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待遇”,灣區生活圈的催化劑

2018-12-03 03:02
澳门月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灣區內地特區

國家國務院新聞辦8月16日公佈《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並於9月1日起實施。《辦法》中指出符合在內地住滿半年或以上、有穩定住所或工作或連續就讀等條件的港澳台居民均可申領,持證的原港澳台居民可以享受到“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險”等相關權利以及駕駛交通、住宿登記、金融業務等公共服務的便利,共涉及3項權利、6項基本公共服務和9項便利的政策措施。

這項具有歷史突破性的舉措在港澳台地區引發熱烈的關切與討論,因為這無疑是針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港澳台居民前往大陸投資置業、日常生活需求的一次正面回應與重大突破。早期的時空背景下,由於內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改革開放以後,港澳居民成為最早一批前往內地投資的同胞,但由於行政以及法令上的重重限制,使得不少港澳投資者深感生活、辦事不便利,影響相關事件的效率。而轉眼四十年過去,如今內地的經濟總量早已經遙遙領先港澳台的總和,有越來越多的港澳台居民北上就學、就業、乃至就醫、生活等,民眾的需求也由早期的經濟投資需要轉變為全方位的生活、工作需求,在這樣的社會需求之下,內地對於港澳台居民的需求回應也就顯得愈發迫切。

伴隨著大灣區規劃的出爐與諸多實際的建設項目相繼落地,實實在在的大灣區建設之路已經在加速進行,未來關於灣區生活圈的新一輪制度、政策需求都已經開始顯現。恰如,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表示,港澳人士的居住證中香港及澳門居民的號碼、地址碼是專為港澳人士設置,其他的相關惠及港澳居民的政策措施也會陸續出台,部分將會在粵港澳大灣區先行試行。可見,中央在制定政策之中,更是考量到具體的落地辦法與實踐區域等細節。

隨著港珠澳大橋正式全線通車日的臨近,粵港澳大灣區的硬體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軟體上的磨合與發展進一步被提上了日常。粵港澳大灣區正式納入了包含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之外的“9+2”模式,涉及到三種制度、三種文化、三種社會狀態的碰撞與磨合,未來尤其是在繼經濟、商業領域之後,三地居民在工作、生活乃至理念上的磨合都是重要的內涵之一。

而澳門作為國家特別行政區,長期以來得到中央政策的大力扶持,從“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葡經貿發展平台”到“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城市之一、灣區核心城市之一,澳門都從未缺席,生活在“一國”之下,澳門民眾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份支持與愛護。特區政府,尤其是近幾個月來崔世安特首帶著相關官員與千人匯青年代表陸續走訪灣區多個城市,進行深入交流,針對潛在的合作項目進行可行性探討,澳門的合作主動性不言而喻,同時為了因應內地與澳門合作政策研究的需要,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也已經改組為常規架構的局級部門,來強化澳門與內地合作中的政策研究支撐。不可諱言,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圈中,澳門在伴隨著更多機遇來臨的同時,也必然直面到多地的競爭衝擊,澳門人將更全面地站在競技的舞台上,所以提升本澳競爭力尤其是青年競爭力也是本屆特區政府所必須特別重視的,如此,未來在青年人與人才的培養上更應加大努力。

從不少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澳門青年其實並不真正了解內地的制度與政策、尤其是在稅費、“五險一金”、註冊審批制度等細節,倘若貿然前往內地展開創業、就業,反而適得其反,也正因這些客觀因素限制造成不少澳青止步不前,無法真正有信心融入大灣區。未來,特區政府尤其是經濟財政司轄下的諸多局處應該嘗試開辦相關的專業培訓課程:涉及到兩地不同的制度、訊息等專業性協助等,帶動更多澳青進入到大灣區建設的舞臺上。

對於澳門而言,更深遠的不僅僅在於當下的機遇的把握,中長期的人才培養、輸入、輸出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在新的下一個十年規劃之中,找到在地域狹小、資源短缺的先天不足之下的發展定位與優勢,那麼,澳門即將扮演主動還是被動角色?是主場發揮還是後場協助?是本身資源深入內地還是外來資源引入本澳?都是需要思考的方向性問題。回歸十九年來的輝煌,成就了今天澳門的蜚聲國際,明年澳門將進入回歸二十年的關鍵週期,下一步,澳門之於自己為何,之於大灣區為何,之於國家又為何?值得思索。

而在當下,作為生活在澳門特區的每一份子,不妨在這一波國家重大利好政策與灣區生活圈的快速推進之中,積極裝備自己,以及找到一條快速融入灣區生活圈,引領澳人進入新舞台的高效路徑。

猜你喜欢
大灣區內地特區
tuning up
全球新增绿化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