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匠精神的意蕴、源起、缺陷与启示

2018-12-06 13:26罗春燕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日本

罗春燕

摘 要 日本工匠精神蕴含爱业情怀、专业精神、崇尚极致、美之追求、安分淡然、心怀顾客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其是造就日本制造业强大的“秘密武器”之一。它的形成,是基于日本独特的职人文化、稳定的企业制度及其匠人较高的社会地位、敬仰的伦理思想等原因。但日本工匠精神也存在缺乏全局观念、深陷技术主义、过于追求自我、缺乏性价比观等缺陷,其对于我国的启示在于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要塑造质量求胜的工匠精髓、植根民族情怀的工匠底蕴、整合多元要素的培植体系和建构性价比照的工匠追求。

关键词 日本;职人文化;工匠精神;工业文化;精神图腾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8-0068-06

日本制造业在全球享有较高声誉,且具有非常强劲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2014年发布的世界各国工业竞争力报告,新世纪以来,日本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仍然排名第一。在日本,全国260多万家公司中,百年以上的老店就有25321家,超过200年的有3939家,300年以上的有1938家,500年以上的有147家,甚至超过1000年的企业竟然也有21家[1],长寿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本文就日本工匠精神的意蕴、源起及缺陷作一简要梳理,以启示我国进行合理的借鉴,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

一、日本“工匠精神”的意蕴

日本从飞鸟时代传入华夏典章制度之后,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工匠多依附神社、贵族而存在,相当受尊重。江户时代工商业发达,大约有25万工匠为贵族、武士提供各种生活用品及服务,从书画、鉴定、茶道,到做茶筅、制漆器、编绳,一时间名家高手辈出,工匠们视自己的职业为神业,逐渐形成了工匠传统。明治维新后,日本大量引进欧洲工业技术,不少生产日用品及周边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小型企业,工匠精神也延续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二战后,政府期望通过大规模发展对外贸易来振兴经济,通过明治时期建立起的现代教育体系培养科学技术及管理人才以发展现代化工业,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微型化、便携化、注重细节等工艺制造理念融入日本电子产品生产中。在工业化浪潮的推动下,在家业传承、市场竞争中,当今日本制造业延续了工匠精神这一社会发展的支撑精神。

(一)爱业情怀

日本匠人对待职业如“神业”、如“修行”,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深厚的情感,很多人一生始终如一地钻研、守业,始终致力于产品质量的提升、细节的琢磨及顾客至上体验感的追逐,由此产生的爱业情怀使其对职业充满虔诚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与荣誉感,个人能够在工作中体悟到心灵与价值的升华。丰田公司在上世纪70年代每年收到的员工改良建议超过70万件,员工参与率达到65%,平均每人每月超过2件。日本匠人有着极强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自尊感,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所生产的产品,不允许出现一点点瑕疵,匠人要有非常好的职业忍耐力和人品,日本著名的皇家御用木工,“秋山木工”公司创始人秋山利辉在其所著的《匠人精神》一书中就写道:“没有超一流的人品,单凭工作打动人心是不可能的,只有丢掉小小的自尊,谦虚的当一次‘傻瓜才可能成为一流匠人。”[2]

(二)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在日本根深蒂固,从大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到可能只有几个人的小作坊,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分工,对工作人员的衣着打扮、工具器械、机器操作、制作流程等方面都有着严格规定。而日本匠人专业精神的形成,是历史渊源与生活习性使然。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对于社会各职业的着装、器械、行为规范就有着传统要求,而在日本的基础教育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在穿着打扮、上课用具、户外活动等方面的规范。秋山木业为学徒制订了“匠人须知30条”,内容涉及礼仪、态度、性格、规范、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事无巨细,最根本的就是磨练匠人的意志与专业精神,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产品制造的学习。日本的树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用10年时间于1998年生产出世界上最轻的齿轮,只有十万分之一克,后来又生产出只有百万分之一克的“粉末齿轮”。这种齿轮有5个小齿,直径0.147毫米,宽0.08毫米,一粒米上可以放置100个这种齿轮,其精巧程度令人惊叹。

