗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如果把古诗内容制作成动画画面,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诗意。

例如,教学古诗《所见》时,笔者用Power Point动画功能设计了这样的画面:午后的森林绿荫如盖,远处传来叮叮咚咚的流水声。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在绿荫间,他悠闲地吹着竹笛,悠扬的笛声传遍林间。突然,他的笛声戛然而止,原来他看到树上有一只唱歌的蝉儿,他怕惊动了蝉儿,小心翼翼地走近蝉儿想捉住它……这样的画面既生动又有童趣,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愉快地走進诗句中,感受诗人描绘的鲜明形象和迷人意境。

二、了解古诗背景,奠定情感基础

古诗蕴含着诗人深刻的思想与人生哲理,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对于当代学生来说,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因此,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至关重要。笔者经常通过百度百科和360百科搜索古诗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等相关音像资料,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做好知识铺垫。

例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时,笔者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音像视频,使学生初步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真相: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生活骄奢、不问政事;奸臣杨国忠把持朝政、权倾天下;安禄山、史思明相继起兵反唐,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尸横遍野……笔者在学生通过视频充分了解了“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后,告诉学生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带领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盖了一间茅舍(草堂)定居。终于盼到战事终止这一天,诗人喜出望外,提笔写下了《绝句》这首流传至今的著名诗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洋溢着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无限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憧憬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感受,为学生与诗人的思想共鸣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三、还原古诗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古诗中常见的写景诗文字简洁、意境清新、朗朗上口,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和艺术享受。笔者通常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诗句还原成生动的视觉画面,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感受诗中的美景,领悟诗中的内涵。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描绘的是杭州西湖盛夏时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我们这里地处苏北农村,很多孩子家里没有条件去游览西湖。好在互联网庞大的搜索引擎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笔者通过百度网搜索到西湖风光短片,教学时播放给学生观看。画面中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一层层涟漪荡漾开来,远处的天空有些灰蒙蒙的,正好对应了诗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画面,学生对照画面感受到了诗中“好”和“奇”表达的真正含义;再看湖中那雨后的荷花,嫩绿的荷叶上滚动着一串串水珠,亭亭玉立的荷花鲜艳欲滴,笔者引导学生对照诗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进一步理解诗中蕴含的深意:苏轼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眼里,西湖的美景就像一位含娇带羞的少女一样妙不可言。通过观看西湖风光片,学生被苏轼精彩的文字和奇巧的比喻深深折服,陶醉在西湖无与伦比的美景中,就像走进了云雾缥缈的仙境。

有些抒怀诗描绘的画面离学生实际生活非常遥远,学生很难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尽力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的诗眼是一个“愁”字,诗人紧扣“愁”字展开叙述,单靠教师的讲解和文字的表层学生很难领会诗人的情感。因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件(伴以配乐旁白)辅助教学:夜已经很深了,诗人静静地躺在岸边的小船里,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阵阵寒意从四面八方向小船袭来;江边的枫叶唰唰飘落在水面上,江面上闪烁着点点灯火,一轮弯弯的上弦月缓缓地滑向天边;远处不时传来寒山寺的阵阵钟声,在静谧的秋夜里显得格外响亮刺耳……笔者引导学生一边观看动画,一边反复吟诵这首诗,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深沉的秋夜,这样无边的黑暗,诗人孤独地卧听钟声,显得更加寂寞苦闷,多么令人动容、惹人怜爱!通过观看动画,学生深切体会到诗人满腔浓得化不开的愁绪,诗中那悠长而凄凉的苦闷氛围,让学生感同身受,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引导反复吟诵,感悟古诗之美

古诗押韵合辙,读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在古代,人们常把诗词谱上曲调和着节拍吟唱,所以非常悦耳动听,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揭示了学习古诗的内在规律就是——读,学生只有反复朗读古诗,才能真正地入境悟情。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古诗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古人所处的久远的年代;走进诗人的内心,触摸诗人心灵深处的悲欢离合。

例如,《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远望庐山瀑布时看到的壮观景象,用夸张的手法把现实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美好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笔者在教学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读出诗中的气势和诗人的情怀,播放了一段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看见庐山瀑布从高高的悬崖上奔泻而下、水珠四溅,在阳光照射下升起腾腾的紫色云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准确,用“紫烟”“挂”“飞”几个生动形象的词语把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写到了极致,他们仿佛身临其境,目睹瀑布飞泻而下的雄伟气势,听到水花飞溅的轰鸣声……接着,笔者让学生大声朗读,要求他们读出气势感、读出豪迈感,并把学生的朗读用电脑的音频播放器录下来,放给他们听,让他们比一比、评一评,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再让学生跟着电脑里的示范朗读反复练读,让他们每一次朗读都有感悟、每一次朗读都有收获;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一边诵读一边想象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画面,让他们的思想在诗句营造的意境中自由徜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辅助古诗教学,正是为了创设与古诗思想内容相符的情境氛围,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让一首首好诗穿越时空的隧道,流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爱上中国古诗词,爱上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做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人。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互联网+互联网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