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老杨庄闸地基基础与防渗处理

2018-12-05 07:48孙承祥
治淮 2018年11期
关键词:翼墙消力池闸室

孙承祥

杨庄闸位于淮安市西郊活动坝,是排泄沂沭泗洪水入海的重要通道,同时为控制废黄河入海水量的建筑物,工程始建于1936年9月,在抗日战争时期遭破坏,1952年修复。该闸共5孔,单孔净宽10.0m,闸总宽67.7m,总长89.4m,设计流量500m3/s,闸门为桁架结构钢闸门,配5台卷扬式启闭机,启闭机为1936年英国GLENFIELD公司生产。杨庄闸虽经多次加固改造,但由于年代久远,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主体工程老化,2009年5月经安全鉴定为“四类”水闸,需拆除重建。

一、工程布置

杨庄闸是民国时期建设并仅存的第一大闸,在中国水利、水工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且已被列入江苏省淮安市文物保护名录,经方案比较与论证,除险加固设计采用在现有老闸闸室上游新建水闸,老闸闸室保留,取消闸门使老闸成为开敞建筑物,并对老闸进行修旧如旧加固。

由于距杨庄闸上游约200m处两侧均建有码头,为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影响码头使用,又能保证工程施工围堰布置、围堰安全和后期工程安全运行,新建水闸位于老杨庄闸上游70m处,新闸中心线与老闸中心线一致。新闸设计流量200m3/s,校核流量500m3/s。闸孔采用5孔,单孔净宽8.0m,闸室采用2孔一联、3孔一联,采用直升式钢闸门,卷扬式启闭机。上游连接段采用圆弧翼墙与现状河坡相接,下游连接段采用12°扩散角直线段与原闸室两侧岸墙衔接,上下游连接段采用空箱扶臂式、扶臂式挡土墙,新闸闸下、老闸闸上布置第一级消力池,消力池深1.50m,长35.0m,老闸闸室下游布置第二级消力池,消力池深1.2m,长30.0m,老闸上游护坦拆除后采用钢筋混凝土护坦与新建闸下游消力池衔接。其布置如图1所示。

二、工程地质

新建水闸位于老杨庄闸上游70m处,在拟建新闸址部位布置14个钻探孔,老闸闸两侧各布置2个钻探孔,在上、下游围堰处分别布置3个和5个钻探孔,共布设26个钻孔,孔深为10~35m。场地钻探结果显示,自上而下土层主要为淤泥质粉质粘土、重粉质砂壤土、粘土、粉质粘土等。拟建新闸闸室底板底高程6.5m,主要位于②1层重粉质砂壤土上,局部位于②1‘层重粉质壤土上,②1及②1’层土力学强度一般,且②1层土抗渗能力差,该两层土不能作为闸室基础的天然地基持力层。闸基下部④1层~⑤层以粘土、粉质粘土为主,力学强度一般~中等,工程地质条件一般。由于②1层土的抗渗能力弱,需考虑防渗措施。

三、老闸地基基础处理及防渗体系

1.地基承载力

图1 工程总体布置图

杨庄老闸始建于1936年,由前导淮委员会设计,杨庄老闸基础采用了1662根松木、杉木桩,其中6个闸墩部位采用360根D38×1800cm松木桩;5孔闸孔部位为330根D38×1800cm松木桩,上游2列为压桩、后面9列为拉桩;上游护坦部位为594根D18×800cm杉木桩;下游消力池部位为378根D18×800cm杉木桩,拉桩、压桩各一半。杉木拉桩顶部一律嵌入混凝土0.4m,而普通杉木桩顶部一律嵌入混凝土0.15m。木桩布置如图2所示。

2.基础防渗

闸底板防渗在6个闸墩两侧加打两排2×6排共192m长松木板桩,把每墩长桩包围起来。选用三层5cm(厚)×25cm(宽)×1000cm(长)松木板拼合式,用两列直径1.27 cm螺钉连接,螺钉间距为1.6m,中间钉为火钉,距离为0.5m。打入粘土层高程分别为-3.80m、-4.00m、-4.50m不等。在闸室上下游及上游护坦、下游消力池末端底部加打4排共270.8m长松木板桩。其结构见图3所示。

水闸两侧设钢板桩岸墙,解决侧向绕渗,由上游至下游并折弯入斜坡土内,共选用进口“拉森式”钢板桩100m长,入土平均深度至高程-1.10m。该钢板桩在抗日战争中遭破坏,上部露出底板部分被切割缺失,1952年修复时,两侧改为空箱式岸墙,上下游采用1∶1.35~1∶5灌砌块石护坡相衔接,但上下游原钢板桩仍可见。

