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国学成中国教育最主流趋势 有助强化民族认同感

2018-12-06 00:11
参考消息网
关键词:兰兰国学德国

参考消息网12月6日报道 英媒称,在成都的一个雾蒙蒙的早晨,万汇学校的学龄前儿童在老老实实地抄写汉字,一位老师则在讲解每个字的起源。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4日报道,该校校长、国学(强调儒学经典教义)教育工作者的先锋蓝继红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生。我们的责任是打下中国文化的坚实基础,尤其是趁着学生年纪还小、还处于学龄前的时候。”

在中国,这样的课外班出现了迅速增长。据报道,中国各地大约有1800所像万汇这样的国学学校。它们的受欢迎程度表明,家长们热切希望让孩子接受沉浸在传统中国价值观中的教育。

受雇于外国机构的中国教育顾问江学勤(音)说:“国学现在是中国教育中的最主流趋势。对中国政府来说,随着中国进入更激烈的全球竞争阶段,国学是一种能够统一中国人思想和价值观的文化体系。对中国父母来说,有必要……在经济、社会和技术变革时代强化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报道称,除了儒家典籍之外,国学研究的重点是讲授唐诗和传统书画。支持者说,这样的爱好能让学生产生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认同感。

蓝继红说:“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下中国的根……所有孩子必须在文化上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价值观和经典。我们不想培养充满文化困惑的孩子。”

报道称,国学运动发展得极其迅速,决策者不得不奋起直追。2017年,监管机构加强了有关民办学校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取缔私塾和无证国学学校,因为它们偏离了必修课程。

报道还称,国学的受欢迎程度体现了中国家长的变化。数十年来,家长们优先考虑的是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这造就了繁荣的教育顾问行业,他们承诺帮学生进入精英寄宿学校和大学,并为此收取高额费用。

在中国国内,中国的大中小学控制使用外国教科书。这使得国学在公立和民办学校蓬勃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部正式宣布增加国学内容在高考中所占比重的计划。高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全国性考试,决定了中国学生可以进入哪所大学读书以及他们的学习领域。作为改革的内容之一,高考将把英语考试的分数减少,同时把国学相关问题的分数增加。

该考试的影响力极大,所以高考结构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产生重大影响。有的公立学校仓促添加了国学科目,把国学内容占必修语文课程的比重上调到了40%,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背诵240首古诗。

然而,高考改革的落实速度非常缓慢。中国多个省份有自己的高考试卷,因此对考试内容的修改是散碎的。今年,江苏省成为第一个实行增加国学内容比重的考试结构的省份。

对其倡导者来说,即便会被推迟,但国学对各级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蓝继红说,她打算把自己的国学学校扩大到学前班和小学以外,招收中学甚至可能是大学的学生。她说:“今后,国学研究在教育界所占的比重只会越来越大。”

【延伸阅读】德媒关注中国学前教育新规:警惕资本侵入和伤害教育

参考消息网11月22日报道 德媒称,中国政府最近为进入幼儿学前教育的民营资本踩下了“急刹车”,出台新的政策大幅度限制以盈利为目的幼儿教育机构。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1月20日报道,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了目前中国学前教育市场面临的严重问题,并严格限制了自由资本进入中国学前教育市场的途径。

《意见》一出,在美国上市的红黄蓝教育应声下跌。一时间,社交媒体纷纷聚焦这一领域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报道称,《意见》中指出:目前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入园难”、“入园贵”依然是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之一。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资源不足,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存在“小学化”倾向,部分民办园过度逐利、幼儿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新的政策定下了未来两年中国学前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即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应该达到80%。对于一直专注学前教育创新的业界人士张晔来说,这是新政策中最大的“利”。她向德国之声表示:“这是一个保基本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用国家的力量,政府目前采取的这种方式可以普及学前教育”,这是新政策中最大的利。

报道称,从中国社交媒体的民众反应上来看,对新政持支持态度的人不在少数。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目前中国私立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收费过高,而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又过低。一名微博用户在新华社的相关新闻评论区中表示:“提高幼师的待遇,扩建公办幼儿园,幼儿园收费合理化才是根本。私人幼儿费用太高没有一个合理的收费明细和标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表示,警惕资本对教育的侵入和伤害是必须的,“不能用善良的愿望代替现实”。这位教育学家表示,教育行业是刚需,有稳定的现金流,所以巨额资本虎视眈眈地盯着教育蛋糕,如不设防,教育一旦被资本绑架,其公平性、公正性就不复存在。只有资本通吃的赢利模式,这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已有教训。

