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枪谈(4)国外名枪印象之Stg44

2018-12-06 06:13晓枪老王
兵器知识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机匣枪械活塞

晓枪老王

说实话,笔者做梦都没想到,能在国内接触到Stg44。

对于广大军迷而言,二战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二战中的名人、战役、武器,都是众多军迷津津乐道的谈资。在笔者还是一个懵懂军迷时候,就曾对二战各国的枪械大感兴趣。当年,一个名为《使命召唤1》的游戏,担任了笔者二战枪械印象的启蒙老师。正是通过这款游戏,笔者知道了M1伽兰德、莫辛-纳甘、MP40等诸多枪械。

《使命召唤1》还原了二战中的诸多枪械。但在笔者看来,这些枪械都有着明显的缺点,毕竟是二战嘛,枪械不理想也情有可原。然而,在这个游戏即将通关的时候,笔者玩到了一款名为Stg44的完美枪械,这个枪械的威力、射程都十分给力,又可以全自动射击,后坐力不大的同时,火力足够凶猛,容弹量还很大,足足有30发。总之啊,这是一款完美而强大的枪械。笔者在震惊之余,十分好奇这款枪会不会是“穿越”进二战的?怎么会这么优秀?

后来,笔者才知道,这款名为Stg44的枪械,并不是什么穿越者,它的先进和出类拔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服役的突击步枪,Stg44是二战枪械中的最耀眼的枪械明星。这款鹤立鸡群的枪械立刻征服了笔者的心。

Stg44的传奇故事

在讲述笔者和Stg44的故事之前,我们先回顾下一个关于Stg44“身世”传奇。

就如同《使命召唤1》中的枪械属性一样,二战中“性格迥异”的枪械都存在明显缺点,诸如毛瑟98之类的非自动步枪威力、精度足够,但射速慢、火力贫弱;以M1伽兰德为代表的半自动步枪弹威力、射程足够,但依然无法全自动射击,并且容弹量只有8发,严重偏小;MP40之类的冲锋枪火力凶猛,但精度、射程令人诟病;至于机枪,即使是当时的轻机枪,也太过于笨重了。此外,军队装备这么多种枪械,后勤上也十分繁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人设计了一种新式子弹。这种新子弹威力、射程比以前的步枪弹略小,后坐力也小得多,但威力仍比冲锋枪使用的手枪弹大得多。使用这种子弹的新枪械,其射程和威力接近于非/半自动步枪、火力和冲锋枪一样凶猛,同时重量和步枪接近,远低于机枪。

德国陆军兵器局对于这款新枪弹十分重视,基于这款枪弹研发了MKb42(W)和MKb42(H)两款步枪。最终,MKb42(H)性能更好,胜出比赛。满怀欣喜的德国陆军兵器局将MKb42(H)递交给希特勒展示,然而,希特勒对MKb42(H)并不认账,认为新枪弹会进一步复杂化、恶化后勤,于是亲自将MKb42(H)方案“枪毙”。

对于希特勒的命令,德国陆军兵器局阳奉阴违,他们“巧立名目”,以冲锋枪的名义,将MKb42(H)和新枪弹装备部队,并命名为MP43、MP44。MP43装备部队后,受到热烈欢迎,以至于1944年,希特勒亲自给MP44正名,用自己酷爱的“暴风雨”一词,重新将该枪命名为Stg44步枪。

Stg44的技术参数

作为一款“有故事”的传奇枪械,Stg44的技术参数也是相当亮眼的。

由于希特勒的干预,Stg44的产量只有46万支左右,这个产量对于二战这种全面战争而言几乎是杯水车薪。因此,Stg44虽是突击步枪,却未能像后世的突击步枪一样,实现枪械装备的大一统,而是长期和传统的步枪、冲锋枪“混编”。

Stg44的自动方式为长活塞导气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偏移闭锁,供弹具为30发弹匣,这在二战时可是响当当的超级配置,要知道,当时的轻机枪,容弹量也无非是30发(布伦轻机枪)。Stg44设有快慢机,可以以半自动或者全自动状态射击,其快慢机设计于握把上,射手握持枪械时可以方便调节,其保险机构和快慢机分离,同样位于枪械的握把上。

Stg44大量采用了冲压技术,其上下机匣均由冲压薄钢板制成。但由于整枪较为肥大,Stg44在940毫米的长度、420毫米的枪管长度下,重量达到了4.6KG,是一款颇为沉重的突击步枪。但考虑到它作为第一款大批量装备的突击步枪的事实,这些缺点也就瑕不掩瑜了。

