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学经典点亮孩子们的人生
——记江苏省教学名师沈晓昕的国学教育之旅

2018-12-01 02:15
教书育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诗经论语国学

2017年的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从七月初开始,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从全国各地的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汇聚。因为7月13日,这里有一场盛会——江苏省第七届书展。这一天,人们在博览中心忽然看到了那些平常只有在电视上才可以看到的梁衡、曹文轩、于丹、黄蓓佳……这些思想界、学术界、文学界的“大咖”们。

沈晓昕从来没有想到,在这样的一场名家云集的图书盛会上,竟有一场由她主讲的讲座。

超越人生预设的精彩

国学经典是一粒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就会开出智慧的花朵,芬芳学生的人生之旅。但是,这粒种子在通往学生心田的路上,隔着宽阔的一条河,需要有人架一道桥梁。沈晓昕,就是这样的一位架桥人!

沈晓昕的学生是一群职业学校的孩子。这些孩子入校的时候,文化课成绩比较一般。甚至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行为习惯也会带有这样那样的缺憾。2007年于丹讲《论语》心得在央视热播,沈晓昕觉得,自己所教的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也需要《论语》的滋润。

于是,沈晓昕开始了青少年国学教育研究,历经十年,她建构了“事说《论语》”和“《诗经》吟唱”课程框架,出版国学普及作品两部。2008年出版的《与成功相约》一书,获评江苏省2008年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苏版图书”和中国版协第二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

在苏州,沈老师为什么能获得炙手可热的主讲机缘,就是因为其基于儿童立场原创出版了《浅吟低唱话〈诗经〉》。

相对于那些学富五车、思想独具的大家,沈晓昕只是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这样大的一个阵容她从来没有经历过,但是她依然满面笑容地走上讲堂,她不惧怕,因为积淀深厚;她不紧张,因为对于她而言,这只是又一次传播国学的机会。只是场面大点,档次高点而已。她不在乎自己的名声能传播多远,她只是希望因为自己,因为自己的《诗经》吟唱,让更多的人能够用《诗经》的智慧照亮现实生活。

不知是《诗经》的智慧点亮了听众的眼眸,还是沈晓昕的吟唱拨动了听众的心弦,讲座之后,一个长长的队伍拿着沈晓昕新出的《浅吟低唱话〈诗经〉》排在沈晓昕的面前,读者惊讶于沈晓昕版《诗经》吟唱的古韵盎然、节奏明快,有小读者说:“老师,听您唱我就懂了,不做相鼠那样的人!”“老师,听您唱《木瓜》我懂了,礼尚往来是好品德。”

自己的新著、自己的讲座,获得如此效应,从来没有出现在沈晓昕的人生预设中。沈晓昕从来没有想象过有一天,她会有一场关于自己的新书签售会。而今天的一切,只源于她的一群学生,她的学生遇到了经典学习的困难。

因为有这样的一群孩子

沈晓昕主任告诉记者,记得那是2007年,于丹的《论语》心得在央视热播。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都在谈论于丹,在传讲《论语》的故事。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能在经典和孩子们之间搭一座桥,让经典的光辉照亮学生并不耀眼的人生,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可是仅模仿于丹,不仅没有新意,也很难再吸引学生,假如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喜欢,那绝对是劳而无功。沈晓昕在寻寻觅觅之后,寻找到了“事说《论语》”的教学策略:通过古今中外的故事,来揭示《论语》中那些名句的内涵,以启发学生们能够智慧地对待人生。沈晓昕发现,能够做我们精神引领的不仅仅只有《论语》。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人历来有个传统:达者读《论语》,穷者品《庄子》,甚至《史记》、《道德经》、《易经》、《礼记》……那些先秦的典籍,言说了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原因。于是,她把视角聚焦于先秦典籍,开始了她的“事说”经典的教学探索。先是讲解原文,接着用古今中外的事实论证经典所蕴含的睿智,而后再言说她自己对经典的感悟,最后还有一个“留白”,这“留白”是留给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感悟的。后来,沈晓昕根据这段教学经历写了一本书《与成功相约》。

沈晓昕主任说,她的“事说”经典教学实践,起于学生的成长需求,行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没有终点。因为行成于思,内化于行的经典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没有终点,止于至善的“修心”之旅。沈晓昕主任的国学普及著作《与成功相约》,也许是因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也许是因为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也许是因为她揭开了国学经典严肃的面纱,还原了国学经典温情的一面……反正《与成功相约》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并一举拿下国家、省、市的三级大奖,沈晓昕主任因为学生写成了这本书,她的学生也因为这本书靠近了国学经典。