报道称,德国和中国一样,也面临着学前教育机构人员和硬件配备严重不足,幼儿园“一位难求”的困境。但综观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的资金来源方式,会发现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力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确实少之又少。根据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2014年整理的统计数据。德国政府2013年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预算投入为195亿欧元,约占当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75%。与经合组织国家0.6%的平均水平相比略高。德国政府出资的范围包括学前教育机构的运营、硬件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入园幼儿的园内日常生活费用。德国的社会福利法规定,公共财政必须为学前教育机构出资。

与中国不同的是,德国幼儿园的运营主体很少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机构,而大多由教会以及各种社会福利机构所承担。根据德国现行的法律,地方政府必须按照学前教育机构的规模或接纳幼儿数量向幼儿园的运行主体提供财政支持。家长则必须如实按照自己的个人收入情况缴纳补充性费用,这些费用大多用于扩展学前教育机构基本服务以外的附加服务,如下午至晚间的幼儿托管服务。收入低的家庭,在许多地区都可以免交相关费用。

除了这类公立背景的学前教育机构之外。德国各地也有少数的私立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经营方向大多以多语种,国际化为主。托管费用也会明显高于其他公立性质的学前教育机构。但从其国际性的师资配备考虑,这类机构的运营成本也会比一般学前教育机构更高。

报道称,经合组织推荐的学前教育公共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比例应为1%。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公布的统计数字,2011年中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0.09%,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为2.24%,生均学前教育经费为4439.98元。社科院在相关报告中指出,尽管近些年来,学前教育生均支出、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占GDP的比重以及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三项指标均有所上升,但与同年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报道认为,新出台的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平均分以及教育公平的问题,然而关于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更多的应该依靠民间力量来解决。报道援引专业人士的观点表示,“民间力量也是可以帮国家分忧的”。

(2018-11-22 00:11:01)

【延伸阅读】中文“特别难学”?德媒分析为何德国学中文的人不多

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 德媒称,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安德烈娅·弗伦泽尔系统地研究了德国学校的中文课程,发现自2012年以来,选修中文的学生人数在全国范围内停留在5000人。

据德国《明镜》周刊网站10月27日报道,玛丽莎贝尔今年16岁,现就读于明斯特以北的瓦尔多夫学校,一年级到三年级期间,她是在北京的一所中国小学上的。她作为德国大使馆成员的子女在那里就读。她今天还说,在中国学校的3年学习对她来说是一段好时光。

所以玛丽莎贝尔今天仍很想学中文。但是在她现在居住的韦斯特尔卡佩尔恩周围,没有一所学校能够提供这种语言教学。虽然她所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是德国各州教授中文课程最多的州:这里有大约2000名学生学习中文——而在全德国总共也就有5000多名年轻人学中文。

虽然如此,玛丽莎贝尔没有找到任何一所教中文的学校。老师向她解释道,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中文被归类为“小语种”,而英语和法语才是“大语种”。

报道称,这正是困扰弗伦泽尔的问题:“人们怎么能称世界上大多数人所说的语言是小语种?”弗伦泽尔问道。

这个数字在过去几年中稳步增长,甚至在德国学校还出现过中文热。但它很快就结束了——“许多人认为中国离我们很远”,弗伦泽尔说。

相反,法国学中文的人数在过去几年间猛升到4万人,几乎是德国的8倍。中文专业联合会认为,德国的教育政策应对此负责:“问题首先在德国的联邦体制,每个州都必须制定自己的框架计划和成立培训结构”,该联合会主席安德烈亚斯·古德尔说。

他本人在州相关部门很少见到愿意涉及中文学科的人,“在许多联邦州行政层级对接触中文存在着巨大的恐惧”,在哥廷根大学教授汉学的古德尔说。

报道称,在联邦层面,曾有人试图让德国学校增加对中文的兴趣。联邦外交部、联邦教育部和文化部长会议直到今年5月才呼吁就中文热召开联合会议。图林根州教育部长和文化部长会议主席赫尔穆特·霍尔特在会上说:“我们并非都要成为中文专家,但德国会很好地重新了解中国,并继续向这个巨大的国家靠拢。”

