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上“以生为本,借疑巧学”的几点教学尝试

2018-12-03 02:41潘肖屏
新课程·小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美丽课文探究

潘肖屏

有位教育家说过:“在学习方面,人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在这种态度下,头脑会因为产生一个新的思想而伸展,再也不会回到他原来的层面。”因此当孩子们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之时,正是他们自主学习取得成功之时。据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以生为本,借疑巧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经历“生疑—质疑—析疑”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台阶,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文巧生疑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以六年级学生为例,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以为能读出课本上的文字,知道文章的大意,就是会读书,就是会学习了。至于课文中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意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等却没去认真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也没能主动去弄清楚,结果没真正把课文读懂、学懂。因此,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首先要求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想想有些什么地方想知道的或不理解的,大胆提出来。

如在教学第十二册《跨越百年的美丽》的过程中,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提出问题抛砖引玉:“这篇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大胆地说出来。”这样一问,引发许多同学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放射线、定格、百年美丽、信念是什么意思?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后,我再组织他们读课后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将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与课后的问题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浅显、是否表达不清,这样做学生既学会了提问的具体技巧,又学习了怎样完整地表达问题。

学生是聪明的,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具有思考价值的质疑定会出现。接着,我要求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或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只要是自己不理解、弄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向老师或同学提问、请教。结果在这一轮重新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又能主动地大胆地提出自己不理解、弄不懂的问题,如:对于“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人生意义的发现”这句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怎样才是有韧性?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引导,他们就学会去围绕课文生疑,逐步培养了学生读文巧生疑、不懂就问的良好阅读习惯。

二、集疑巧探究

朱子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读书生疑”的要旨是要让学生摆脱被动的地位,确立独立自主学习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单纯听老师提问或是仅仅做老师的“录音机”“笔记本”,这是重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更要教会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读文巧生疑”中,通过自学,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一一摆在面前,为此,在课堂教学的第二环节——“集疑巧探究”中,我采取了把问题“还”给学生的做法。也就是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研读,再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分享,即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在此教学环节,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

再次以《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实录为例,学生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叫“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文中哪部分最令你感动?由于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所以现在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为此,我要求学生采用“一画、二读、三体会(可以是受到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品读与赏析,可以是文章的写法,等等)、四旁批”的方式进行学习。其中一位学生在交流时提到:“这一生共获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但‘视名利为粪土这句话通过准确的数据让我体会到: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体现了她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另一个学生也说道:“这句话也让我体会到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也让我想到我国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情景。”借着这个话题,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此时的我,只在学生探究交流遇到困难时,进行穿针引线,随机激励点拨,尽量让学生相互析疑解惑,归纳提炼,这便是“集疑巧探究”的课堂生成。

三、存疑巧拓展

一篇新課文,学生通过“读文巧生疑”“集疑巧探究”等环节的研究学习,深入把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人物精神与品格,那么,怎样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物精神或作者写作风格呢?可以采取“存疑巧拓展”一环节进行教学的下一步推进,在学生已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进行教学拓展。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总结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什么叫‘民族魂?”我及时进行肯定并顺势引导:“你真是一个善于提问的孩子,如果你想弄清楚什么是‘民族魂,可以看鲁迅先生写的书——《呐喊》《死地》《纪念刘和珍君》等,在大家进行充分阅读之后,找个时间,我们召开读鲁迅先生作品分享会,请大家做好准备,好吗?”结果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鲁迅著作的积极性。从效果看,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营造大阅读的学习环境。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以生为本,借疑巧学”教学,引导学生经历“生疑—质疑—析疑”,既能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减轻了学生与教师的负担,落实了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美丽课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