学情——始终是沈晓昕主任教学的起点。教完了《论语》之后,沈晓昕主任开始教学生《诗经》,因为她发现,拨开《诗经》中那些生字所堆成的雾团,《诗经》所言说的一切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真的很近,因为她自己在烦闷的时候,读一读《诗经》常常能有一种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之感。但是,如何让学生接受《诗经》呢?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把《诗经》,这最古老的诗歌送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们食之若饴呢?她想了很久,找了很久。有一天,她把《关雎》唱了出来,学生们的眼睛在沈晓昕的歌声里亮了起来,就这样,沈晓昕开始了她的《诗经》吟唱之旅。人们惊讶于学中文出身的沈晓昕何以就能把《诗经》唱出来?而且还古韵盎然,诗情四溢,朗朗上口,极易记诵。人们知道的只是沈晓昕主任唱的古诗节奏明快,又好听又好记,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每一首诗歌,沈晓昕主任唱的都不止一个版本,她反复地揣摩诗歌的内在感情,分析诗歌情感重音,随着身体的律动感受吟唱的节奏,唱了一个又一个版本,然后请学生们选择,学生喜欢的曲调才是她最终的定稿。历经三年,沈晓昕做完了《诗经》吟唱的首轮教学实验,同时完成了专著《浅吟低唱话诗经》。

让曼妙经典点亮心房

坚持是一种美丽,沈晓昕主任特别喜欢《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很多人读这首诗,感受到的是一种凄凉,那种因为理想的渺不可及而产生的凄凉。但是在沈晓昕看来,因为“有位伊人,在水一方”,就会愿意“逆流而上”。任何为着理想的追求道路,都是因为有心灯点亮,道路即使再崎岖,也依然会有四溢的芬芳。所以沈晓昕主任的国学传播之路一走就是十年。很多靠近她的人,惊异于她脸上始终洋溢着的淡然的快乐。

生活中的沈晓昕是一所五年制职业学校科研处主任,工作繁琐而又繁重。周围的人惊讶于她于工作之外,哪来的这份精力?而且总是笑着对待这额外的工作。沈主任回答说:国学的浸润,让她常有茅塞顿开的人生感悟;而且因为国学传播的经历,让她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力量,传统文化让她和她的学生获得了一种文化自信。也因为这样的内驱力,十余年来,围绕着国学教育,沈晓昕主任做了“职校区域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研究”“传统文化与职业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影响研究”等五个省市课题。课题研究过程中,让沈晓昕主任倍感幸福的事情,是她眼见着很多学生在国学的浸润里,变得自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沈晓昕人为,既然国学能滋润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国学也一样可以滋润社会上更多的人。于是又尝试着让自己的国学教育理念飞出校园,让更多的中国人树立文化自信。有一次,沈晓昕受邀参加宿迁市文明家庭颁奖典礼,负责领诵“朱子家训”。也就是这一次让她的国学传播之旅延伸到机关干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她登上了市、县妇联组织的妇女讲堂,登上了宿豫宣传部的“国学大讲堂”,登上了一些机关的道德讲堂……她开始向来自各行各业的机关干部讲述“向《诗经》学习经营家庭”,讲述《诗经》和文明家庭建设、文明社会建设的关系;她承担了江苏省妇联公益项目《“与成功相约”—留守儿童智慧成长行动》的主讲任务,用传统文化给予留守儿童成长的力量;承担了宿迁市妇联公益项目《亲近经典温暖人生——幸福家庭成长行动》的主讲任务,用国学经典为平凡的家庭寻找通往幸福的方向……

《宿迁日报》以《沈晓昕:国学之美从她这里传播》为题,讲述了她国学传播的故事。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用《全脑吟唱——用曼妙诗情点亮文靖童心》为题,报道了沈晓昕到文靖东路小学讲授《诗经》吟唱的事情。江苏省三十五所五年制高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汇聚到沈晓昕主任所在的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沈晓昕的《诗经》吟唱教学展开专题研讨,浸润在孩子们的《诗经》吟唱里,老师们感慨不已:原来国学教育可以以这样美丽的姿势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植根在学生的心里。

吟唱,成为沈晓昕主任国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关于吟唱,沈晓昕主任这样阐述:吟唱不应该是功利性质的培训,是对传统诗教的回归,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极好载体。而听众则对沈主任的古诗吟唱与对《诗经》的解读做出这样的评价:沈教授趣味性极强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都无限地向儿童的认知习惯靠拢,她创作的《诗经》吟唱既有古风古韵,又有鲜明的儿童特征,可以让唱诗的孩子们动起来。

有人问沈晓昕,你的国学教育之旅还会走多远?她想了想,说:“我是一名教师,只要有学生,我就会一直走下去!”

我们祝愿沈晓昕的国学教育之路越走越宽,祝愿越来越多的人在国学的滋润下获得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让国学的温暖流进我们的寻常时光。

猜你喜欢
诗经论语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