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变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研究

2018-12-05 09:30阮云志马晓莎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2期
关键词:流通业北京变化

阮云志 马晓莎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显著提高,经济结构逐步转向以消费为主,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在此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电商时代的来临,使居民服务消费逐渐得到重视,消费模式开始转型升级,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一环的流通业,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基于服务消费变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阐述居民消费和服务消费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并以北京为例,实证分析服务消费变化对流通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期在当前消费升级的经济环境下,为如何合理有效发挥居民服务消费与流通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与有序增长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服务消费 流通业 变化 影响 北京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比上年增长7.3%。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过去十年来,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居于首位,使我国成为世界增速最快的消费市场,据统计,2018年第一季度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77.8%。此外,居民消费支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有了明显提高,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322元,比上年增长5.4%,加上互联网消费的广泛普及,促使消费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推动着我国消费需求出现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我国居民衣食类消费比重持续减少,服务类消费比重在不断提升,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等新的消费需求爆发出新的能量,推动着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不竭的内生动力。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一环的流通业,在这一经济条件下,必将会受到消费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影响,那么,服务消费的变化对流通业发展会带来何种影响,有哪些影响途径,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服务消费变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流通与消费的关系分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流通对于生产和消费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流通,消费者的需求能够传递至生产者,促使生产者根据消费需求开展生产活动,这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精准性;另一方面,通过流通,生产者的产品信息能够传递至消费者手中,能进一步调动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因此,流通和消费存在密切关系。

首先,流通促进消费。生产者开发新产品后,可以将新产品信息传递至消费者手中,消费者结合自身需求进行购买。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在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消费者的需求将会进入新的层次。所以,在传递的过程中,流通部门美化宣传新产品,能夠激发更多的消费者购买,推动其树立新的消费理念,最终促使消费者形成新的消费习惯。此外,流通在某种意义上也会对消费产生制约作用,原因在于流通的发展程度以及效率对消费具有显著影响。若流通规模不大,信息效率较低,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不利于消费的发展。由此可知,流通对于消费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显著。

其次,消费也影响流通。在商品经济起步阶段,受信息流畅性的制约,生产者难以获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通常会选择先生产产品,然后再进行销售,未能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进行产品生产,这容易造成产品滞销问题出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对生产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借助流通,生产者获得了市场的需求信息,按需生产,极大避免了产品滞销问题的出现。消费的构成对流通的影响极为显著,消费的各个组成部分发生变化,表示居民消费也发生变化,流通应当根据消费构成的变化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大发展。此外,消费对流通的影响也包含制约作用,消费规模小,生产的产品更容易停留在流通环节,由此导致产品供过于求,但是,若消费规模过大,流通难以满足消费的需要,将直接导致产品供不应求问题的出现。

总之,生产、流通、消费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循环体系。

(二)居民服务消费变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路径

1.居民消费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消费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影响路径包括:

居民消费规模对流通业发展规模具有显著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对消费规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消费规模越高,居民的消费理念越强,消费也更具多样性,为进一步推动流通业的发展壮大,进而为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奠定基础。据统计,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居民的消费日益偏向于服务型消费,对生存型消费的需求降低;当人均GDP大于3000美元时,流通业发展迅速,创新力度较大,促使居民的服务型消费需求占比大大提升;当人均GDP大于4000美元,以便利店为代表的新零售形态发展迅速。

居民消费结构影响流通业的结构。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八大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而这些比重会随着国民经济和消费升级的发展而产生不断的变化,例如,会产生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的状况,这是由于流通环节与消费环节不匹配而引起的,这个不匹配主要是由于结构的不匹配,具体表现为消费者对服务消费的需求增大,但是在流通环节缺乏足够多的能提供服务的零售企业。所以,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着流通业的结构,只有消费和流通的结构相匹配,国民经济才能在高效、合理的环境下快速发展。

居民消费的创新影响流通业的创新。居民消费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居民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这就促使流通业的改革创新和新的流通业态的产生。当居民消费需求由传统的消费逐渐转变为服务型消费,传统的流通业态随之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型流通业态,如便利店、连锁商店、无人商店等,而没有被淘汰的传统流通企业则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企业的发展。

