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第五张名片”

2018-12-04 18:06江新军王振亚刘祎霞
湖南教育·A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大班额城乡农村

江新军 王振亚 刘祎霞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醴陵,拥有四张特色名片:第一张是“红色”名片,醴陵孕育了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和革命先驱,开创了“中国近代半湖南,湖南近代半醴陵”革命历史之说;第二张是“五彩”名片,中国瓷器看湘瓷,湘瓷精髓在醴陵,釉下五彩工艺是醴陵的一张名片;第三张是“金色”名片,醴陵拥有至少5个金光闪闪的“全国百强”品牌;第四张是“流动”名片,醴陵有近30万人在外经商创业,涌现了傅军、吴向东、李文金等一批知名企业家。

近年来,醴陵人通过教育强市奋力打造“第五张名片”,先后获得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湖南省教育强县(市)”“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县(市)”等殊荣,连续多年荣获“株洲市高中质量建设先进县(市)”称号。

推进城乡教育保障均衡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一个时代课题,也是检验一个地方党委、政府重不重教的“试金石”。

近年来,醴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保障每一位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宗旨,实施城镇学校建设工程、乡村教育提质工程、标准化学校推进工程,卓有成效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市委书记胡湘之提出了“办一流教育、创一流学校、做一流教师、造一流环境”的“四个一”目标;市委副书记、市长康月林多次强调:“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四个一”目标也好,“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也好,关键看对教育的态度与教育投入。

今年3月16日,胡湘之带着醴陵市发改委、国土局、教育局等部门负责人,来到偏远的沩山镇大林小学,察看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在座谈会上,胡湘之说:“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关键在落实。把它称为‘一把手工程,就是要一体化部署,全市各部门要形成联动机制,为学校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5月30日,在经过3个月的教育调研后,康月林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提高教师待遇、统筹教师资源配置的问题。会上敲定了一项教师补充政策,即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教师、送培定向培养师范生等方式,确保醴陵市从2019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新增教师不少于500人。同时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打破校长、教师一校定终身制度,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县域教师”身份。

这对醴陵教育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

人的问题安排部署后,醴陵市用三个“一体化”层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一是一体化部署。该市将全面消除“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了创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活动领导小组,由市长康月林任组长;制定了《关于创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活动方案》,明确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总框架”“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努力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一体化投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只增不降。以2017年为例,该市共投入教育经费10.97亿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5.99亿元,占比54.6%。2016年—2017年,共投入3.4亿元,对150所薄弱学校进行提质改造,新建校舍7.6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12万余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均衡。此外,落实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一律按小学每年600元、初中每年800元的基准定额标准拨付公用经费。

三是一体化考核。在对各镇(街道)的年度绩效考核中,将发展农村教育、化解“大班额”作为重要指标,进一步明确各镇(街道)的義务教育法定责任。同时,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将村小和教学点纳入对乡村中心学校的考核,特别是将化解“大班额”、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督导重点,每年开展专项督导。

这样一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不仅是市委、市政府的大事,也是各镇(街道)以及单位、部门的大事,更是全社会全力支持的好事。

促进城乡教育师资均衡

“为了抢占人才,醴陵市每年都会在上一年的12月就开始研究下一年的新教师招聘工作。在全市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去年编办下发的600多个编制中就有380个教师编制。近3年,醴陵市招聘新教师953名,分配到农村的有933名,其中山区、库区、边远地区766名。”醴陵市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吴祖良开门见山。

通过大规模的教师招聘,醴陵市的农村师资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以2018年为例,醴陵市公开招聘教师380名,其中农村学校教师329名,有86名教师被分配到农村边远小学和教学点。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男教师“一人难求”的状况下,醴陵市还在李畋镇麻石村、枫林镇长乐村等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学点安排了12名男教师。同时规定,新招聘的城区初中教师要到农村初中支教两年。

2017年秋季,醴陵市教育局会同编办对城乡各中小学校进行了摸底,统一了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目前,醴陵市小学阶段的师生比统一为1∶18.23,初中阶段的师生比统一为1∶13.35,高中阶段的师生比统一为1∶12。

新鲜血液的加入,让醴陵市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农村教师中,50岁以上教师占24.9%,30岁以下教师占26.9%,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95.5%。

师资均衡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指标。醴陵市不仅通过编制统筹机制,充分保障了农村地区的教师编制,还将教师人才引进纳入《关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十条政策》。近两年,醴陵市教育系统通过“绿色通道”引进高端人才32人,每人一次性发放安家费3万元,并安排住房。