(三)崇尚极致

日本工匠对于极致的追逐近乎偏执,工匠们“以完美和极致为荣”,所有的产品制造与最后要呈现出的效果都力求完美,这些匠人对工作极度忠诚与认真,大多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制造一种产品,对于手艺的熟练精巧有着严格的自律,绝不让有瑕疵的产品下线或上市。这种极致精神造就了日本国内很多难以想象的不起眼品牌与产品。日本拥有着诸多的“隐形企业冠军”,很多中小企业崇尚“一技之长”,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及新商品的中高端復杂加工服务,其很多中间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非常大甚至是首位,日本日中振兴贸易机构研究员、旅日华人丁可博士在《日本强大的基础——匠人文化、职人气质》一文中写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每年都要评选“最有活力的中小制造业企业300强”。2007年的评选名单显示,300强中,单个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很高份额的有54家,在日本市场独占鳌头的高达109家[3]。这些企业都是默默无闻的,却在各自的行业里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日本著名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经营着10个座位的寿司店,是世界上最小的米其林三星餐厅,没有豪华的装潢,甚至没有菜单,不提供酒水饮料和小菜,只卖寿司。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寿司店,至少需要提前2个月订位,已成为日本工匠追求极致的象征。比如,为了使寿司的米与人的体温保持一致,学徒需要给米扇风降温;为了使章鱼口感细腻鲜美而不是像橡胶一样,学徒通常要给它按摩40分钟以上,每种食材都有最美味的理想时刻,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小野二郎70余年专注寿司制作,他有一段著名的感悟:“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

(四)美之追求

日本工匠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是全方位的,其并不满足于创造出经久耐用的高质量产品,更要将产品的“美”呈现给顾客。工匠非常热衷于将产品塑造成具有优美造型、蕴含文化底蕴、体现匠人风格、拥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完美格调,他们所创造的很多产品往往能够使人眼前一亮,甚至具有艺术品的价值与审美,对于产品之美的追求,已经深深植入工匠们的血液与骨髓之中。日本著名的京铁四大堂号龙文堂、龟文堂、金寿堂与藏六堂工匠制造的铁茶壶,每一把壶都独一无二,且极具美感,壶身雕刻的图案仿佛在记载和述说一个个历史长河中所发生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五)安分淡然

日本匠人受德川幕府时期“适得其所,各安其分”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极高的耐心,往往能够一心一意精耕细作,全身心投入到技术钻研之中,不求快、不求全,耐住性子、忍受寂寞日积月累地操练技术技能,充分反映了日本匠人的安分淡然之性与意志坚毅之情。比如“秋山木工”就有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在成为一名合格工匠之前,至少需要8年的学徒生涯,第一年是学徒见习课程,然后是为期4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学习,唯有技术与心性磨练成熟者,才有资格获得一件印有姓名的“法被”,第6年至第8年,才正式开始学习技术直至出师,而且在整个学习期间,没有任何报酬亦不收学费。正是这种长期修身养性地训练,使工匠养成了安分守己地从事木匠职业的心性。日本匠人的这种一心一意、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的性格养成也使得他们在即使成为名匠之后,亦不单纯寻求规模扩张和利润,而是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质量。

(六)心怀顾客

日本几乎所有产品的开发与制造都以用户的体验感与舒适感为出发点。日本企业的产品研发部门在设计产品之时,首先是从顾客、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思考产品是否能够吸引顾客的注意,能否为顾客带来更便利的服务,能否节约顾客的时间与经济成本,能否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有更深层次的温暖感和愉悦感。产品在顾客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对产品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工匠一般都会细致无微地提供售后服务,并不断收集顾客对产品的意见与建议,在后期产品改造上,力所能及地进行修正与完善,力争为顾客提供百分之百的满意度。日本匠人有着很浓厚的耻感文化,极度关切用户对产品的回馈,哪怕使用者有一点点的不满意,其也会感觉到是自身技艺不足,名誉受损,随后会以加倍的努力和潜心改正为己任。比如日本的丰田汽车系列就有非常多的人性化设计,本田StepWGN设计了纯平地板以及双开式的尾门,便于上下货及残障人士轮椅入车。京都商道有“33诫”之说,其中就有:“在给顾客介绍产品的时候不能扬长避短,要准确地给顾客描述产品的优点和缺点,而且要对所有顾客一视同仁”[4]。