但是报道表示,柏林自由大学的汉学家奥莱·德林认为,这纯粹是公告政策。“来自政治层面的支持仍主要局限于短期的经济和研究效益,而且很难在学校中建设可持续的中文基础设施”,德林说。

报道称,但是只有政治家们才真的为此受到指责吗?研究员弗伦泽尔指出,其实是人们对中文“特别难学”的偏见。而反对她观点的人认为:“那不是真的!”但最终她的研究也表明,德国的中文课程是卓有成效的。

(2018-10-30 00:19:01)

【延伸阅读】英调查挑战中国留学生刻板印象:中国学生并不是都“富有”

参考消息网10月15日报道 澳大利亚“对话”网站10月10日刊登题为《中国留学生想从英国大学获得什么——新研究》一文。作者为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教授亚塞明·索伊萨尔、英国爱丁堡大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院讲师索菲娅·伍德曼。文章摘编如下:

在研究中国学生为什么到欧洲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老生常谈和刻板的观点。在英国大学一些学术和管理人员中,一些最常见的观点是矛盾的:中国学生富有,他们不在乎学习成绩,只想着聚会狂欢;他们非常爱学习,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其他活动上。

但是,我们可以用代表所有中国在英留学生的数据挑战这些刻板印象。“光明未来”项目是第一个针对这个群体的代表性样本调查,我们也调查了一组可比较的中国同龄人群体。我们这一项目的研究发现了与刻板印象极为不同的现实情况。

首先,在英国的中国学生并不是都“富有”,而是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事实上,我们调查中有超过30%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父母不是专业人士或高管。这个比例在很大范围上和英国高等教育总体学生的社会阶层构成相似。

挑战第二个刻板印象,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在到英国留学前的学术水平和他们在中国的同龄人一样各不相同。到英国求学的留学生涵盖了各个层次,从高分的“学霸”到低分的“学渣”。这一混杂的情况也许意味着在英国留学期间,这些留学生对最终分数和学位等级也有各自的期望。

虽然在学业表现上与他们在国内的同龄人具有可比较性,但中国留学生的父母资历背景在与中国学生比较时仍是具有优势的。有69%的中国在英留学生把父母归类为“专业人士”或“高管”,在中国国内只有24%的学生这样做。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近期数据表明20%的家长考虑送孩子出国留学。

鉴于这些家长的期望,正如我们的调查所发现的,中国学生来到英国无疑是寻求优质的教育。然而,他们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个人简历,还为了优先“实现个人价值”“得到新体验”和“结交不同背景的朋友”等目标。这些宽泛的目标和他们的英国同龄人相似,我们为两者比较设立了一个对照组。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和英国同龄人一样,将高等教育本身视为一种价值,而不只是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们的研究得以详细分析这一留学生群体。这些代表性数据不仅首次挑战了刻板印象,还首次提供了窗口一窥这些留学生的体验和他们如何看待大学教育和他们的未来。

(2018-10-15 10:51:27)

【延伸阅读】港媒称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亟待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学习

参考消息网9月25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的年轻人目前仍不能或不愿找到锻炼的时间和场地。观察人士说,缺乏设施以及有资质的教练、安全顾虑和其他一些问题吓退了他们。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3日报道,此外,研究显示,缺乏体育活动和户外运动机会可能是导致患肥胖和近视这两种流行病的中国儿童数量急剧增加的因素之一。

体育教师李坤龙(音)说,中国东部安徽省合肥市一所中学9名不堪重负的教师要为3000多名学生提供体育活动和技能教育课。

他说,常常出现几个班级不得不共用一个周长只有250米的操场的情况,“各班不得不轮流进行需要较大场地的活动,例如,一个班跑步,其他班跳绳”。

报道称,中国一线城市上海的大多数学校都存在类似缺陷,例如,很少有学校拥有400米操场——全球卫生和健身专家都认为,这种设施对培养健康习惯、促进团队合作、确保健康、教育学生遵守纪律、提高信心和玩得开心都至关重要。

报道表示,徐家汇一所学校一名二年级学生的母亲艾丽西亚·卢(音)说,她儿子的体育课是数学老师教的。这显示了在中国参与体育运动所受到的限制。

她说:“我小时候,学校没有专门教体育的老师,所以往往由其他学科的老师接手。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我很惊讶。”