为了让农村教师安心从教,醴陵市通过实施乡村教师待遇保障计划,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从教的底气。

“在醴陵市,镇及以下学校在职在岗教师一律纳入乡村工作补贴实施范围,2017年共发放补贴1462万元。2016年,醴陵市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对条件特别艰苦的边远学校,发放山区教师补助和乡村校长绩效工资,2017年共发放78万元。”吴祖良颇为自豪地介绍。目前,醴陵市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同职级城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

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让农村教师安居乐业,是让教师“下得去”的重要保障。2015年开始,醴陵市把教师周转房建设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总投資800万元,新建了910套教师周转房。

“下得去”更要“教得好”。在醴陵市,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最大福利,更成为农村学校内涵提质的重要推手。

曾几何时,农村学校的“教非所学”是困扰学校发展的普遍问题,东富镇中心学校同样如此。校长龙学武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暑假,中心学校对全镇中小学教师进行“刚需培训”。中学组分为文科、理科、艺体三个小组进行培训。小学组要求40岁以下的教师能够胜任语数外全科教学,40岁以上的教师能够教语文和数学。

为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水平,醴陵市教育局教研室还有“大动作”。今年下半年,醴陵市在城区优质学校建立学科基地,对农村学校学科骨干进行培训,改变农村学校低水平、重复的教研现状。

“每年教育局教研室都根据学校的教研需求提供‘点单服务,为每所学校进行不同主题、内容和形式的送教。2017年,教研室一共为87所学校提供了‘点单服务,其中包括60所偏远学校。”醴陵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匡佑生介绍,“点单服务”的针对性强,例如,今年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各校列出“点单服务需求表”,醴陵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团队,通过示范课、研讨课、教研员点评及专家讲座等形式,指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全年共照单服务146校次。

除了“点单服务”,教育局教研室还对学校进行常规视导。视导的内容包括资料查询、随堂听课等。资料查询包括教学教研、教学常规、校本研修、梯队建设等。“常规视导不仅仅是‘评,更重在指导。农村学校常规管理薄弱,常规视导可以帮助学校实现常规管理常态化、规范化。今年下半年视导的重点是针对核心素养要求的检查和评价。”匡佑生说。

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政策也为农村学校提质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目前,醴陵市共有36所学校结对“捆绑式”发展,每所城区优质学校要结对帮扶1至2所农村薄弱学校,城区学校定期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等活动,同时进行捆绑考核,缩小校际间差距,让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17年,醴陵市教育局制定下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让师资得到合理的流动。2017年,全市交流教师255名,交流校长44名,交流的教师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的17.6%,交流的骨干教师占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的23.7%。

去年秋季,浦口镇荣坪小学恢复办学,共有一至四年级学生142名,仅有4名正式编制老师。今年上学期期末,原本在荣坪小学代课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3名免费师范生返校。一时间,学校师资紧缺。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浦口镇中心学校校长谢龙山、党总支书记周志剑以及3位副校长黄国华、黄远良和蒋存义都成了荣坪小学的送教老师。

浦口镇合水小学地处雪峰山水库库区,距离集镇中心22公里,其中山区路程7公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为了补充师资,浦口镇中心学校每月派一位教师到该校支教,支教老师由专人负责接送,三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有待遇保障,有专业发展———醴陵市用实际行动提振了教师队伍的信心,提升了教师发展的底气。一大批教师选择扎根农村地区,为乡村教育贡献光和热。

东富中学的体育教师黄文斌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他发现,足球教育在农村学校几乎是一片空白。去年下半年,他主动申请调到更为偏远的龙楚学校担任足球教练。“虽然学校的足球场比较简陋,但是孩子们吃苦耐劳,踢球的劲头很足。”黄文斌告诉记者,学校的足球队今年还获得醴陵市首届中小学校园足球小学组男子足球赛冠军。

52岁的教师龚复生曾在城区学校任教,现如今主动申请来到孙家湾中学这所农村学校。“这是一个幸福的决定。”龚复生说,“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农村从教经历让我的教育生命变得更丰满,更完整。”

实现城乡教育机会均等

城镇挤,乡村弱,特殊群体无保障……这些备受诟病的问题也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拦路虎”。要实现城乡教育机会均等,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必须向这些“拦路虎”宣战。成果是显而易见的。这几年,醴陵市化解了城镇学校“大班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特殊儿童“入学难”和留守儿童“没人管”等难题。