二、日本“工匠精神”的源起

日本工匠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国情变化、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制度、企业制度等多个层面的原因。

(一)独特的职人文化

“匠人”在日文中写成“职人”,“工匠精神”对应的日语词汇就是“职人气质”。“职人”在日本一般是指特定领域里经过长年训练与锤炼并具有纯熟技艺,能够完整完成某类产品的手工艺者,所有职人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而要成为一个职人,必须要经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延续,从一个学徒到出师成为一名职人,期间一般都要经过近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磨练,一般从见习开始,学徒被许可在“职场”中打杂或从最基础的作业开始,让徒弟在制造环境中感受氛围,师父观察学徒的领悟能力、对器物的掌控能力、性格、人品等;见习期结束,学徒才开始正式学艺,从简单到复杂地学习产品的打磨与制造过程,一般至少要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特殊行业甚至达到20年以上。如日本的鲜肉市场,要将鸡肉、猪肉、牛肉等处理成家用或餐厅需要的形状,刚入职的学徒最初只能负责鸡肉的包装与简单切割,至少一年之后才有机会接触到猪肉,三年之后才可以处理牛肉。由于日本社会产品细分化比较复杂,职人的种类也非常多,如石工、木工、庭院设计、鹰架、竹艺、蓝染、金属网编、旧书修复、合伞、铁器、和菓子、玻璃、涂装、柜子等[5],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日本也出现一些新型的技术含量高的匠人。日本职人有着类似的培训过程与职人气质,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规定时间、规定材料进行制作,对产品始终保持高度专注与追求至善至美,不惜代价地向极致迈进是职人的共同特征。这种独特的职人文化塑造了日本大批量的优秀工匠,亦保障了其产品的高标准、高质量。

(二)稳定的企业制度

日本工匠精神的产生与延续,以及能够被各行各业的人所认同与执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超稳的企业制度、工业标准与价值观。其一,二战之后,日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就基本形成了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度为主的制度体系,这种企业制度将员工与企业终身捆绑在一起,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企业是否能够生存与发展,直接决定着员工的工资福利与养老,也就能够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技术的钻研之中。其二,日本有非常严苛的工业标准(JIS)。工业标准是日本国家级标准中最重要、最权威的标准,由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制定,内容涵盖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標准等,具体细分为土木建筑、一般机械、电子仪器及电器机械、汽车、铁路、船舶、钢铁、非铁金属、化学、纤维、矿山、纸浆及纸、管理系统、陶瓷、日用品、医疗安全用具、航空、信息技术、其他共19项,截至2007年2月7日,共有现行JIS标准10124个[6]。这些标准为企业进行产品生产进行了硬性约束,也要求工人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与操作。JISC还会定期对认证工厂的制造工序、产品管理等进行调查与评估。其三,日本的企业价值观也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大多数企业都以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拒绝短期的急速扩张与增长,大部分都是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生产一种产品或几种产品,不盲目扩大经营范围,对待员工、客户、供货商等利益联合体,亦强调诚信,这就给员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精益求精的制造高质量产品。日本有一些非常注重实践工匠精神的典型企业。制造业中,有丰田汽车、化妆品公司资生堂、东洋陶器(TOTO);流通业中,有“7-ELEVEN”便利店、新干线、大和宅急便,这些企业都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以它们为带头示范,整个日本国内不仅仅是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重视工匠精神,普通员工也非常重视工匠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三)较高的社会地位

