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奢以俭

2018-12-05 18:37陈泰山
共产党员·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山珍海味纣王魏征

陈泰山

“戒奢以俭”一语,出自唐代名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是:“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其意思是,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但随着功业日隆,他的生活渐加奢靡,追求异宝珍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为此深为担忧,写下奏疏劝谏太宗“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请他远离奢靡生活,爱惜民力,行德义。

戒奢尚俭思想,既是我国古代治国思想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认为国君要“寡欲”“去奢”“去泰”,即崇尚节俭、节制欲望:“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墨家提倡节用、节葬,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法家提倡只有节俭,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国家走上富裕之路,所謂:“一人知俭,则一家富;王者知俭,则天下富。”儒家虽然倡导烦礼厚葬,但作为其代表人物的孔子也主张为政应“节财”“尚俭”。总之,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都认为,崇俭抑奢既是维护统治的需要、治国安邦的需要、维护百姓安定生活的需要,同时对个人修身养性也至关重要。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商纣王即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这位英明的君主一定会让国运昌隆。一天,纣王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筷子,他的叔叔、贤臣箕子忧心不已。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原来的瓦器,而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而用了这样的器具,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穿粗布短衣,不肯住茅草陋屋,而要衣着锦绣,乘华美之车,住富丽堂皇的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人的欲望无穷尽,只要开了头,就会越来越难以满足,后果让我不寒而栗。”结果不出箕子所料,仅仅5年时间,纣王就开始大兴土木,吃喝玩乐,开始了穷奢极欲、“酒池肉林”、荒淫无耻的生活,商汤500年的江山很快就被断送了。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因奢侈无度、荒淫暴虐而亡国败家的帝王比比皆是。秦始皇兴建阿房宫,终为楚人一炬;隋炀帝沉迷酒色,落得身首异处;唐明皇耽于声色,而致安史之乱;宋徽宗骄奢淫逸,断送大好江山……更不用说清末的实际掌权人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不惜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并扬言“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仅过生日一项就支出白银1000多万两,几乎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穷奢极欲,使清王朝一步步沉沦,最终走向灭亡。

历代的明君都懂得,要保持国家强盛,必须节俭戒奢。秦穆公奉行“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为政理念,勤俭治国,为秦的强大乃至后来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文帝崇尚勤俭,“露台惜费”,力戒奢侈,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昌盛局面。

汉魏之际的政论家桓范在《世要论·节欲》一文中说:“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对帝王来说是如此,对各级官员和普通百姓来说也是如此。中央出重拳整治奢靡之风,给奢侈浪费者划定“红线”,给以身试法者设定“高压线”,将“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对党员干部从严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山珍海味纣王魏征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Design of a novel correlative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in-situ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