在具体设计上,Stg44自动机行程较长,自动机后坐到位不和机匣发生撞击,后坐能量完全被复进簧吸收,有助于降低后坐力,提高射击精度,这种理念如今则被称为恒定后坐。但由于自动机行程长,自动机后坐到位会部分钻入枪托中,因此,Stg44和M16类似,不便于开发折叠枪托。此外,Stg44采用了直枪托,可以降低后坐力和抵肩位置不同高所带来的翻转力矩,有助于降低枪口跳动,提高精度。

由于诞生较晚,产量较小,Stg44未能像后世突击步枪一样开发出改轻机枪、短步枪等衍生型号。但有趣的是,纳粹德国在Stg44上试验了诸多当年的新技术,比如主动红外夜视仪、拐弯枪都曾以Stg44作为试验平台。二战后,作为纳粹的“遗存”,Stg44被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共同抛弃,联邦德国装备了G3,民主德国则装备了AK步枪。但在换装完成前,Stg44和其它众多纳粹遗存枪械,充当了一段时间的临时工。

我和Stg44的相会

能在国内见到Stg44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是一件让人不敢相信的事情。毕竟,Stg44研制于1942年末,当时,身处二战中的中国已经和纳粹德国宣战了,这款划时代的枪械自然不大可能再流入中国了。二战后,据闻南斯拉夫曾送给中国一批Stg44用于研究,但数量十分有限,因此,在国内接触到Stg44,笔者还是非常意外的。

遗憾的是,Stg44的弹匣、照门、表尺已经找不到了,其中一个销子也遗失了,整枪已经呈现出暗红色,其內部零部件,比如自动机,金属表面已经出现了黑斑,保存状态令人痛心。不过能接触到Stg44就应该知足了,这也算是笔者修来的福分。

回归到Stg44本身,4.6千克的“体重”还是比较沉的,但笔者当时却没有任何感觉,觉得Stg44一点都不沉,可能是太激动了吧。很快,笔者对Stg44有一个基本判断:一个熟悉现代枪械的人,都不会对Stg44感到陌生。

首先,Stg44“长得”根本不像一款二战枪械。同时期的步枪,即使是比较先进的半自动步枪,比如M1伽兰德、SVT40都是直握把、下弯枪托,弹匣容量都不超过10发,外观和非自动动步枪差不多,而Stg44则是手枪形握把,还是个直枪托,其容弹量达到了30发,和二战步枪格格不入——二战中,非自动步枪还在大规模服役呢,同代服役,外形却有巨大的差异,实在是让人称奇。

Stg44外形上为“π”形,这种风格和当时的冲锋枪倒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让人觉得很亲切,操作习惯也和现代步枪基本相同。笔者拿到Stg44后,不用任何教导(也没人教)就可以完成不完全分解,这和其它的二战枪械差异巨大——其它的二战枪械,无论是机枪、步枪、手枪还是冲锋枪,没有一段时间的熟悉,大部分是根本“玩不转”的。可见,尽管诞生在二战,Stg44却现代感十足,根本不会让人感到违和。

但由于Stg44的状态不太好,笔者不敢对其进行过多的操作,因此无法对其上膛手感、扳机感和自动机运动流畅程度进行评价。但这款老一辈突击步枪,还是给了笔者很多启发。

反观大部分国家都进行的扬尘测试,作为枪械可靠性测试中的“老大难”。它可以模拟尘土飞扬的环境,这对如今装甲车辆、直升机日益增多的战场而言十分有巨大意义。此外,扬尘测试往往要进行数小时,并且扬尘的颗粒十分细小,即使枪械的封闭再好,尘土也能做到无孔不入。此时,堵手段基本不管用了,而AK47作为漏手段的优等生,内部间隙较大、自动机能量大、在小边角内聚集的扬尘,不容易阻碍零部件运动,表现自然更好一筹。但即使如此,对于AK步枪而言,扬尘也是一个难题。

其实,泥浆测试最大的“BUG”在于以毛瑟98为代表的非自动步枪输得一塌糊涂。是的,结构简单、人工操作的非自动步枪,其可靠性天生高出自动武器一大截,但以毛瑟98为代表的非自动步枪,却在泥浆测试中输得一败涂地。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泥浆测试,一些军迷就已经把M16的可靠性“吹上了天”,认为可靠性“碾压”AK,兼具精度。其实,十几年来,关于M16可靠性解读已经连续“转弯”多次。2000年前后M4A1和M16A4刚刚装备美军时,M16的可靠性是“大为改善、已经十分优秀”,伊拉克战争时,普遍的扬尘环境下,M16的可靠性又“不够”了,而在FN SCAR风靡的时候,M16就成了可靠性不佳的“反面典型”,常在对比试验中“凸显”FN SCAR的可靠性优秀,如今,随着以HK416为代表的活塞AR大行其道,作为活塞AR“母体”的M16又被宣传成了“可靠性极佳”。

