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格局新思想与高校教师参与管理方式

2018-12-04 11:17周桂凤
现代企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治学代表大会教职工

周桂凤

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社会重要机构之一的高等学校,必然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发展,实现高校共建共治。实现高校共建共治共享,必须实行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教育行政管理民主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教员和学生有权参与学校管理;二是学校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反对校长独裁统治。现在管理学家经常提到的人本管理思想也提倡员工参与管理,通过员工参与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决策过程,员工的积极性会更高,对组织更忠诚,生产力水平更高,对他们的工作更满意。 对高校来说,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教职工的支持与参与,特别是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它是教师在高校主体地位和主人翁地位的体现,也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

一、目前高校教师参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与管理的意愿不强烈。高校教师普遍对于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认识不够,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至于学校管理,那是管理者的事情,教师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够了。第二,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工作缺失,让教师对参与学校管理失去了信心。比如有些学校的民主只是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大张旗鼓的就相关制度征求教师的意见,最后管理者还是坚持己见,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对民主管理表面欢迎,内心怀疑的局面。第三,高校教师自身肩负的责任重,压力大,尤其是高校年轻教师,虽然相对来说,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会比较高一点,但是“教学、科研、房子”這三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职称晋升,家庭关系、孩子教育、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根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顾及其它。

2.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渠道不畅通。我国高校在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方面,上下沟通渠道不畅,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设立了院长信箱等,但也基本是名存实亡,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的智囊,教授治学也不能有效落到实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无法实现良性互动,某些学校学术权力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一方面高校现有的组织资源未加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有益的教师非正式组织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掘,这也是高校目前在教师参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困境。

3.管理者对教师参与民主管理不重视。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者受“官本位”错误思想的影响,认为教师就是被管理者,理应接受管理,对教师的身份和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意识到教师民主管理、参政议政对于学校管理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至于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师参与管理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0条指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这是国家教育法规对于教职工合法权力的明确规定。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必须给予教师合法的参与管理的权力,建立健全科学的民主管理制度,切实执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让教师充分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切实发挥高校教师的智慧,促进学校发展。

二、高校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方式

1.建立与教师的协商机制。凡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务,如学校的发展、规划,人事制度的改革,专业的设置和学科的建设等等,都必须与教师或教师代表协商,而不能由哪个部门或哪个领导单独拍板。而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则是教师协商机制建立的基础,高校可以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单位等根据校务公开的原则制定信息公开的具体办法,充分利用校园网、校(院、系)报 、公告栏等各种校内媒体或通过会议的形式及时向教师公布各种有关学校发展、改革的重大信息或其它的工作信息,对于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利益或情绪的事宜,则要求有关组织和人员应当面及时同教师本人沟通,切实保障教师的知情权。

教师协商机制建立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协商渠道的开通。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投票或意见箱等收集意见,还可以通过各种正式组织,如学术委员会、民主党派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与各层次、各类型的教师进行沟通。其中教职工代表大会可视为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重要力量。学校各部门、组织的各种重大决策或重要政策在出台之前,都必须听取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意见或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审议。各部门或组织的各种重要工作也须向教职工代表大会通报,以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对于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各种提案,各职能部门也应进行专门研究,明确处理意见。总之,不管通过哪种渠道,都必须保障渠道的通畅,同时,在落实协商机制的过程中,力戒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搞暗箱操作,要实行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切实听取教职工的意见。

2.建立民主的党政领导选举制。目前,各高校实行的大多是集权式管理,而这种管理方式又极大地限制了高校的发展。所以“不改革学校的集权式管理,教师就无法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无法拥有主人翁感。” 改革学校集权式管理的途径是:让教职工拥有充分的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对学校重要职位的党、政领导的任命,不能由哪个领导、哪个部门说了算,而应该坚持公开、公正、民主的原则,由教职工公开选举决定。对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教师,也可以民主选举或推荐到各级党政管理岗位上,直接对学校的各项行政工作进行管理,以发挥其专家和教授的知识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校管理事务的直接参与,能激发他们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感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自觉地为学校的发展而尽心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直接参与,降低了管理的成本,减少了执行的阻力,使学校获得了一个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3.大力推行教授治学。我国杰出的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授则成就了一流的学科。大学实行教授治学,行使教授的民主治学权,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重要问题。教育部前部长周济也曾指出:“进一步扩大教授在办学、治校方面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进一步落实教授治学。” 高校要切实做到教授治学,就要在办学过程中,克服过于行政化的倾向,在学科发展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广开渠道,请教授参与决策;在学术研究上,为教授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张扬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主张,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在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中,注意向教授和高水平的教师倾斜;在各项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一套教授民主治学的有效机制。

在教授治学实践过程中,东北师范大学实行的“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就很值得借鉴。其具体做法是在院(系)设立教授委员会,作为权威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教授担任。其职责包括讨论、确定院系发展规划,讨论、确定院系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讨论、确定院系教学与科研组织形式,讨论、确定院系资源配置等重大事项。教授委员会作出的决定,由院长(系主任)负责组织实施。教授委员会的建立,充分发挥了专家在治学,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教授委员会在抓学科建设、塑造学科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学位点建设、教师聘任等工作时,作出的科学决策,推动了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提升了院系办学水平。

事实证明教授治学是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有效机制,也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必然趋势。高校只有坚持了教授民主治学,才能形成一个教师队伍稳定、学术氛围活跃的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教学与科研群体。

健全高校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制度,实现教师民主参与管理,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还是切实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思想,更是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优质化的需要,对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治学代表大会教职工
怀柔区工会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
我校社科联第二届代表大会圆满举行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分期付款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献给中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外一首)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学观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