3.木桩试验

2012年10月开展了杨庄闸保护性加固研究,对消力池部位木桩基础进行了开挖试验,经试验发现木桩与混凝土结合紧密、木桩表面涂有桐油保护层,擦尽桐油后发现木桩表层鲜黄、光亮,桩头纹理清晰、质感好。通过取样试验、静载试验等研究,发现木桩在水下保存完好。通过研究分析,在不考虑木桩作用时,各工况闸室地基承载力能满足要求,各况地基反力不均匀系数皆能满足要求,除地震期外,闸室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若考虑木桩承担部分作用,木桩垂直、水平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通过试验以及水闸运行现状,可以证明木桩充分发挥了其承载、抗滑稳定及防渗作用。

四、新闸地基及防渗处理

由于新建闸室、上游第一、二节翼墙、下游第一、二、三节翼墙底板分别位于③1层淤泥质粘土上和①2层粘土上,抗滑和地基承载力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初步设计闸室采用φ60cm的水泥土搅拌桩,间距1.0m,搅拌桩桩长为15.0m,桩底高程-8.50m,上、下游翼墙亦采用φ60cm的水泥土搅拌桩,间距0.90m,搅拌桩桩长为15.0m。为满足防渗布置要求,闸室基底上下游均布置垂直防渗板桩(底下连续墙),桩底高程为-4.50m,进入④2粉质粘土层,闸室上游防渗铺盖长20m,闸室长度15.0m,下游不透水消力池长度25m,满足要求。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闸室左侧及下游左侧翼墙底板处淤泥较深、夹杂大量的块石,超过设计开挖深度3.0m左右,为历史上河床冲刷抛石所致。经专家论证,对闸室、翼墙的地基处理方案进行变更:①对新建闸底板下抛石进行清除,采用进占法回填砂土挤淤后,再对地基进行水泥土搅拌桩处理;②闸身及上、下游翼墙下的混凝土地下连续防渗墙改为双排套打φ60cm水泥搅拌桩防渗墙;③由于闸身左岸老河槽部位回填土无法压实,为控制建筑物沉降,采用φ60cm水泥土搅拌桩加密处理;④闸身右岸水泥土搅拌桩处理后,回填12%水泥土;⑤下游左侧第一、二节翼墙地基处理水泥土搅拌桩由密打改为套打;⑥局部搅拌桩难以实施部位采用高压旋喷桩施工;⑦上游左右岸第一、二节翼墙水泥土搅拌桩处理后,回填12%水泥土。

图3 防渗板桩结构图

五、工程实施效果

杨庄老闸工程运行70多年来,历史上上游水位14.75m(1954年8月17日),下游最高水位13.78m(1957年8月18日),最高最大行洪流量750m3/s(1958年8月13日),未发现较大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工程运行正常。

新建杨庄闸工程于2015年9月开工,2016年6月通过水下阶段验收,顺利通水。经过对该工程沉降观测,建筑物最大沉降量为15mm,发生在3#闸室左侧墩墙下游处;相邻最大不均匀沉降8mm,发生在右侧闸室墩墙与下游第一节翼墙之间;建筑物最大沉降量和间隔沉降量均满足规范要求,这说明杨庄闸除险加固工程地基处理措施是可行的,没有因为深坑处理不当造成不均匀沉降。工程已安全运行1年多,未发现明显变化。

六、建议

由于杨庄闸所在的河流为废黄河,废黄河是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1855年又北徙留下的故道。根据1951年12月的钻探报告,表层土层承载力及防渗能力较差。历史资料显示杨庄闸上游右岸淤积形成滩面挑流,致使流向不正,左岸冲刷,1965年进行切滩工程。1967年因下游河道冲刷严重,曾在下游打坝抽水处理,翻修护坦并用粘土填平冲塘,西岸护坡底脚换填粘土后翻砌石坡。因此,杨庄闸所处废黄河地址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工程地质勘查前应对历史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在满足《水利水电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探点,摸清地质状况,以减少施工过程设计变更

猜你喜欢
翼墙消力池闸室
重力式衬砌闸室墙的刚体极限平衡法分析
有压泄洪洞出口闸室滑移原因分析及修复设计
高水头尾矿库场外排洪系统消力池体型研究
北街水闸通航孔上游翼墙稳定性复核计算分析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底流消能平底和跌坎突扩消力池水力特性三维数学模型计算比较研究
Loss of cavin1 and expression of p-caveolin-1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ossible role in neointima formation
环城水系施工中静力切割技术的应用
水闸的损坏及修理方法综述
尾水洞出口闸室大断面连系梁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