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力:扶贫书记的扶贫路

2018-12-05 18:38郇岩
时代报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罗阳贫困户村民

郇岩

临上车,村支书又把他拽了回去,说见记者一定要穿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不能丢咱罗阳的人,于是非让他刮刮胡子,换上一件干净的衣服,又帮他擦了擦鞋,为此,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了几分钟。

魏新力,睢县城管局办公室主任,2017年4月,带着领导的重托与厚望,履职睢县蓼堤镇罗阳村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后,乡村的变迁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转换角色

杂乱无章的脚印印在了罗阳村村室的楼道里,他礼节性地敲了敲紧闭的房门,半天也无人应声,再拍拍那扇用报纸糊着的窗依然是没有回音,给村支部书记打电话,对方的回答是有病在身;与村主任联系,言称他人在外地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兜兜转转了一圈,村“两委”班子成员竟没有一个人照面。他茫然无助地走出村室,举目四望,门前的空地上除了垃圾还是垃圾。阳春四月,本应春风拂面,可一阵风吹过,一股道不出的腐臭味弥漫在他的身边。魏新力不由得皱了皱眉头,来时的激情满怀正一点点消失殆尽。恰巧,路过的几个村民一边数着钱,一边打赌并赌咒发誓说今儿个谁羸谁请吃饭。他刚想张口问问,可一帮人像没看见他似的一哄而过。不远处,不知谁家在发丧,那高一声低一声响器铁炮如雷贯耳,由远及近。魏新力想探个究竟,近前一看,只见几个袒胸露乳的杂耍正随着劲爆的舞曲跳得肆无忌惮,嚎得忘乎所以,一群留守儿童及老人在周围眨巴着双眼也随着狂舞声嘶力竭地大呼小叫。瞬间,魏新力的心沮丧到了极点,突然,竟有一种想落泪的冲动,何去何从,他的心乱极了。

罗阳,原名龙王店,也是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的龙王店战役就在这里打响,这里有不少支前模范,在上世纪末,这个有着2000多人的自然村,曾是名噪一时的新型农村社区的试点村、明星村,短短几年,由于多种原因,竟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全村590户农户竟有208户贫困户,贫困人口达703人。贫之贫,困之困不可想象。

新的环境、新的身份以及角色的转换让魏新力没有了回头箭。坐在村室的那把破椅子上,他一边往嘴里塞着馒头,一边寻摸着罗阳的“前世今生” ,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做得实已摆在他的面前。

这个曾经在部队大熔炉里锤炼几年的老兵,退伍不褪色,仍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永葆军人本色,他深知脱贫攻坚不仅是政治责任、历史担当,更是为民情怀的一份厚重的宣言。口碑即丰碑!担起驻村第一书记,就要对得起第一书记这个称谓。

于是,在多重角色的转换中,他既“爹”又当“娘”,带着疑问,带着思索,带着老百姓反映的热点、难点开始了他的入村走访。

通过走访,他了解到村“两委”软弱涣散,党员无为;村民出行困难,百姓怨声载道;因病致贫、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成为村里致贫的主要原因,跟风攀比现象泛滥成灾,三分之一的村民有病不敢看也看不起;留守妇女打麻将、倒白话,无所事事。唯一一个叫得响的“罗阳豆腐干”因苦于没有销路被迫停产;数天的摸底排查,最让他值得欣慰的是村头那片槐树林,也正是这片飘香的槐树林,犹如一盏暗夜的明灯,不但给他一个惊喜,而且也给他带来希望……

“罗阳是个好地方,这么好的资源,国家又有这么多的好政策,只要一起用劲,罗阳村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发扬龙王店精神,做有骨气的罗阳人!”摸清了家底,找准了问题,第一次的村民见面大会上,魏新力对着几百双陌生的眼晴掏出了他的心里话。

迅速行动,对症下药,致力于带动罗阳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经过多天的深思熟虑,一张村容村貌整治规划图挂在了他床头的墙上。

党建强村

如何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调动全体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为群众谋福利,摘“穷”帽,才能让老百姓口服心服,建起威望,树起威信。

2017年6月,第一次党员大会上,老支书请了病假,村主任言称抽不出时间,几个年轻的已外出打工。全村52名党员来的不到半数,望着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党员,一种说不出的痛堵在魏新力的心头。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村有村规。会上,他将未参会的每一位党员的名字都工工整整地写在墙上。然后,庄严而又神圣地与到会的老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员的义务与职责,并要求每位党员佩戴党徽,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会上,他让每一个在座的老党员袒露心扉,一起商讨村里的发展大计,找出“穷”因,查出“病”根。会议从上午的八点开到下午的一点,气氛热烈浓厚,人人各抒己见,会议结束,魏新力自掏腰包请参会的老党员在村室里吃了一顿团圆饭。饭后,81岁的老党员付子云拉住魏新力的手激动地说:“小伙子,我这把老骨头不会看走眼,有你在,我就放心了,今天我又找到组织回到家啦!”