2.居民服务消费变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居民服务消费变化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意识和观念的转变,带动着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变,正如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已经上升到服务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层次了。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还在追求传统的实物消费,关注点只放在产品是否好用,是否划算,而不会在意产品的购买方式、服务人员的服务等方面,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没有居民消费意识的转变和消费行为的带动,流通业发展不起来,由此可见,居民的消费阻碍了流通业的发展。而当社会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慢慢转变,居民消费需求开始变得多样化起来,人们不仅停留在注意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层面,还会关注更深层的方面,比如选择品牌、使用感受、购买体验等“虚拟”的消费,这代表了居民服务消费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于是,这也直接促使流通企业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如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服务消费升级与流通业升级同步发展,居民服务消费促进了流通业的创新,使得流通业产生了一系列新业态,例如,批发和零售企业的出现,无人商店的兴起,生鲜超市的诞生,体现到餐饮企业中,就是网红店的热潮,快时尚餐饮和连锁小吃店的普及,这些新业态都是在居民服务消费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就居民服务消费总数来说,2016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高达17111元,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所占比重日益增多,社会消费品零售高达332316.3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受居民服务型消费增长的影响,流通业应加大创新,争取实现产业升级。

就居民服务消费结构来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理念的提升,其消费结构日益多元化。从2016年的居民消费结构来看,文教娱乐消费在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较大,这表明居民消费日益偏重于享受型,这对流通业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服务消费变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为例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部分主要研究居民服务消费变化对北京流通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因此,选取北京市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和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指标进行实证检验。

关于北京市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变化的指标,主要根据居民服务消费构成,即饮食服务+衣着加工服务费+居住服务费+家庭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务汇总统计得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整理的是1995年到2016年这20年的数据,数据来自1996年到2017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但是北京市統计局2005年之后才有完整统计年鉴,2004年之前的数据只能通过统计局的“北京市宏观数据库”导出,故没有细分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构成,也没有其中关于居民服务消费的数据,因此采用了trend函数对2004年之前的饮食服务、衣着加工服务、居住服务费、家庭服务进行推测,得出了2004年之前的相关数据。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统计指标有变化,2015年之前的居民服务消费数据只分别统计了城镇和农村,并没有全市的居民服务消费支出,为了保证数据统计的统一性,在衡量居民服务消费的数据时,使用“北京市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C)”指代,并使用以1995年为基期的零售价格指数平减,目的是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流通业的范围较广,包含的行业种类繁多,本文选取“北京市流通业生产总值(R)”来衡量北京流通业的发展,由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总值构成,并使用以1995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减,目的是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构建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服务消费变化向量自回归模型

本文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居民消费支出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所使用的软件为Eviews8.0。

1.平稳性检验。为了减少绝对数的影响,将原始数据取对数,然后对取对数后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其平稳性。根据图1和图2可知,这两个变量具有平稳性。接着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由表1可知,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可以得出北京市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具有二阶单整特征。按照同样的方法,对北京市流通业生产总值作ADF检验(见表2),得到二阶差分后的数据单整,由此可知,两个变量均有二阶单整特性。

2.协整检验。基于单位根检验结果,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结果:所有P值均低于0.1。因此二者具有协整关系。据此可以得出,北京市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和北京市流通业生产总值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3.模型构建及估计。确定得到平稳序列后,接下来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首先,要确定向量自回归模型阶数。根据滞后期不同,对应的信息准则结果如表3所示。

一般来说,根据AIC和SC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从表3可以看出,由LR似然比等准则,应该选择滞后2阶。所以,模型为滞后2期的VAR模型。

根据滞后阶数的确定,选择构建二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模型结构如式(1)、(2)所示:

完成估计后,接下来检验该模型的性质与假设。进行LM检验,看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结果显示,可以接受HO:残差项无自相关的原假设,即认为扰动项为白噪声。

接下来通过特征值来检验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否稳定。所有特征值均在单位圆之内,故此向量自回归系统是稳定的,可以进一步进行预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