日本自古就有崇尚技艺、尊重职人的良好传统,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重职主义”。在日本,任何一个职业、任何一个工种,只要能够将其做到极致,成为本行业的翘楚,就可以得到社会公众的尊崇与认可,所以像“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传承1000多年前技术的笼型马毛过滤器创始人大川良夫、传统木屐制作人猪原昭广、17次荣获日本经济产业省设立的优秀设计奖的木制便当盒制作者栗盛俊二、被日本厚生劳动省选为149位“现代名工”之一的琉球玻璃制作者桃原正男等在日本国内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被当作匠人偶像崇拜。日本社会高度尊重拥有传统手工艺技术的非物质文化传人,而且政府也非常注意保护与传承,《文化财保护法》将工艺技术作为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部科学大臣指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传承人”俗称“人间国宝”,会获得内阁大臣和地方政府表彰,甚至被授勋,社会地位更是尊崇。而且在日本,技术一流的蓝领工人的收入水平一般都较高,甚至超过白领工人的收入。为了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展示工匠的高超技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蓝领工作,从1959年开始,日本每年都会举办全国范围的“技术奥林匹克全国大赛”,每年都会有超过20万名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参赛,成为日本蓝领工人展示自我、切磋技艺的重要舞台。

(四)敬仰的伦理思想

日本职人文化、匠人文化的产生大多都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根源。其一,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日本社会分工得以分化及手工业逐渐兴起是在中国器物与技术东传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中国精美的工艺品、先进的手工业技术及工匠随遣使进入日本才引发了日本工匠的模拟与改造。与器物对应而进入日本,对于其国家及民众影响深远的是中国佛教的传入与变种。佛教传入日本后,与其本国的宗教伦理思想产生融合,逐渐衍生出日本的“工具崇拜”理念,佛教原有超越性、无欲性理念被弱化,现世功能得以增长[7]。成佛不仅仅限于个人修行,将本职工作做好做精,恪守本业、专注劳动、致力钻研一样可以修道成佛。江户时代的禅僧铃木正三指出:“世法即佛法”,他在《职人日用》一书中就写道“职业种类无数,皆为世之所用,惟此乃佛之德用也”[8],明确向人们阐述,安守职道、各敬其业是成佛之道。其二,日本神道教的影响。神道教由于其对于万物的崇拜与信仰,职人大多心灵手巧,可以利用手艺改变自然界的物品,使其姿态、形状、颜色等发生变化,并能够将木材、铁器、矿物等按照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而创造出新的物品,这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被人们认为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魔幻视觉。与此同时,职人群体这种被尊崇、被敬仰的社会地位,使得他们愈发怀有更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器物制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制造工具,更是怀着赋予被制作物情感、灵魂的信仰,仿佛是在创造一个生命。

(五)多元的技术投入

日本工匠精神的产生、传承与延续,也与日本政府始终对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提供的各种保障直接关联,正是政府的重视、鼓励,使得工匠精神得以代代相续,并能够在现代工业中绽放光彩。其一,经费投入惊人。在日本,政府与企业在技术研发的投入上多项指标居于世界第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位列世界第一,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的比例 为80%以上,日本大量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很多得益于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也与其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密不可分。其二,专注于中间产品技术研究。日本有着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工匠精神的应用也趋向于科技含量高、技术相对顶端的制造业领域。因此,日本企业擅长制造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和装备。长期以来,在日本工业品出口中,耐用消费品比重不到20%,生产数据产品却高达80%,是机械、零部件、原材料领域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世界供应基地”[9]。其三,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国内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占比达90%以上,而且很多企业都是不足10人的小微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实力并不逊色,很多都具有支撑日本制造业的“独门暗器”,比如日本航空航天工程,一些零部件的生产甚至只能委托具备高超专项技艺的中小企业。为了保持这些企业的活力与技术能力,日本政府建立了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宽松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及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比如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就颁布了《外资法》,对于技术引进进行限制性约定,以不损害国内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成长为底线,这就给予了中小企业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其能够专注地致力于技术钻研而不用担心生存问題。

