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2018-12-05 10:59王桂云吴伟伟张传霞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

王桂云 吴伟伟 张传霞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应准確把握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要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国情、省情、校情、学情,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山东乃“齐鲁文明礼仪之邦”,山东高校得享齐鲁文化独厚的资源优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进行系统构建:一是齐鲁思想文化教育之“儒墨法兵”篇;二是齐鲁科技文化教育之“天文、农学”篇;三是齐鲁文学教育之“刘勰易安稼轩”篇;四是齐鲁艺术文化教育之“书法绘画”篇;五是齐鲁古迹文物教育之“齐长城、灵岩寺”篇;六是齐鲁风俗文化教育之“岁时节庆”篇。

关键词:新时代;山东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易时移,时移事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作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亦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从“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中,最深厚的,最有力的,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当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民族精神之源头,是民族精神之“根”。根健硕,树则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头又追溯到何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何处着手?国学大师钱穆声称:“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言下之意,山东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山东具有崇圣重教之传统,教育思想深邃博大,教育资源丰富。因作者学识和精力所限,文章仅从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古迹、风俗等六个部分浅窥优秀齐鲁文化的冰山一角,以期对学术界和教育界同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有所裨益。

一、齐鲁思想文化体系之“儒墨法兵”篇

(一)儒家学派

思想道德文化当属齐鲁文化资源中最璀璨的明珠了,其中,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逐渐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圭皋,视为正统流传后世。在高校教育教学内容中,可设置三部分内容:一是孔子及其传承者;二是儒家学派思想精髓;三是儒学的影响。

(1)孔子及其传承者

孔子 “中华无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语虽有些夸大,但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创者,一代教育宗师、思想圣人,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其功勋卓著,值得国人永远感怀与崇敬。故而其人其事首先要阐释清楚。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仁政”思想的继承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孔门十哲 指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方面颇为孔子赞赏的十位学生,也是儒家学派早期非常有影响力的十位学者。《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教学中可结合当代山东的风俗讲解他们事迹。

七十二贤 指在传承孔子思想和学说中积极鉴定,知识渊博,身通六艺,成果比较突出的学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教学中可择其历史文献比较丰富的籍贯在山东的重点讲解,备课时可避免与“孔门十哲”重复。

(2)儒家学派的思想精髓

仁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学术界的专家们对此的阐述颇多。在具体的教学中,可尝试从“仁”的概念、对“仁”的态度、“仁”的表现方式、“仁”的价值作用等方面进行讲解,利用相对比较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授课,效果更好。

义 “义”“利”之辩由来已久,孔子对“义”“利”的态度很明显,是重义轻利。孟子甚至升华到了“杀身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境界,将“义”视为比生命还贵重的道德情操。具体教学时可从“义”“利”之辩的由来及演变,延伸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对“义”“利”观念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舍,从而进行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思想引导。

礼 孔子对“礼”非常尊崇,故而儒家的礼学思想也颇丰富。具体教学时可探索从“礼”学思想的形成、“礼”的价值取向、“礼”的当代影响等方向组织授课。

智 “智”在儒家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杨雄所著的《法言》一书中释义为“智,烛也”,意思是“智”要蜡烛一样在黑暗中照亮他人,以此引申为凭借自己的智慧指引他人前进的方向。具体教学中可探索从“智”的定义、“智”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释。

信 “信”为儒家五常之一,儒家推崇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无不讲究“信”。具体教学时可从“信”的含义、“信”的价值、“信”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阐释。

(3)儒学的影响

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对山东的发展影响深远,具体教学时可从儒学对山东的历史思想、文学艺术、社会风俗、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墨家思想

(1)墨家与墨子。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组织,有纪律,有思想学说,有社会实践的学派。墨家的领导者称为钜子,墨者们严格服从钜子的领导,同时要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具体教学时可从墨家学派兴起的渊源,以及墨子及其继承者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主要观点等讲解清楚。

(2)墨家观点。具体教学时可主要从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方面进行阐述。

(3)墨家的影响。《韩非子·显学》中记载,墨家学派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当时有“不入于儒,即入于墨”之说。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曾经分庭抗礼。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超过儒学。具体教学时可从墨家对思想、法律、科学、逻辑学等方面进行阐释。

(三)法家学派

(1)法家介紹及其传承者。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主张。该部分具体教学时可从法家思想的渊源、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等方面进行讲解,其中重点讲解的代表人物包括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韩非子等。

(2)法家观点。发家的观点可主要从法制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社会发展思想等方面展开。

(3)法家的影响。结合法家的思想观点和各项主张,可分别从法制、伦理、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评价法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四)兵家学派

(1)兵家简介及其代表人物。兵家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教学中可对兵家学派产生的历史缘起、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主要著作等简单阐释。

(2)兵家主要观点。教学中可结合《孙子兵法》及《孙膑兵法》两本重要的军事著作进行阐释。

(3)兵家学说的现实影响。教学中可从兵家主张中所包含的朴素唯物论、辩证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齐鲁科技文化体系之“天文、农学”篇

(一)天文

天文部分主要讲授古代历法的相关知识。古代历法不纯属阴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教学中可探索从年、月、季,六十甲子纪历、十二时辰、刻漏、正朔等方面进行讲解。

(二)农学

山东是农业大省,历史上山东地区的农业就非常发达。本部分可从山东农业发展史的简单梳理、主要成就、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讲授《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布局结构、历史地位以及对发业发展的影响。

三、齐鲁文学体系之“刘勰易安稼轩”篇

(一)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教学中可简单介绍刘勰的生平经历,主要讲解他的文学成就、文学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李清照的文学成就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教学中可从其生平经历、主要作品、艺术风格、写作手法、历史评价等方面讲授。

(三)辛弃疾的文学成就

辛弃疾,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教学中可从其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历史评价等方面重点讲授。

四、齐鲁艺术文化体系之“书法绘画”篇

(一)书法成就及其代表人物

教学中可从齐鲁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发展成就、当代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对山东书法影响巨大的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等代表人物,从生平经历、书法特点、主要作品、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讲解,可多辅于书法作品的图片进行展示。

(二)绘画成就及其代表人物

教学中可探索从齐鲁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发展成就、当代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对有重要影响的历史著名画家张择端等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重点讲授。

五、齐鲁古迹文物体系之“齐长城、灵岩寺”篇

(一)齐长城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可以说是齐鲁历史文物古迹中最为骄傲的一处。教学中可从齐长城的历史发展、建筑年代、结构规模、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阐释。

(二)灵岩寺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被称为“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教学中可从其历史发展、建筑年代、结构规模、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讲授。

六、齐鲁风俗文化之“岁时节庆”篇

(一)年、月、日、时

日常生活中的年、月、日、时,即古代的历法,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该部分教学中可结合古代山东农业的发展,从岁时产生的历史原因、历史演变、概念内涵、影响作用等方面进行阐释。

(二)传统节日

节日是人们对一年中所确立的特定的因有特殊含义而充满期待的日子,它体现着特定时代的风俗和文化。教学中可从节日的由来、二十四节气、主要传统节日、主要仪式或活动、传承与流变等方面进行阐释。

七、结语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深厚的精华营养,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和地方,社会和高校都具有重要意义。做好齐鲁文化传承工作,构建山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对构建“美丽山东”“和谐山东”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穆.论中国历史精神[M].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104.

[2] 安作璋,王志民:齐鲁文化通史[M].中华书局,2004.

[3] 韩寓群主编,秦永洲著.山东社会风俗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80.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7年度山东省社科联委托课题“系统论视野下山东高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JS-18。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