就拿化解“大班额”来说吧,醴陵市可谓招式多样。针对城区学校存在的“大班额”问题,醴陵市着意强调的是“建”,启动了城镇学校建设工程。以2017年为例,该市在主城区启动新三中(渌江新城学校)建设,规划建设一所高中、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项目总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总投资8.2亿余元,总学位7020个(其中义务教育学位4020个);启动来龙门街道东岸小学(二期)工程,可增加学位810个。

而对乡镇中小学的“大班额”,醴陵市侧重于“扩”。他们对主要镇区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容改造。

浦口镇是醴陵市的经济重镇,也是人口增加迅速和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乡镇。坐落在浦口镇的天符中心小学“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室不够。2016年之前,学校共有22班,每班学生61人。”校长周忠健介绍,为了缓解入学压力,2016年学校新建了一栋可容納12个班的教学楼。如今学校共有26个班,每班50人左右。

在市教育局,我们找到了权威数据。近3年,醴陵市共改扩建47所“大班额”学校。与此同时,该市还制定了《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了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计划2018年全部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56~66人的大班额控制在8%以内;2019年全市大班额比例控制在2%以内;2020年全部消除大班额,实现小学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

与城镇学校建设工程比翼齐飞的是乡村教育提质工程。需要指出的是,醴陵市引人注目的招式是“复”。他们制定《农村闲置校舍综合利用方案》,启动恢复村小和教学点工作,解决“城镇强,乡村弱”问题,为农村学校发展雪中送炭。

两栋教学楼相对而立,水泥操坪一尘不染……你能想象这是一所停办了15年又恢复招生的村小吗?距离天符中心小学4公里的荣坪小学于2003年停办,2015年投入350万元新建,2017年下学期恢复办学。校长夏娟姣介绍,学校现有一至四年级4个教学班,学生142人,教师7人,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备配置优良,是发展乡村教育、化解“大班额”的优秀点校。说起荣坪小学恢复办学的原因,村支书康勇说:“一是村里的老百姓愿望强烈,希望子女能就近入学,二是离荣坪小学不远的天符中心小学与河口泉小学两所小学大班额问题突出,荣坪小学恢复办学能让这两所小学缓解压力,可谓一箭双雕。”

记者来到孙家湾镇文家湾小学。这所矗立在山岗上的学校,像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格外显眼。中心学校校长范桂丙说:“别看现在的文家湾小学是样板学校,人见人爱。其实这所学校于1998年停办了。2015年恢复办学时到处破烂不堪。后来学校进行了改造,从原来巴掌大的地方扩建到现在的规模,总共花了500万元。”

自2011年起,醴陵市共投入6000万元恢复15所停办的小学或教学点,进一步扩充了农村学校的学位,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

除了硬件建设,教育均衡最直接的体现在人。对于教育权益最难保障的几类人,醴陵市采取的方法实而又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如何保障他们的入学权益?醴陵市于2015年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的实施意见》,要求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分布情况,重新调整划片招生范围,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样就近、免试接受义务教育。截至目前,该市共有6373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了“零障碍”入学。

特殊儿童是“折翼的天使”,针对每位特殊孩子的实际情况,醴陵市实行“一人一案”策略,通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和特殊学校就读的方式,充分保障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南门中学是该市随班就读的示范校。校长钟向阳介绍,该校2018年共接纳10余名适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了保障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学校专门为他们建立了学习合作小组、生活互助小组。

留守儿童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为解决留守儿童因隔代监护、他人监护,甚至是没人监护造成的学业辅导不到位、生活照顾不周到的难题,醴陵市建立了“教育阳光服务体系”,制定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台账,集中学校、社区、媒体、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力量,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做到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东富镇是醴陵市的劳务输出大镇,来到东富中学,记者参观了学校建设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这里,接待室、学习辅导室、心理辅导室、阅览室一应俱全。校长邹志敏介绍,学校老师和社会上的志愿者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留守儿童之家”也是同学们的快乐老家。

对于贫困户家庭子女,醴陵市建立了“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义务教育助学机制,大力开展“金秋助学、大爱瓷城”,特别是对全市688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做到了“精准资助不落一个,控流保学不少一人”。除此之外,还制定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采取签订责任状、划片、驻点、包校等方式,落实“三帮一”劝返复学行动。根据辍学原因,“一人一案”解决问题,确保辍学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及时返学,严格控制辍学率。目前,该市小学巩固率100%、初中巩固率99.89%。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保证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醴陵人正用自己的努力,让每个适龄孩子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也让教育越来越走进人们的心里。

猜你喜欢
大班额城乡农村
北海:消除“大班额”成效显著
唐山: 2020年消除“大班额”
今年起将基本消除超大班额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教育部: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