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视角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018-12-05 09:30刘天祥孟琴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影响因素

刘天祥 孟琴

内容摘要:本文从分工视角出发,通过运用古典和新兴古典理论分析和推导了分工与流通效率的关系,并选取我国27个省区2015年的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各因素。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农业分工演进水平显著的影响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在不同地区其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应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相关农业的服务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应重视提高农民和居民的收入支出水平。

关键词:专业化分工 流通效率 影响因素 数据包络分析

引言

在加快“三农”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都呈不断稳步提升之势,但与之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却一直相对滞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一直滞后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率及至区域经济效率提升。许多学者对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测量,欧阳小迅、黄福华(2011)通过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对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测算发现,我国的农业流通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如何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是一个一直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近10年中共中央每年公布的“一号文件”的重大议题。学者程书强、刘亚楠、许华(2017)运用DEA-Malmquist 指数法,研究发现西部农产品流通效率呈下降趋势发展,且提出要重视流通技术的发展;缪梦丹、黄慧君、孙超(2015)通过DEA交叉评价模型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研究发现,中部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偏优,提出应该有效的整合农产品流通资源;张永强、张晓飞、刘慧宇(2017)运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发现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呈上升的趋势发展;王仁祥、孔德树构建了DEA的评价效率体系,通过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在逐步提高但水平偏低。上述文献中说明尽管我国农产品流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但自身的效率在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对今后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孙剑(2011)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且预测未来小幅度波动;乔平平(2016)从制约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来一系列建设意见,比如重视流通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流通组织形式等等。上述文章对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不过还有以下两点值得深入探讨: 一是紧扣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不够。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以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为主、面向区域市场拓展较为显著、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仍是家户为主、农村合作社并未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产品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的发育水平仍然较低,农业产业发展中“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较为突出,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二是对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研究,多局限于研究方法的讨论,从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但从整个产业链出发的系统研究不够。从分工出发研究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内生机理,得出研究论点的几乎没有。

理论分析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古典经济学假定资源不既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能带来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没有关于分工和流通效率的直接论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引发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决定了产业的发展、决定有待交换商品资源的种类和总量,助推规模经济发展;在分工既定的前提下,规模经济发展呈现以内部规模经济为主的态势,微观主体的专业化水平助推生产商内部规模经济的提升;内部规模经济决定商品渠道和业态的选择;在资源稀缺度等既定的前提下,规模经济发展呈现以外部规模经济为主的态势;外部规模经济决定集聚经济水平,集聚经济决定流通效率的提高。关于机理分析图,如图1所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外部规模经济越大,经济的聚集度就高,决定了商品交易市场业态在商品流通中的主体地位。聚集交易代表交易者很多,近似于完全竞争的交易环境,要求每个交易者都遵循边际原则且要求帕累托改进。这样会使整个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对上游而言促进整个生产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对下游而言带动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具体表现在工厂规模化生产、商品集聚经营。而我国的农业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农户的专业化生产能力不足;但由于大市场的特点,我国的农业具有正外部性和外部规模经济的特点,因此很容易形成聚集经济。聚集经济能提高流通效率的主要原因:第一,聚集经济可以进一步产生相互外部性,形成外溢效应;第二,聚集经济一定意义上能助推厂商内部规模经济的发展。因为厂商之间竞争激烈而被动提高厂商的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而在农产品流通中,批发市场的集聚作用更加的成熟,集散作用更加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交易市场效率的提高能带来流通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商品市场更细化,提高整个市场经济水平。分工能带来专业化经济,进而提高流通效率进而助推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不考虑总投入增加时,交易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交易效率的提升以及专业化经济的发展,分工能衍生出内生增长从而内生出资源投入。从理论上来分析,流通效率的提高需要依赖于农业生产的分工水平。

流通效率与分工演进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变量和模型

数据选取与来源。本文研究样本主要包括2015年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截面数据。因为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农业生产经营以农场和畜牧为主,西藏的数据缺乏,因此不涉及以上四省。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报告》、《中国物流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的统计报告。变量说明。分工可以从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链条环节上的产品种类来进行描述(杨格;杨小凯)。所以借鉴高帆学者(2009)的处理方法从五个方面来确定我国农业的综合分工演进指数。Index1代表物资资本迂回指数,主要来源于农林牧渔中中间消耗占总产值的比值;index2代表人力资本迂回指数,来源于农业从业者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上的人数占农业总从业人数的比值;index3代表组织专业化指数,来源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占有情况;index4代表内部结构调整指数,来源于农业四种从业人员中非种植人员的占比;index5代表外部劳动流转指数,来源于三次产业代表法人中非第一次产业法人代表的占比情况。为了使所有的指数可以进行比较,index1 -index5都已进行了无量纲化的处理。Index表示五个指数加权平均后的农业演进总指数,結果发现北京的农业演进程度最高,达到2.1,贵州的农业演进程度最低,只有0.59(限于篇幅,表格省略)。