为了建强支部,凝聚民心,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魏新力又为村室更换了办公桌椅、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有了像样的办公场所,每月的“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上,他都邀请老村干部列席、参与。

一项项活动的开展,罗阳村的党员干部们有了归属感,成了带头人。

2018年3月,村党支部换届选举。魏新力慧眼识珠,极力举荐回乡创业的陈国臣担任罗阳村党支部书记。众所周知,现年42岁的陈国臣,16岁开始跟同乡跑冷藏车,由于肯吃苦,又讲诚信,短短几年,就组建了自己的冷藏车队,成为了十里八乡的富人、能人,他为人仗义、致富不忘乡邻,为带动更多的百姓共同奔小康,毅然放下红火的生意,回村带领村民一切从零开始。百姓是块试金石,选好领头羊,找准领头雁他们心里有数。选举当天,魏新力穿戴周正,第一个走向投票箱,庄严而神圣地投下郑重的一票,接着村民一票一票地选,百姓一票一票地念。选举结束,陈国臣不负众望,高票当选罗阳村党支部书记,一个有活力的村委班子建立起来。一時间,鞭炮齐鸣,掌声雷动,魏新力笑了,罗阳村的村民乐了。

情暖民心

一间低矮的土坯房,房屋内阴暗潮湿,仅容下一个单人小床和一个吃饭的小桌,狭小的空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这就是70多岁村民王玉芝老人的家。由于老伴去逝多年,两个儿子成家后一个另立锅灶,一个独占老院,多年的婆媳不合,致使老人在村头盖间土坯房艰难度日。儿住瓦房孙住楼,老爹老娘住村头,这是魏新力入村以来听到最痛心的一句话。坐在王玉芝老人床头,魏新力红着眼圈半天没有说不出一句话。末了,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放在老人的床头,再三嘱咐她买些日常生活用品。回到村室,他立即与村干部商议,让老人的两个儿子来村室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次商议无果后,村委决定以此为例,来个杀一儆百,于是,依照司法程序起诉兄弟俩。看到起诉书,也许良心发现,兄弟俩哭着跪在娘的床前,把老人接回了家。事情虽然解决了,但魏新力却心绪难平,他担心老人今后的生活是否会如两个儿子承诺的一样?孝敬老人不是一句空谈,而是要把传统美德传递下去,思忖半天,为了让村民警醒并引以为戒,他决定在王玉芝老人的胡同口立一个路牌,并将此路定为“孝善路”。接着,又召开了“孝老敬老”村民大会及筹集“孝善基金”会,让每个老人可以领到孝善金与政府补贴,事后王玉芝老人逢人便说:“孩子比原来孝顺多了,再加上政府的补贴还有魏书记给我提供的公益岗位,俺还得好好活几年呢!”

大病户罗思廷早些年被砸伤了腿,后来旧病复发一直很难再治愈,后又做了截肢手术,家里的积蓄也已花完,魏书记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帮扶,不但为其办理了低保、慢性病卡,实施了危房改造,同时还积极向县义工联及社会爱心人士反映信息,寻求帮助,为其募捐了近6000元慰问金。直至临终,罗思廷拉着魏新力的手老泪纵模,为人讲良心,做人要感恩,我死而无憾。

贫困户梁会更老人去世了。魏新力得此消息后,便带领村委一帮人前去吊唁,行至家门口,只见唢呐班吹得正欢,刚入村时他碰到那袒胸露乳的一幕正在重演。当即,他关掉了音箱。喝斥几个人穿衣服立马走人,否则报警。他知道,梁会更常年卧病在床,老伴早逝,家里一贫如洗。三个儿子只有二儿子成了家,日常靠政府的五保低保维持生活,去年一家几口的新农合都是魏新力自掏腰包给他们交的,后来因为无钱住院,又替他交了住院费。想不到如此贫困的家庭竟在老人去世后大操大办。回到村室,魏新力立即通知召开村“两委”班子及村民代表大会,大讲特讲如果此风不刹,因丧致贫定会卷土重来甚而蔓延!最后商议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形成决議,提倡厚养薄葬,一菜一汤,哀乐替代唢呐。可是话好讲,事却难做,第一刀怎么开?拿谁开?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临近春节,村里一姓付的退休干部去逝,儿女们生活条件优越,扬言要大操大办。有的村民看热闹不嫌事大,都大睁俩眼等着看笑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事情摆在眼前,哪怕是得罪人,这个板也要拍,这盘棋也要下。那天,魏新力黑着脸,告诫村“两委”一班人一定要形成合力,只要大操大办,左邻右舍谁都不能前去帮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最终他们的诚心说服了付家的亲人,一切从简。今年以来,村里去世六位老人都是照章办事,仅此一项,每家至少节省6000元以上。

