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学习“活”起来

2018-12-03 02:01潘赛君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材探究活动

潘赛君

摘要: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所以教师要发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创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从挖掘教材,学教互动;资源融合,学科互联;联系生活,学用互惠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引导学生发掘更加精彩、鲜活的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活”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

崔峦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做出了定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是为了改变课本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必须从语文学习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学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教师要以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为支柱,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让语文学习“活”起来,使学生于课内得法,于课外得益,融会贯通,促使学习语言的实践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活”的语文课堂——挖掘教材,学教互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会说……”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平台,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应从现有的教材资源出发,以语言学习为主轴,综合运用多方资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形成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安排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融合新旧知识,整合各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提取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拓展性研究,帮助学生养成探究语文综合实践的习惯,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奠定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1.课文的再度创作,故事演绎

小学语文课文藏匿着许多意犹未尽的“留白”,使课堂拥有无限的拓展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再创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将低年级的《乌鸦喝水》《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高年级的《晏子使楚》《陶罐和陶罐》等故事性强的课文,通过编排课本剧进行演绎,由学生自行编台词、排剧本、做道具。通过这样的创作和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争相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且参与表演的学生都演得惟妙惟肖。这样的实践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教材的内容整合,主题实践

语文知识范围最为广泛,体系也最为混乱;语文教材最为厚重,内容也最为零散。不经整合,学生得到的语文熏陶将缺少规律性和科学性,所以重组、整合语文教材内容势在必行。对于教材内容整合、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到:在学生学习四年级教材古诗的基础上,要分别安排“思乡诗”和“山水诗画”的诗文主题实践活动,每个小组都需要确定一个小的主题,并按照相应的主题收集、整理学过的古诗词,同时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演绎,如古诗配画、手抄报、吟诵、唱诗等,从而展现诗歌的文化魅力。

3.文本的拓展延伸,思维碰撞

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对知识的唤醒和激活,是要学生在真实的问题和情景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挥它的價值,如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有关文本拓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教学三年级文本《矛和盾的集合》时,针对文中主题“集优思维”,教师可以开展一次“生活中的集优思维”综合性学习,学生们通过语言交锋、集思广益,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结合课文的阅读和口语交际,锻炼了学生快速表达的能力。

另外,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开展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对话设计,让学生扮演书中人物进行故事演绎,让“古人”与“现代的同学”脱离时空的限制,探讨话题。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句,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二、“活”的语文课程——资源融合,学科互联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外延伸等环节的整合,如果教师能够调配、补充和整合散落在各学科课程中的资源,有效实施语文实践,使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延伸,势必能够达到语文教育的理想状态。

1.“语文+其他学科”融合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赫尔巴特提出:“要想在学校中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必须把每门学科与其他相关的学科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学生完整个性的发展,立足于不同学科,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各学科中所要落实的知识点、所要探究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穿插和整合探究,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探究,主动参与,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受益者。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应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走进春天”这一实践活动中,就涉及了音乐、绘画、书法等多门艺术学科,所以笔者展开了以下主题的实践活动:“春之诗”“春之色”“春之歌”“春之舞”等春系列内容组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小主题作为实践主题,了解这个主题的文化背景,并进行演绎。

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研究其他学科相关内容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习效率。

对学生来说,结果是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研究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帮助学生筛选、取舍、确定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实践活动充满生机。

2.“语文+信息技术”突破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新课程》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不再单调枯燥,为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源泉。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如五年级综合活动“走进信息世界”,由“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两个版块组成,让学生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时,体会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并让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将获得的信息写成简单的研究报告,带领学生走进信息时代下的新语文课堂。

如在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走近毛泽东”专题中开展学习《七律·长征》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与学生共同观看电影《长征》,并让学生在课后自行观看视频《开国大典》,最后要求学生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演示文稿制作》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出一份主题性发言稿,然后制作演示文稿的观后感。在发言时,学生能够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为此次活动增色不少,不仅让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生动地展示了“长征精神”。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插上飞翔的翅膀,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了成功,分享了喜悦。

3.“语文+生活实际”发现性的综合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丰盈清泉,综合实践活动是积累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贴近生活,在生活中提取相关内容,提炼特色主题,同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将实践落到实处。

如在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制订了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方案设计:首先,欣赏自然风光。活动小组走进春天,奔向田野,畅游公园,轻抚花红柳绿,满目草长莺飞,感受大自然绮丽风光。其次,捕捉自然美景。用优美的语言捕捉大自然的美妙瞬间。最后,保护自然行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保护自然宣言、“认识大自然”手抄报等任务,完成一篇相关习作,并推荐一人朗诵展示。在学生们的精心策划下,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这样的主题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同时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不论哪个主题的实践活动,都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将课堂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延伸到课外,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语文的魅力,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大有益处。

三、“活”的语文实践——联系生活,学用互惠

语文的课外延伸与生活的课外延伸是相似的,开展教学活动时,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要多开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生活的语文”。

1.主题讨论,学术争鸣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及社会生活,更多地同语文材料直接接触,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包括模拟实践)来提高实践能力。讨论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内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讨论是让学生围绕看法不一的主题,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发表个人见解,参与集体讨论,或即兴,或有准备、有计划地发表观点。讨论交流信息量大,需要学生做出即时判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议题,如以“零花钱一事”展开讨论,小组讨论后,把相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一组,形成不同“流派”,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课堂唇枪舌剑,在“学术争鸣”中,给予更多的学生 “代表集体”的机会,并突出关键问题。在主题讨论中,教师要纠正小组的全局性错误,将小组共同认识转化为全班的认识成果。这样的综合实践,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实践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师没有过多“占领”课堂,而是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去自主自觉地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

2.记者采访名人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接受知识有一定的困难。然而,问答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问互答、一问多答、连问连答、多问多答。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和内容,搜集信息、采访名士,获得一手资料,通过说写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一来,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展示空间。

大溪堪称“文化之乡”,其文化底蕴深厚,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人,搜集有关名人的故事,寻访名人成长的足迹,如全国劳动模范仇永春、大溪镇泵业的“开山鼻祖”谢启定、“泵王”许敏田……教师可以以“寻访泵乡”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参观、访问、考察、调研等形式,让学生通过采访活动,走近名人,并在亲密接触中感受、学习他们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大溪名人,在活动过程中,丰富他们的语文底蕴,提高他们的思想品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口语交际能力,更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解说家乡,倾情导游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美丽的家乡,这里蕴藏着无限的语文课程资源,所以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和课程意识,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认真分析地域文化的特点,有机地开展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美丽的空中花园,发现丰富的地方特产,倾听动人的民间传说,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语文的视野发现美、表达美。

教师可以开展“我是家乡小导游”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如南嵩岩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素有“神山佛国”之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龙犟门”实践体验活动,活动倡导“快乐实践”的理念,努力打造综合实践的交流平台。在综合实践中,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寻找资料,搜索信息,了解“龙犟门”名字的由来和龙潭峡的“神龙传说”,发现龙犟门的特别生物——娃娃鱼。在教师的陪同下,“小导游”带领其他学生一起走进美丽的南嵩岩景区,欣赏秀丽风光,聆听悠久历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语文学习的开拓和开展注入了活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实践的舞台。教师应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引,着力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在校园绽放更绚烂的光华。

参考文献:

[1]胡鹤毅.信息化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冲突与融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8).

[2]张学霞,韩其芳.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3]蔣丽萍.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4]翁建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案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浙江温岭市大溪镇照洋小学)

猜你喜欢
教材探究活动
“活动随手拍”
教材精读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