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为教师的精神成长储蓄、增值

2018-12-01 02:15
教书育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精神专业学校

我经常问自己: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北宋大儒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叶澜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好了天地人事,教出了生命自觉的人,就是“好教育”。当记者采访她,您从教一生,教育最能打动您的是什么?她的回答是:“在我的教育教学研究生涯中,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生命’,最让我感到力量的词是‘实践’”。

因此,真正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人追求真理的教育,是关注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为每个鲜活的生命奠基的教育。

这样看,真正的教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不用刻意提升,也不用进行粉饰,更无须专门来创新,更不是为了上级验收而彰显所谓的“特色”,不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而打造的所谓“品牌”。而是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

教师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二者互为倚重,忽视专业成长的教师谈不上精神的成长,而漠视精神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自然会成为强弩之末。因为人活着靠精神,教师的成长更需要精神滋养。教师的精神成长除了靠自身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修炼以外,更离不开学校的关心与支持,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的成长储蓄、增值,让教师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寻找到精神成长的坐标,感受到职业精神的幸福,体悟人生朝向的幸福与美好。

一、学校给每位教师充足的发展空间——精神朝向

学校给每位教师提供良好的、充足的发展空间,使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精神朝向。作为社会中人,他们拥有家庭,作为学校的一员,他们拥有工作,如何在二者的忙碌中平衡自己的身心。于是,我常常在思考:校园与家园的契合点在哪里?那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幸福。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是一种感受,幸福有时也是一种憧憬。什么是教师的幸福?工作愉快,身心健康是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源自学生,来自内心深处那份原始的爱。

1.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学校应努力让每位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在学校的存在有价值感。每个生命个体都是“这一个”,以“一个也不能少,离开任何人都不行”的胸怀兼容并蓄,总是被看到,总能被关注,总也忘不了。给每一个“这一个”充足的发展空间,增强生命成长的力量与自信,才会有奉献事业的激情与豪迈。

2.人格尊重的信任感。学校应打造以尊重教师人格、学生人格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从而获得教师的信任。这种源自人格尊重的、文化推动的教师主动将“涵养大气、享受幸福”的文化主张作为内在要求,把“给孩子一辈子有用的东西”的文化理念自觉融入教育人生的每一天和每一件事。

这里的尊重不仅仅是指人格的尊重,泛指工作、时间、成绩、建议等各方面都得到学校的尊重,从而赢得教师的信任。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有了信任才会更加尊重。学校让尊重成为一种文化传承,教师让信任成为一种美德自觉。

3.活动参与的幸福感。学校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应在阳光下运行,任何一项决策都让全体教师知晓,任何一项活动都让全体教师拥有,争取让全体主动参与,因为人人都是学校的一分子。学校中重大决策教师都有知情权,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就会凸显。决不让以校为家成为一句口号。美丽相约,幸福成长。例如:校本研修的形式不断革新。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棒棒相传,接力不断,构建教研共同体,专业发展才能走得更远。文化宣传的力度不断加大。学校广播站,介绍身边的榜样,讲述学校里的平凡人、平凡事。校报、校刊及时刊登教师、学生的先进事迹和业务荣誉。工作室群辩沙龙,校长、主任、教师共同发声,真诚相约,助推学校发展。一条建议被采纳,一个故事被传播,一个人物在传颂,一个细节被牵挂,一个荣誉被诉说,一段美好在回响,在一种感动在流淌……

4.文化滋养的方向感。教师是文化人,就应该以文化的姿态做教育,以博爱的胸襟陶冶生命。学校主动为教师购书、荐书,教师之间开展读书、漂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之夜,让教师浸润书香,人人成为朗读者。让“手不释卷,爱好阅读”逐渐成为生活习惯和人生行走的方式。朱建刚教授说:“书,是人安放心灵最好的场所。”

书可以陶冶一个人的灵魂。像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蔡元培:“五育并举”;像夏丏尊:“至诚至爱,朴实正直”;像梅贻琦校长:“大师论、通才教育、人格教育”;像张伯苓:“功能教育”等,在大师们的感召下,为师者的灵魂得到洗礼,安贫乐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享受着文化的滋养,浸润着书香的熏陶,给每位教师以值得向往的朝向。