歪风刹住了,村民满意了,事后,老百姓纷纷拍手称快,夸魏新力是个能办事办成事的好书记。

产业富民

脱贫的着力点离不开增收,而增收的最大途径是发展产业。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了魏新力心心念念的问题。魏新力便与村“两委”班子一起理思路、谋发展。经过多次开会探讨,研究出了“招大引强、招先引新、双招双引”的方法,兵分几路和企业洽谈产业项目落地。2017年8月,村“两委”最终与县产业集聚区百盛、腾润等几家企业商谈“结亲”,成立龙王店鞋业有限公司,如今,这家企业年产值已超过6000万元,解决贫困户就业52人,附近的村民大有“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趋势,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村里留守妇女再也没有拉家常、打麻将的了!

有了成功经验,村里发展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卫生纸加工厂、聚鑫手工编织厂吸纳数十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多元;豆腐干厂扩大规模再生产并带动1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罗阳村作为传统的农业村,蔬菜种植历史悠久,魏新力通过走访调研,把种植辣椒、大蒜作为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方式,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把全村数百亩土地纳入合作社进行统一运营管理,贫困户亦可打工,亦可参股。目前,罗阳村已建成大型养殖场3个,辣椒种植面积500多亩。林果种植、养殖、手套加工、村级光伏发电等增产增收项目遍地开花,形成了农业+副业、长短结合的立体经济,汗水加泪水,付出与收获,经过一年多的打拼,罗阳村的村民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左右。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如今的罗阳村,贫困户摘“帽”了,兜底户也有了保障。用党支部书记陈国臣的话说:“现在在俺庄,只要愿意干,不出家门就能发家致富!”

乡村变迁

“水城槐乡”,这个赋有诗意的名字在魏新力的脑海里酝酿已久,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将“水城槐乡”这张名片打出去,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去追寻、追索、行走,他心里已有定数。2018年4月,在城管局领导和乡亲们的支持下,筹集资金数万元,在村边的茅草河畔栽植红花槐一万多株,打造了茅草河景观带,尔后,又在村子的道路两侧和房前屋后栽植刺槐一万多株。到2020年,罗阳村将规模栽植万株槐树,实现“槐花搭台,产业唱戏”, 做大做强罗阳产业,打造“水城槐乡”也是魏新力为罗阳村定的发展调,布的长远局,更是魏新力的远景与愿景。

站在高处,眺望眼前的罗阳,那镌刻着“罗阳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字的牌匾,在村室的楼顶上熠熠生辉,楼前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成了村民的“风水宝地”。楼后,年销售额6000万元的龙王店鞋业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机声隆隆,百名工人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年多时间,罗阳的人变了,不但变美了,而且变文明了,争当好公婆、好儿媳层出不穷、孝老、敬老、爱老蔚然成风。一年多时间,罗阳村的外在也变了,路通了,标志性的路牌树起来了,电网改造了,人居环境改善了。行走在罗阳村的街道上,满眼的绿、满目的花、满脸的笑,呼吸会顺畅,脚下会生风,身临其景,你会不由自主地哼起小曲,情不自禁地扭起腰肢。一句话,罗阳从头变到脚。

短短的五百多天,魏新力也变了,角色的转换,让他更具魅力,人民公仆的形象也已深深扎在老百姓心目中。

“农村不比城市差,楼上楼下有电话,白天老人唠唠嗑,夜晚广场唱红歌,户户美化讲卫生,尊老爱幼传佳话。我现在越活越年轻,越过越提劲,这都是共产党好,享魏书记的福啊。”退休老人张道修自编自演,在村室前的文化广场上忘情地手足舞蹈,一帮众人随声附合。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天蓝、地绿、气爽、村洁、人和,扮靓村庄,发展产业,建设一个坚强阵地,这是龙王店村民的需求,更是第一书记魏新力的心声。

猜你喜欢
罗阳贫困户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变 脸
非暴力
温暖的拥抱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歌唱祖国 礼赞英雄
沿着罗阳的足迹寻找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