她还说,她“对禁止学生在课间去操场感到非常苦恼——他们只能去洗手间或待在教室里”,因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禁止学生在操场上玩耍或锻炼,以防受伤,除了上体育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校方担心,如果在课间到操场上自由活动,往往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年幼学生可能会伤害自己或其他人。而课间,老师也应该休息而不是照看学生。”

报道称,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东锋说,中国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成功与学童缺乏体育活动间的不一致体现了一种与教育脱节的体育制度。

他说,在美国,擅长体育的学生可以上一流大学,但在中国,他们更可能进入一所体育学校,进行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而文化课遭到忽视。

刘东锋说:“体育活动与文化课存在冲突。但我认为这不应成为一个障碍。相反,从生物学角度讲,进行大量锻炼有助于学习。”

安徽合肥一所中学的学生在上体育课。(香港《南华早报》网站)

(2018-09-25 13:54:17)

【延伸阅读】德媒称参加过多补习班成中国学生负担:对健康影响很大

参考消息网9月20日报道 德媒称,中国家长强迫孩子参加越来越多的校外补习班。这种持续压力成为中国学生的负担。他们睡眠不足,很多人肥胖,因为饮食不够健康且缺乏运动。

据德国《世界报》网站9月18日报道,兰兰坐在一家咖啡厅里。她今年13岁,梳着长长的马尾辫。她戴上了一副白色耳机,在iPad上拨通视频通话。

报道称,屏幕上方出现了一名年轻女子,她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安娜。安娜并不是兰兰的朋友,而是她的英语老师。安娜比兰兰大10岁,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她现在要陪兰兰一起练习40分钟英语。

兰兰说,安娜会认真听她讲话,鼓励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学校以老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完全不同,“安娜总是那么有趣”。

报道称,兰兰在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读初二。和数百万同龄人一样,她也在课外时间继续学习。不少中国家长认为,公立学校的教育不足以帮助孩子迎战高考并考入精英大学。此外,他们也希望增加孩子出国读书的机会。因此中国的校外培训市场迅速扩大。

对兰兰而言,这也意味着睡眠时间的减少。每周三次,即便是从21点开始,她也要和安娜一起参照加利福尼亚州四年级学生的课本完成40分钟的阅读、理解和对话练习。而这时,兰兰已经忙碌了14个半小时。她早晨6时30分起床,16时30分放学。每周有4天可以在放学后参加学校组织的户外运动小组。兰兰觉得这是对她的奖励。

然后,兰兰18时30分回到家,吃晚饭,在英语课开始前写作业。兰兰很少在22时30分之前上床睡觉。即便是不上学的周六,她也被安排了上语文、物理和数学课外班。兰兰每两周上一次3小时的美术课外班。只有周日做完两小时作业后,剩下的时间才是她自己的。

报道称,兰兰的父母都是工程师,属于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兰兰的妈妈说:“我们不强迫兰兰,她知道我们只想给她最好的,增加她上好大学的机会。”她要是愿意,以后可以去美国读大学。“是吧?”妈妈问兰兰,小女孩点了点头。

报道称,即便兰兰自己愿意上课外班,它们也不一定对她的健康有益。这种压力令中国学生患病。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教育专家们发出了警告。他们在《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中表示,学校采取填鸭式教学,要求学生取得高分数。家长强迫孩子参加越来越多的校外补习班。

报道称,这种持续压力成为中国学生的负担。他们睡眠不足,很多人肥胖,因为饮食不够健康且缺乏运动。中国教育部在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由此造成的健康影响令人担忧。

报道还称,另一个严重后果是,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生率全球最高。70%的中学生和40%的小学生近视。中国领导人要求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中国政府表示,应控制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时间,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增加户外运动时间。

《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指出,2017年中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近50%。研究人员估计,校外培训行业总体规模已达到4900亿元人民币。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全国约有38.2万家专注于校外补习和培训的私人机构。

报道称,政府现在计划控制急速增长的私人教育行业。作为控制校外培训机构快速增长的第一步,相关部门今年暑期对这类机构进行了摸排。结果发现25.9万家存在问题的机构,另有4.5万家被要求整改。截至年底前,所有校外培训课程都应接受审核。培训内容超出相应国家课程标准,甚至模拟考试的校外培训机构将被勒令停业。此外,校外培训机构营业时间不得晚于20时30分,不得留作业。

(2018-09-20 00:19:01)

猜你喜欢
兰兰国学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On the green aurora emission of Ar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垂”改成“掉”,好不好?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