4.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能有效解释变量X的变化能否解释变量Y,但是它的结论只是用于预测,并不是能完全反映现实中的因果关系,即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不代表两个变量不存在因果关系。下文将使用Eviews8.0软件对流通业时间序列和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变化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所示。

由表4可得,当滞后项为1阶时,P值均大于0.1,接受原假设,即C不属于R的格兰杰原因,R不属于C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二者不具有因果关系。滞后项为2阶时,二者也不具有因果关系。当滞后项为3阶时,二者同样不具有因果关系。当滞后项为4阶时,P值均在5%水平下显著,拒绝原假设,这表明二者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就是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能够推动流通业的发展,流通业的发展也能够推动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

(三)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构建基于流通业规模与居民服务消费变化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到的最终估计结果如式(3)和式(4)所示:

(3)

(4)

根据式中实证统计结果可知,模型拟合度较好,说明流通业的规模与居民服务消费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式(3)、(4)可知,流通业规模的增长将促进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t-2期流通业规模的变化比t-1期流通业规模变化对居民服务消费的影响更大,说明流通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其对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的促进作用在后期的作用比当期更大,即北京市流通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期居民服务消费的增长,对后期居民服务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居民服务消费对流通业的发展整体上来说是正向的,但从模型可以看出,上一期的消费对当期的流通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反映出消费周期对流通业的影响,过度消费会抑制流通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促进消费升级时,应做到适度,使流通业和消费升级能够保持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不宜脱离彼此盲目追求单方面的发展。

(四)脉冲响应函数

图3是北京市流通业生产总值和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冲击引致的北京市流通业生产总值变化的脉冲响应函数,从图3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居民服务消费支出一个正的冲击后,流通业生产总值在第1期出现负向影响,但在第2期后保持稳定的增长,并在第8期达到最大增速。整体上来说,流通业对居民服务消费的冲击产生的回应是小幅波动的,但整体来看是正向的,并在长期中趋于平衡,最终趋于0。这说明居民服务消费支出的增加在中长期将促进流通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有利于流通业的发展。

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一方面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我国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居民服务消费总量明显提高,居民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样,社交型、享受型消费比例不断提高,居民服务消费显著增长,消费结构开始优化升级,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速持续加快;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居民服务消费的变化,对流通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重视和支出增大,促使流通业相应进行创新升级。可以说居民服务消费对流通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当下,应该根据服务消费变化的趋势,充分发挥好消费服务对流通业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一是重视居民服务消费变化,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随时获取和分析我国居民服务的消费情况,主要包括消费总量、类型、人群等,准确把握消费发展趋势、消费结构变化,使流通业能够及时科学地调整发展步伐,做出与居民消费变化相适应的改变,进一步降低流通业发展成本,大大提高流通效率,同时通过流通业将消费需求反馈于生产者,间接地将市场需求与生产端紧密联系,促进市场的供需平衡。同时,面对居民服务消费的变化,政府应着眼于长远,不过多地通过宏观调控去干预市场的需求变化,否则可能会引发服务消费变化对流通业的反作用,反而不利于居民服务消费變化对流通业导向作用的发挥。

二是加大运用新技术,完善居民服务消费政策。一方面要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在消费中应用,例如无人零售店、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新业态,大大降低消费服务成本,显著提高消费体验,不断优化居民服务消费环境,刺激居民服务消费欲望,同时,不断完善居民服务消费的法律政策,加大力度保障市场消费环境的健康发展,以消费环境的改善和市场秩序的规范释放新的发展空间,加快推动消费升级,进一步促进流通业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推广居民服务消费,提高居民服务消费意识和水平,同时围绕消费新场景,培育激发新的服务消费热点,例如文化消费、旅游消费、体育消费及健康消费等,以创新驱动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推动服务消费内需扩大,以此带动流通业升级协同共进、有效对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婷婷.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中的流通业影响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

2.丁超勋.我国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相互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2)

3.谢乔昕,宋良荣.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城乡居民消费二元性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6(2)

4.刘慧,王海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2)

5.闫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6(9)

猜你喜欢
流通业北京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北京的河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