例 1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俄双方把握这美好的早春时节,为两国关系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辛勤耕耘,必将收获新的成果,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1]271

二、学校给予每位教师一切可能的帮助——专业信仰

任何一位教师都是学校集体中的一员,内心深处都希望有集体归属感,同样,学校应积极为每位成员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

1.校本研究打基础。学校积极搭建教研平台,营造教学研究浓郁的氛围,构建教研室、学科组、备课组、教务处、校长室五级教研网络,层层抓落实,时时想研究,处处找问题,人人想教学,打造牢不可破、攻无不坚的教研共同体。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众家之长于一体,学科组的练兵活动,夯实教学基本功,教研室的公开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教务处的能手链接,似有新秀初长成。总之,学校为每位教师的的专业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业务比赛显身手。学校积极推荐选手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像公开教学、基本功、优质课、教学能手评比等,让教师们一试身手。学校做好后勤保障和赛后宣传工作,选手在台上,助手在台下,领导在幕后,一旦载誉归来,横幅、鲜花、掌声等,让教师被满满的关怀、关爱所包围,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责任与担当等油然而生。先有名师后有名校,名师创造名校,名校打造名师。

3.远程研修拓展视野。学校积极推动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各种远程研修,拓宽教师的视野,绝不固步自封,绝不做井底之蛙。

(1)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研修,与专家面对面,接受专家的点拨。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2)利用博客、微信等平台开展网上交流,天南海北的教师们借助网络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品优秀课例、赏经典美文、看精彩视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3)学校做好资源库建设。不仅将本校教师优秀案例、课堂实录、教学微视频、精彩片段等精心保存,同时还将全国、省、市级的教学比赛的优秀视频及时下载、转播,让教师们在教学之余收看。不仅节约教师们的时间,而且教师们不出门、不花钱就能看得到、学得到高级别、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4)理论联系实践,学思结合。学校积极倡导教师之间“比读书、比学问、比精神、比境界、比未来”。当教师把博览群书、钻研学问与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深入探索结合起来时,就能获得真体验、真情感、真学问、真涵养、真品格,成就思想的力量、创造的力量、品格的力量。产生神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学校给每位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既有专业上的引领,也有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扶持,更有心灵上的慰藉。

三、学校让每位教师享受人文关怀的绿茵——心灵滋养

学校是个集体,又像一个大家庭,家庭的幸福,源自每个成员的参与和付出,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学校应努力创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如家的氛围,让教师拥有家的感觉,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享受人文的绿荫。

1.创造宽松的人文环境。学校是育人的环境,不仅哺育学生,也要温蕴教师。学校是成长的乐园,不仅是学生成长的童园,也是教师成长的欣园。不仅有铃声,更有读书声、音乐声、跑步声和笛声。学校不仅有书、有画、有诗,更有远方。学校不仅有高楼大厦、塑胶跑道、多媒体设备,更应该眼里有人。学校要从“无人”到“有人”,有生命感。学校应是个生命场,拥有生命的质感,而不是较多地强调“特色”。

2.给予真诚的关心、帮助和理解。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必须树立一家有难众人助,一人有事千人忧的良好风尚。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事无大小体现领导的关怀,心中装着教师。教师的困难当做学校的困难去对待,教师们的问题当做学校的问题来解决,一旦教师们遇到烦心事,第一个出现的是学校领导,这时,教师们心里是温暖的,这种温暖必将带到工作中去,融入到课堂里。

3.学校给教师一个值得向往的精神朝向。鲁迅先生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教师的的这种精神,就是传播知识、播种文明、立德树人。鼓励教师远离喧嚣,淡泊明志,静心为学。让责任铭记一生,让爱心永驻你我,让教师拥有事业追求。专业的你令人敬佩,敬业的你令人敬重,乐业的你令人欣赏,勤业的你令人敬仰。

总之,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给予人性的关爱,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感、生长感、使命感、存在感、获得感、团队感,让他们的专业能力强起来、自信起来。当教师人格上被尊重、心理上被关爱、成绩上被认可、建议上被采纳、精神上被悦纳,学校的春天就来了。

猜你喜欢
精神专业学校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部分专业介绍
拿出精神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