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从“跨界”走向“融合”

2018-12-01 05:53
江苏教育 2018年90期
关键词:跨界学科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学校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都做了积极的尝试。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强化了新型课程形态的建构,要求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开展了项目学习的探索和实践,从课程资源、活动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整合,以落实《指导纲要》的精神,更好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理念

1.项目学习的内涵。

项目学习,也叫“基于项目的学习”,简称PBL,起源于美国。1918年9月,杜威的学生,教育家屈伯克发表了《设计(项目)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项目学习的概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发展到现在,项目学习已成为美国中小学广泛应用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是通过安排围绕项目的真实学习任务,综合各学科已学的知识,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并把探究成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习方式。[1]

2.项目学习的基本特征。

项目学习主要由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四大要素组成,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第一,面对真实的学习情境。项目学习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在复杂、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作品。第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每一个项目都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第三,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项目学习研究的问题往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探究问题。第四,形成“学习共同体”。项目学习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师生、生生以及该项目活动的所有成员相互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

3.项目学习的内容建构要求。

项目学习的内容建构包括项目主题的选定和研究内容的细化。项目主题是项目学习的核心部分,在主题选择上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所选择的项目是否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解决真实的问题;其次,该项目能否融合多门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再次,要考虑到学校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使项目的实施具有可行性。[2]在项目主题选定之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内容的细化。一是确定学习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及最近发展区,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知识在学习目标中所占的权重。二是确定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初步规划项目实施的主要流程。

二、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课程资源的整合

将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可以促进课程资源的整合。

1.学习时间的整合。

《指导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如何保证在规定课时内有效开展实践活动?这必须进行学习时间的整合。我校将3~6年级原有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两个课时进行合并,1~2年级整合校本课程时间,将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固定为项目学习课,以项目的形式统整学习时间,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

2.学习空间的重构。

目前学校已建设了开心农场、农夫果园、小树林活动空间等综合实践课程基地。我们还开发了“南京印象”场馆学习课程,精选南京市24个适合小学生参观学习的博物馆、纪念馆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真实的情境,并开发了系列课程。例如在一年级“树叶之趣”项目学习中,孩子们会到学校的小树林观察树叶,制作植物名片;到中山植物园去寻找不同的植物、捡树叶制作叶贴画。

3.学习内容的统整。

《指导纲要》提出,“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项目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活动方式,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我们组建了各年级的项目学习团队,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研发,确定项目主题,设计课程框架,将零散的学习内容按照事物内在的逻辑进行统整。如四年级的“雨花石艺”项目,我们分为科学、人文、艺术、实践四个板块进行学习内容的统整。

三、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活动方式的整合

传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偏向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而《指导纲要》提出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这四种主要的活动方式,还有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除了分类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基于项目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更好地体现各种活动方式的整合。

1.四种主要活动方式的整合。

《指导纲要》推荐的活动主题是按照四种主要活动方式划分的。“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是为学校和教师更容易地理解该课程的活动方式和准确把握每种活动方式实施的关键要素而划分的。”[3]在项目学习设计中,我们往往是以整合的方式实施,使四种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会贯通。仍以“雨花石艺”项目为例,首先从认识石头开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产生一系列问题,开展“考察探究活动”。接着阅读与雨花石有关的文学作品,了解它的内涵,再开展“文创作品”的“设计制作活动”。然后举办小小推介会,进行“职业体验活动”,推销自己的文创作品。最后去雨花石博物馆进行志愿讲解,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雨花石。这样以一个项目将四种活动方式有效整合,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变得更加有深度、有意义。

2.与学科活动方式的融合。

项目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将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每一个项目主题所涵盖的学科知识不尽相同,我们在课程设计时会根据项目特点、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与之相关的学科活动方式进行有效融合。例如三年级的“悦然纸上”项目,可以从多个学科角度进行思考:和语文学科结合,通过查阅资料、诵读成语、诗句等,了解纸的起源与变迁;和数学学科结合,通过测量纸的长、宽,认识常规纸张的尺寸;和科学学科结合,通过实验研究纸的性质,并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和美术学科结合,认识粉印纸版画,进行简单的印刷体验。这样的项目学习和学科活动方式进行了有效融合,培养了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3.对学校传统活动方式的改造。

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全新的课程,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传统活动、班队活动、专题教育等,在活动方式上进行改造与创新。例如学校传统的春秋游活动,仅仅作为一次校外的游玩活动,学生没有深度的体验和学习。我们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以项目学习的形式对其进行改造,变成了“我的春(秋)游我做主”主题活动。每次活动前,各个班级策划活动方案,设计宣传海报,推选一个景点参加年级评选,由全年级同学投票产生活动地点。在活动过程中,每位学生携带《南京印象》场馆学习手册,根据学习单上的要求开展探究、体验活动。这样的项目设计,将策划、探究、体验、实践等方式融入其中,使原来单调的、陈旧的学校传统活动重新焕发生机。

四、基于项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评价方式的整合

基于项目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强调过程性和多元化,倡导多种方式的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全面评价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

1.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

项目学习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基于项目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关注个体和团队的关系。学校每学期末都会开展项目学习作品展示活动,分为年级和班级两个层次。各年级部将一个学期以来的学生作品以展板、汇报的形式呈现,校长、级部主任和学生代表共同参与评价,评选出优秀年级部。各班级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评选出最佳成果团队、最佳创意团队、最佳合作团队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以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评选出“项目学习之星”。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基于项目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关注成果展示,但成果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创作一个静态的作品,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学校每学期末各年级部的项目学习成果展示,都会以“作品展示+节目汇报+微信推送”的方式呈现。如二年级的“花语花意”项目,既有学校观花地图、花卉名片等静态作品展示,又有学生创作的花卉诗歌朗诵、花田笔记分享、《茉莉花》小合唱等动态展示,还会把过程性资料编成微信进行推送,以便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过程。

3.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基于项目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整个项目作品是学生进行项目活动的动机,作品完成程度应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基础,而项目学习又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更要注重评价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对知识技能、创新思维等的提升。为了准确评价项目作品的完成情况,我们针对每一个项目主题制定了目标分解表,包括主要能力目标、方法指导要点和表现性评价方式。对于过程性评价,我们主要通过学习手册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通过活动过程档案袋记录小组活动情况。这样,既关注项目成果又关注学习过程,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

猜你喜欢
跨界学科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超学科”来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