三、日本“工匠精神”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日本工匠精神的极致发展与深厚底蕴也并非没有瑕疵,它的缺陷与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本某些制造业的式微甚至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风险。因此,对于日本工匠精神要全面、辩证、客观的认知。

(一)缺乏全局观念

工匠精神是日本制造业崛起与强盛的关键所在,也是日本国人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豪的精神家园,但是工匠们对“一生悬命”“一根筋”式的技艺专注度与投入度,往往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格局与视野上不够宏大与宽广,且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钻研具有保守性与排外性,当在外界出现同样或类似产品且规格化、规模化生产时,很难应对这种冲击。从本世纪初开始,包括夏普、日立、东芝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尽风头并在全球拥有很大市场占有率的消费电子产品逐渐衰落,日本电子产业五大巨头——日本电气、松下电器、富士通、夏普和索尼在过去12年里市值蒸发了2/3。其中,日本电气的市场份额在过去10年中减少了90%。日本《东洋经济》杂志对过去10年间赤字企业的排名显示,松下、夏普、索尼分别高居第2、3和11位[10]。这些企业在全球的份额不断被三星及中国的一些著名家电品牌所蚕食,而日本这些著名品牌的危机与其在决策时单纯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与高性能而忽视了对于市场的调研有关。

(二)深陷技术主义

日本制造业产业界、学者及社会民众对于本国的工艺技术水准有着满满的自信,并致力于将每一项指标都达到世界第一。但工艺技术水准与产品竞争力并不能划等号,也就是未必工艺技术水准高就一定有市场竞争力,而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日本企业界长期的思维惯性与制造传统理念使其更关注于传统工艺技术的升级改造,倾尽全力甚至不惜代价的钻研传统技术的新高度,这种唯“技术主义”至上的思维使得日本从政府到企业界到工人,都拒绝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这导致其一定程度上的固步自封与停滞不前,难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日本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辉煌走向没落,在当前国际发展比较迅猛的集成电路、软件、IT和移动网络国际标准竞争力不强就是例证。日本半导体产业和电力机械产业专家、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长汤之上隆所著的《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在总结教训时就剑指过分追求工匠精神,一方面使企业在对市场需求无益的性能方面投入太多,苛求太多,致使产品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全局概念,对改变行业环境的“破坏式创新”反应不足,最终导致决策失误[11]。

(三)过于追求自我

日本工匠对于技术的全方位迷恋与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固然是保证产品高质量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塑造产品的过程中,工匠个人在精神世界上与产品制造基本上是合二为一的,有不做第一、不达到最高境界誓不甘休的劲头。而这种过于追求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匠观,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产品无懈可击、不可取代,对于现代大工业越来越精细化、精密化而需要团队合作、共同科技攻关的价值趋向相违背。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经济当道、第四次科技革命汹涌而至的大时代背景下,经济模式革命、商业策略创新和劳动分工流转已悄然发生,而日本匠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不随机应变、不观科技风云变幻的价值观使得日本制造业的很多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把一些产业链逼上了绝路。

(四)缺乏性价比观

极致的时间、精力成本一般就意味着高价格与走向奢侈,日本几乎所有产品所具有的共性即是价格高,与同类商品相比,它的质量可能是最好的,但价格也是最高的,而从使用寿命与使用体验上来说,却未必是性价比最好的。而现代工业是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性价比也是衡量一个产品能否占领市场并被消费者青睐的重要指标,毕竟奢侈品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负担。因此,工匠精神发挥在尽量使产品尽善尽美的基础上,也要设置一定的边界,如果不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单纯追求技术的高端化,无限制地发挥工匠精神,就会在“边际成本上升”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失去它应有的市场而成为有价无市的商品。汤之上隆就指出,日本企业界过度依赖匠人精神与手工艺者的技艺,而忽视了产品的标准化与通用化,严重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从而使企业在长远、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败北[12]。

四、日本“工匠精神”的启示

日本工匠精神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有一定缺陷,我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对其要辩证看待,不可“拿来主义”,而是要从我国国情、民族特质、传统文化等出发,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

