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其一点,少即是多

2018-12-04 18:06傅应湘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三国项羽公开课

傅应湘

在信息渠道四通八达、信息资讯船装车载、多元价值涨破眼球的当下,许多语文课却依然按部就班、气定神闲,知识点“宁可错杀一千,不可让一点漏网”。这种求全责备、好大贪多的表象,其背后自有撑腰者,那就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信条,是“油多不坏菜”的理念。这类课堂的直接影响就是千课一面,面面俱到,让人倦意迭生,久而生厌;其长远影响,就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知识点得不到足够强化,能力点得不到充分培植,单薄平板,宽泛低效。

这里有必要提及“少就是多”的理念。“少就是多”是德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来的。这里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塞而是完备。他设计的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哪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赘余之物,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狀的摆设,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少就是多”的含义,你也可以从悠久的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作品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即所谓的“尺幅千里”。中国古代的文人和园林工匠已经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的创造和应用,并在《园治》中将其升格为理论。中国文人对这种空间的理解与西方的密斯·凡·德·罗心有灵犀。通俗一点,比如一个容器,正是因为里面空空荡荡,所以才能盛下更多东西,这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而依佛教来说,每个人都有佛性,若能慢慢摒弃尘世杂念,心中的东西慢慢变少,人便能恢复明净,渐渐储藏大智慧,有了在一般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神通。

打一个也许并不十分贴切的比方,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就像是一个巨大战役中的一次次小规模的战斗,这些战斗多半用得上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找准突破口和突击点,倾其所有全力出击,常能中心开花,置敌于死地。

再看具体的语文教学。高中教材必修一的《烛之武退秦师》,篇幅不长,成为不少教师公开课的优先选择。文中郑、秦、晋三国关系比较复杂,很多公开课纠结于三国之间的瓜葛,让人心生抓挠之感。倘能抓住文后附录的吕祖谦的《东莱〈左传〉博议》,抓住其开首的“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便能纲举目张,把脉全篇。《六国论》是一篇议论文,只要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及延伸句“不赂者以赂者丧”,便可批隙导窾,迎刃解难:韩魏楚三国因“赂秦”而“力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齐赵燕三国虽为“不赂者”,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同理,现代文虽然文字量大,但往往“形散而神聚”,集中力量攻其一点,便能避繁就简,效率倍增。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篇就有“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此即文眼,亦为抓手。不管是分析文中的“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秋日胜果”诸图景,还是体味“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这样有点不合常理的句子,都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当然,攻其一点,也不是不及其余。要真正达到“少即是多”的境界,就必须联类生发,让学生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升能力。《项羽之死》是文言,从文言的角度重点观照是可取的、必须的,但关于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完全有必要探讨一下。不妨就地取材,参照文后附录后人吟咏项羽的诗作,如杜牧、胡曾、王安石、李清照、毛泽东等,通过比较各诗家的不同看法,不仅可强化项羽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人生选择的必然性,同时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向度地思考问题。这样,课堂既突破了重点难点,又找到了“流通空间”,抢占了制高点。

联类生发,顾名思义,要做有机联系,适时收放,不能牛头接马嘴,弄巧成拙。常见的拓展生发可以是横向,可以是纵向,也可以是层进形式。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既可进行同类或异类阅读拓展,亦可学以致用,习其文法而为文。如学《记念刘和珍君》,可辅以《为了忘却的纪念》;学习《沁园春·长沙》,可训练片段式写景,也可训练描写校园生活。

(作者单位: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三国项羽公开课
项羽虞姬
三国乱谈(1)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
周恩来“一”字评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