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问题导学”有效性,激活小学数学课堂

2018-12-03 02:41田艳涛
新课程·小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问题导学有效课堂小学数学

田艳涛

摘 要:“问题导学”作为新型的课堂模式,师生关系发生根本转变。可是,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低效、无效的普遍现象。针对“问题导学”的低效进行反思,探讨“问题导学”有效性的几个主要方法,以期构建学生会问、善思、贵启的互动课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有效课堂

问题是思维的基础,以问引思、以问导思,改变传统的灌输、低效的课堂教学,构建以问题为载体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运用“问题导学”时,存在“随堂问”“满堂问”等弊端,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兴趣的激发。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实践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注重趣味性,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运用“问题导学”时教师应注重问题的质量。注重问题的趣味性,如,运用故事,在故事中呈现问题;运用数学游戏,在游戏活动中融入问题;设计活动,活动中包含问题等。故事、游戏、活动都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这样呈现的问题,能快速将学生置于知识的情境中,引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

如,“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呈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过程中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感到口渴,看见一个西瓜分西瓜吃的情景,重点呈现出孙悟空要给猪八戒分■,自己吃■,猪八戒急了:不行,我干的活比你多,我得多吃点,我吃■,你吃■……通过动漫人物对“分数大小”的争论,抓住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在活动中引出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在纸上画圆,在学生着手画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怎么画吗?画好后,将方法与同学交流。这种问题,明显带有“导学”的性质,让学生带着问题探讨圆的画法,引发学生对画圆方法的注意。

二、注重冲突性,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导学”,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力和思维力、激发学生探讨兴趣的主要方法。问题应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经验相吻合,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上,设计与之相冲突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时,笔者通过呈现一些算式,如3×1=3、3×2=6、3×3=9…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然后提问:3、6、9、12、15…都是3的倍数,都可以被3整除。那么,你能归纳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点吗?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多数学生感到相当容易,因为学过被2整除的数的特点是个位是0、2、4、6、8等,是偶数。于是,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几乎不用思考便脱口而出:末位是3、6、9。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最好不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给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判断自己的说法是否正确。如,教师给出13、16、19、23、26、29等,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验证是不是3的倍数,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提出:除了关注末位是3、6、9之外,还应该关注什么条件,才能被3整除?……这样的“问题导学”,首先通过具体的算式题,诱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3的倍数的特点,再以特殊的例子,让学生自己推翻自己的结论,从而收到“愤、悱”的效果,再进一步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注重思维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总体要求。“问题导学”时,应注重问题设计的思维性,为此,问题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和开放性。

问题应有一定的难度,是发展思维品质的前提,没有难度的问题,如概念性的回忆、公式的背诵等问题,如,教学了“分数的认识”后,提出“■表示什么意思?”,教学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后,提出“正方形的边长是a,面积是多少?”等,这类问题具有“即问即答”性,太容易,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有趣味性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利于思维的培养,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时,设计问题:用两种方法计算28×56+28×44和28×(56+24),比一比,根据计算过程和方法,你感觉哪个方法简便?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用字母表示这几个式子,你会怎样表示?这样的问题,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具有“导学”的作用,能引导学生发现学习。

此外,问题的设计应有梯度。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掌握了分配律的公式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运用性问题:

(1)连线题:把得数相等的连起来。

32×48+32×52 24×8+8×8

(40+28)×5 (48+52)×32

(24+8)×8 40×5+28×5

(2)想一想,口算42×3、22×30、5×23等时,是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的。

(3)用简便方法计算:25×24、125×3×8、47×99、87×101-87、34×47+54×34-34、35×62+70×19

这样的问题设计,问题具有层次性、层递性,连线是公式的直接运用,属于基础强化问题;口算并想一想的问题,是引发学生对分配律公式的运用和探究;而最后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这节课的学习,是综合性的问题,尤其是最后三个小题,需要思考,需要深入思维,这些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问题导学”是目前较常用的教学方法。“问题導学”可以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展能力。但是,如果问题问得无效、低效,则无助于“导学”,不利于“导练”。“问题导学”在实施时,应注重问题的有效、有度,让学生因问而思、因问而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因问题的有效而构建互动课堂,课堂因问题有效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沈万荣.问题导学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会[J].数学大世界(上旬版),2017(2).

[2]王建峰.问题导学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J].读与写,2017(1).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问题导学有效课堂小学数学
浅析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