(一)塑造质量求胜的工匠精髓

从日本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对于质量的要求、把控都朝着极致的方向发展,几乎从事所有行业的工匠都有着对质量的极度着迷。这一工匠精髓是我国工匠精神塑造过程中要着重学习的地方。目前我国诸多行业包括制造业在内,虽已经有了质量意识,但在质量追求的度上还远远不够,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依然大量存在,因产品质量而导致的失去市场占有率案例频繁发生。将质量意识深深植入我国工匠的从业准入、职业生涯及再教育过程不仅必要,而且迫切,也将大大有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

(二)植根民族情怀的工匠底蕴

纵观日本工匠精神,其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与习惯。中国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和悠久的手工业历史,优秀、精美的手工业品饱含着工匠艺人耐心细致、专注执着的理念与功夫,不仅为我国留下了很多颂口称道的传世经典故事,而且锻造了诸多举世闻名的手工精品,是最能够体现中国工匠质量品格的历史见证。中国传统工匠锻造传承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匠人之道与工匠精神,推动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推动力。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绝不能同历史传统与文化血脉相割裂,而是要在不断吸取中国传统优秀工匠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塑造出具有民族韵味、体现中国特点的工匠精神。

(三)整合多元要素的培植体系

日本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多主体、多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文化传统外,政府的扶持、民间力量的支持、制度体系的建构、资金的投入等均是其工匠精神独步世界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不仅仅是制造业的责任,而需要多重要素共同合作,形成合力。如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资金注入、建构扶持性制度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輿论等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行业逐步完善行业标准、对技术要点进行深度规范等是其应有之义;教育体系从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理念灌输,将匠人之道传授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工匠精神的全部意识是其天然使命。

(四)建构性价比照的工匠追求

如前文所述,日本工匠精神也并不全是优势,其内在缺陷也非常明显,而这些缺陷又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日本某些行业的严重衰落。我国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从中吸取教训,要铭记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极致而去培育工匠精神,而是要使工匠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追求质量、设计产品等过程中,要有性价比的概念,要有创新创造的理念,从而使工匠精神在生成及应用过程中,始终都能够紧随行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不至于在后知后觉中“掉队”。

参 考 文 献

[1]赵萌.百年老店超十万家,日本企业长寿密码[J].世界博览,2013(17):48-49.

[2]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5.

[3]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N].解放日报,2015-08-17.

[4]汪中求.看日本工匠,悟“工匠精神”[J].企业管理,2016(8):33.

[5]盐野米松,张韵薇.职人气质是日本人的国民性[J].中华手工,2016(4):36-39.

[6]蔡秀玲,余熙.德日工匠精神形成的制度基础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16(5):99-105.

[7]周菲菲.试论日本工匠精神的中国起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9):80-84.

[8]冯昭奎.“工匠精神”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动力[C]//.中国与世界观察,2015:59.

[9]刘金才.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动因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

[10]梁丽雯.日本电子巨头走向衰落矛头直指“工匠文化”[J].金融科技时代,2015(10):16.

[11][12]湯之上隆.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67-68.

Implication, Origin, Defects and Enlightenment of Japanese Craftsmens Spirit

Luo Chunyan

Abstract  Japanese craftsmens spirit is composed of vocational love, professionalism, advocacy of perfection, the pursuit of beauty, unperturbability and customer-centered, which is one of the “secret weapons” that make Jap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rong. And its formation is based on Japans unique career culture, a stable corporate system, and its higher social status for craftsman and ethical ideology. However, there exist the defect in the spirit of Japanese craftsmen, such as the lack of the overall concept, being immersed in technologism, self-seeking, and lack of cost-effective perspectiv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shape the craftsman essence that seeks to win through quality, the craftsmans connotation that is rooted in national feelings, the cultivation system that integrates multiple elements, and the craftsmans pursuit for building a high cost performance.

Key words  Japan; staff culture; craftsmanship; industrial culture; spiritual totem

Author  Luo Chuny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Zhenjiang Technical College (Zhenjiang 212000 )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日本
探寻日本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