流通效率没有直接的数据可取得,国内学者采用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因子分析法。鉴于DEA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本文采取这种测量流通效率的方法。DEA分析方法是一种评价相同单位个体效率最有效的工具,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不用设定函数形式,也不受变量纲化影响,适宜用来衡量效率。DEA的产出变量设为农产品流通量,由农村农业人均出售主要农产品销售量与农村人口乘积而得;投入变量分别为农产品流通中的资本投入固定存值和流通中的从业人员数。流通资本存量近似的由农村居民家庭固定资产原值中的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部分表示,农产品流通中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农村商贸和物流从业人员。将2015年的截面数据通过DEAP2.1的计算,得出我国27省区的流通效率,27个省区的农产品流通效率平均值为0.38,流通效率差距较大,其中山东的农产品流通效率最高为0.89(限于篇幅,具体数值省略)。

模型构建。基于分工以及流通经济学相关理论,选取农业分工演进指标、交通运输综合指数、农产品流通基本设施、批发市场个数、农民收入消费水平作为研究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农业分工演进水平上文已做论述,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分工发展的演进水平。交通运输综合指数由各省区公路、铁路和内河航道里程按照各线路占总货运量比例取权重再加总,再除以各省区的人口计算而得;农产品基本设施水平主要由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居民服务业的固定投资在农村居民总投资的比重近似求得;农产品批发市场个数主要指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个数,此指标可以反映聚集经济的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此指标可以反映居民对农产品需求的购买能力。本文建立模型:

。变量含义如表1所示。

(二)回归分析

运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交通运输综合指数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剔除该变量,回归结果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初次回归发现农产品流通基本设施水平这一因素并不显著,因此第二次回归剔除这一因素。结果表明,农业演进分工程度(X1)、批发市场个数(X4)和居民收入消费水平(X5)与农产品流通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农业分工演进程度、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流通效率显著正相关,且农业分工水平在1%水平显著。农业分工演进指数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较大,相关系数为0.65;亿元以上批发市场正好反映聚集经济能带来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与农产品流通效率负相关。这说明居民的收入支出水平暂时难以带动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居民的收入支出水平越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会更高。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多元化要求以及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这势必会带动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

为了便于比较地区之间的差异,对我国27个省区进行了东、中、西部的分组回归,通过表3可以看出东、中、西三地区影响农产品流通效率各因素的回归结果。笔者发现三地区农业分工水平对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分工演进水平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正向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西部的影响水平为5%,中部不显著。这说明中、西部的农业分工水平还需进一步的发展。

(三)回归结果讨论

从上述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农业的分工发展水平确实能显著的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效率。而我国目前的农业分工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东部农业分工所带来的好处已开始显现。对于中西部而言,应该更重视农业分工的作用。在目前我国的农业分工水平下,应该坚持我国的批发市场流通模式,发挥聚集经济的作用以不断的完善批发市场体系,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政策建议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的农业分工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构建高质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系统,有助于实现整个农业的振兴、带动农民增收且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多样化和高质化需求。基于分工原理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农业专业化程度。首先要提高的农产品的生产专业化程度,引进大机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其次,要着力推进农村相关合作组织的发展,建设好相关的农村合作社组织,将小规模的生产规模聚集起来,形成专业化经济。最后,建立专营类批发市场,让批发市场的组织程度和效率水平更高;第二,提高农产品服务组织专业化程度。要从批发市场的各环节入手,简化和优化部分环节,减少相关层级。比如多级产地批发市场或销地批发市场尽量合并,这可以减低因为层级多而导致的高交易费用。且由于环节多,农产品的损耗也更为严重,减少环节的同时也能减低部分损耗。其次需要从整个批发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入手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产品信息系统,使农户、合作社、各级批发商、销售商和超市共享农产品的信息,从而节约信息搜集成本。

参考文献:

1.欧阳小迅,黄福华.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度量及其决定因素:2000-2009[J].农业技术经济,2011(2)

2.程书强,刘亚楠,许华.西部地区农产品流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30(3)

3.缪梦丹,黄慧君,孙超.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DEA交叉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4.张永强,张晓飞,刘慧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测度指标及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7 (4)

5.王仁祥,孔德树.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4)

6.孙剑.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测评与演进趋势——基于1998~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25(5)

7.乔平平.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制约因素及提升途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16)

8.高帆.分工演進与我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学习与探索,2009(1)

猜你喜欢
数据包络分析影响因素
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