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零碎阅读 叩启共读之门

2018-12-03 02:41周文娟程道兵刘蓉蓉
新课程·小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师生共读

周文娟 程道兵 刘蓉蓉

摘 要:作为一名师者,如何让学生爱上书籍,爱上阅读?那么,走师生共读之路吧!结合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创建“书香校园”中积累的师生共读实践经验,在“师生共读什么”“师生怎样共读”“如何展示交流”等问题上作了详尽阐述。

关键词:师生共读;提炼主题;展示交流

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但从学生课外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阅读往往是漫无目的的,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不喜欢的则丢在一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只知道一味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对课外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缺乏指导,读书交流等后续活动更显得虎头蛇尾。那么,如何开展好课外阅读?突破口就在于“师生共读”。

一、师生共读什么——提炼主题、广开书源

一篇課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好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完课文后,有意识地提炼相关主题,适时地进行拓展性阅读,实现课内外内容的链接。把教材作为“经”,把课外读物作为“纬”,打造“经纬纵横”的阅读网络。

1.“人物”主题式师生共读

作者主题:教材中越来越多地选用了名家的名篇,我们可以在学了教材之后,阅读名家的其他作品,以期对作家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主人公主题: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往往节选自中长篇小说,节选后的故事较简短,适合小学生阅读,但要想对主人公的形象有更完整的了解,我们可以延伸阅读原著中主人公的其他故事。

2.“思想”主题式师生共读

在茫茫的书海中,有不少体裁虽不同但思想却一致的文学作品,它们的表现手法虽不完全相同,但却给人相同的感染教育。

3.“补白”主题式师生共读

一篇文章是一个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的一段人生历程。学生因为缺乏对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的了解,往往对文中的人、事、物、情产生距离感,也难以准确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厚书读薄,还要把薄书读厚。适度的补白,能让课堂“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4.“应景”主题式师生共读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学生只知道节日的名称和风俗习惯。如果能结合阅读去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就能使他们更全面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年段”主题式师生共读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笔者认为,第一学段师生共读应以“畅游童话世界”为主题,第二学段应以“成长快乐”为主题,第三学段应以“走进名著”为主题。

二、师生怎样共读——身教为范、合作共赢

把课外阅读完全寄托在学生回家以后的自觉阅读上,阅读数量和质量是无法保证的。老师在教室里的示范阅读,有更强大的磁力,我们要当好学生的“陪读员”,用自身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老师精神专注地去读,就是在无声地告诉孩子: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认真去读!老师心情愉快地去读,就是明确地在告知孩子: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很快乐!

1.读前共商,指引方法

将书拿出,和学生一起看看封面题图、内页插图、作者序言,再读读书名、目录等,共同商量这本书该用什么读书方法去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需要来决定哪些要泛读和略读,哪些要精读和细读。“不动笔墨不读书。”此外,师生还要商量在阅读时需要做些什么,如:对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注音;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词典做注释;准备“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精心质疑,提出自己的困惑;边读边记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读时共思,启智开慧

师生共读的作品多为故事、小说,在阅读这类作品时一定要紧凑些,否则一些情节就会被遗忘,所以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读,扮演角色,参与故事,让自己活在故事里。师生共读时共同思考故事的大意、主要的情节、重要的角色、关键的细节、文章的主旨等,师生可分别填好自己的“读书交流卡”。

3.读后共享,分享收获

阅读心理学认为,当阅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总会有一种与人对话和交流的欲望,而这一欲望的达成,能促进阅读理解。学生通过读书交流卡的形式(画情节梯、简介精彩内容、摘抄精华语句、精心设计问题、抒发读后感悟等),把自己初读后的成果记录下来,教师收齐学生的读书交流卡后随机分发,看完后生生再随机互换。交流时让学生自主发言:“你认为谁的读书交流卡写得好?谁的问题设计得有深度?好在哪?”老师随即投影该生的读书交流卡全班共享,最后老师可投影出示自己的读书交流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避免引发一些空洞的、虚假的感受。每位同学在阅读别人的交流卡时会取长补短,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交流、总结、提升的过程。

三、共读效果如何——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要求学生一味地去读,学生难免会感到乏味、倦怠,因而,适时地开设阅读交流课,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能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能把师生共读引向常态化、引向深入。

阅读交流课要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以表演、朗诵、作画、仿写、展示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汇报自己的读书体验,教师只担当主持人的角色,起穿针引线的辅助作用。

师生共读阅读交流课结束,并不意味着师生共读活动的结束,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延续读书生活,深化读书感受;可以看电影或动画片;可以为故事中的人物画肖像、设计造型;可以排演话剧;可以做读书笔记;还可以进行延伸的写作活动……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做一个“穿针引线”的人,把零散的、有价值的一本本好书带到学生的面前,叩启师生共读之门,和学生一起徜徉书海,浸润书香!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师生共读
课外阅读的五种尝试
快乐阅读深度阅读
师生共读品经典,书香氤氲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