枪械作为纯粹的机械机构,其内部特性是一定的,其可靠性不会时好时坏。反常的表现下,无疑是商业和政治在“作妖”。美国人作妖,倒是一些国内的军迷被“带了节奏”,这实在是有点令人尴尬。

奇特的活塞与护木

Stg44的活塞头也很有趣。一般而言,枪械的活塞上往往有2~3个闭气环,用于防止气体泄漏,保证导出的火药燃气能够有效推动活塞工作而不至于漏气“溜走”。但Stg44的闭气环却足足有十几个,比ZB26、布伦轻机枪更夸张,让人印象深刻。在笔者看来,德国人可能并没有完全摸索明白长活塞导气的“脾气”,而做了一定的弥补工作。毕竟,在Stg44之前,德国人几乎没有装备过长活塞导气式的步兵枪械。战争时期,与其费时费力试图减少闭气环数量,还不如多加工几个闭气环以保证万无一失更为靠谱。

如果说Stg44的活塞头是求稳,那么Stg44的“铁板烧”护木简直就是乱来。笔者一度以为Stg44是没有护木的——护木护木,总得是木头,或者和木头功能差不多、具有隔热功能的塑料吧!很明显,Stg44不存在护木,它的前端只有一个薄薄的金属片在“冒充”护木——金属传热很快,这样的金属片,打不了几十发子弹就会发烫,根本无法握持。因此,在历史老照片中,极少能看到德国士兵手握护木射击的情景。

薄弱的冲压机匣

Stg44的冲压机匣同样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其机匣在截面上为一个“8”字形,由冲压加工保证“8”字形状。自动机本身也是“8”字形,自动机在机匣内运动,不需要加工导轨,依靠形状锁合就可以完成运动,生产效率很高。这种设计非常的巧妙,在M16、G3家族上都可以找到一点“血缘”。

亮点显眼,缺点同样明显。Stg44采用的枪机偏移闭锁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闭锁支撑面位于整个闭锁机构的后端,而不像回转闭锁、滚柱闭锁一样可以设在前端。

如果闭锁支撑面位于前端,设计师就可以将闭锁支撑面设计在枪管节套内,比如AK、M16的节套都是如此。节套体积较大,和机匣的接触面积也较大,如同一个平躺在机匣上的巨人并不会“踩坏”机匣。而枪机偏移闭锁,闭锁支撑面靠后,必须在机匣上设置专用的支撑面。但机匣是枪械“闹市区”,非常“拥挤”,闭锁支撑面的位置十分有限。此时的支撑面,就像一个站起来的小脚巨人,太重、太沉,“一不小心”就会踩坏机匣。

因此,采用枪机偏移闭锁机构的枪械,其机匣必然有相当的厚度以保证强度、刚度,无论是身为机枪的ZB26、67式,还是身为步枪的SKS和FAL都是如此。为了减重而又保证强度,枪械设计师不得不压缩机匣空间,尽量把机匣做得小一些,而不敢削减厚度,或者像M240L一样使用重量更轻、价格昂贵的钛合金机匣。

但冲压机匣天生就是薄机匣,钢板太厚冲压的难度就太大,这个道理和折纸相同。说白了,Stg44是枪机偏移闭锁枪械中为数不多的采用冲压机匣的枪械,并且冲压机匣的厚度较小。因此,笔者可以做一个推论,Stg44的整枪寿命可能并不高,并且很难通过改进什么生产工艺将机匣寿命提高。说白了,这是先天设计的缺陷,后天基本上无法弥补。在Stg44枪械寿命的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不是枪管,而是机匣。

◎ Stg44闭锁支撑面示意图,可见支撑面体积十分小。目前尚不清楚这个闭锁支撑面是如何安装在机匣上的,但对于使用冲压机匣的枪械而言,这种设计实在是“路子太野”

猜你喜欢
机匣枪械活塞
美国Brownells公司BRN180卡宾枪
FAMAS步枪?Kel-Tec RDB步枪?
浅谈发动机活塞冷却的专利情况分析
角度动力头在五坐标加工中心的应用
中国05式5.8毫米冲锋枪
俄罗斯AK12步枪历次改进及最新进展
波兰MSBS Radon步枪
活塞销的连接配合与故障分析
如何识别铝活塞上的各种字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