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的内涵及特点

2018-12-06 07:47夏媛园
新一代 2018年16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特点

夏媛园

摘 要: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社会影响恶劣,法律后果严重。研究校园欺凌的内涵及特点,探寻造成校园欺凌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原因。建议采取加大法律惩戒的力度、加强社会环境治理、创建美好家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和对学生个体的引导教育等举措,以减少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校园欺凌;内涵;特点

在各地的中学和小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校园欺凌现象。“校园欺凌是以学生间凌辱对方为目的的,属于教育问题或违规问题,而校园暴力大多属于法律问题或违法问题。”校园欺凌不等同于校园暴力。

针对校园欺凌频发的问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2016年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对各地中小学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事实上,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由校园欺凌所引发的未成年人辍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校园欺凌現象日益受到我国学者的关注,有以介绍国外反校园欺凌经验为主的比较研究,也有以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主要视角的实证研究。本文本文侧重于从教育者角度来看待校园欺凌的问题,主要探讨的是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的内涵、原因及危害,以期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与特点

(一)校园欺凌的内涵

所谓校园欺凌是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由一个或多个学生集中持续地故意伤害或破坏某个或某些学生的财物、身体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学生肉体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为”。

依据校园欺凌行为方式的差异,校园欺凌可以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欺凌者对被欺凌者直接实施的以身体及言语等为表现形式的欺凌行;间接欺凌是指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欺凌者针对被欺凌者的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等所实施的欺凌行为。

依据校园欺凌行为表现形式的差异,校园欺凌可以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三种形式。身体欺凌是指以殴打、撕扯、冲撞、抢夺等行为表现,以身体动作和身体力量等所实施的欺凌行为。言语欺凌是指以嘲讽、辱骂等为表现,以当面、电话和信件等语言刺激等所实施的欺凌行为。关系欺凌是指以散布谣言、背后说坏话、社会排斥等为表现,以破坏人际关系及关系网络等所实施的欺凌行为。

网络欺凌是一种新型校园欺凌方式,是指通过网络散布令他人感到厌恶的言论或诽谤中伤他人的欺凌行为。网络欺凌因借助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手机通话、博客、电子公告牌(BBS)、网络聊天室等载体实施。与传统校园欺凌相比,网络欺凌可以被匿名使用,有时难以确认当事人;网络欺凌的传播速度很快,受众面很广,影响更恶劣。

(二)校园欺凌的特点

1.欺凌者的手段多种多样。除了肢体上的殴打,推搡,掌掴,还有言语上的嘲笑,恐吓,勒索,侮辱,此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抵事,心理上的折磨也是常见的表现。

2.持续反复发生。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告诉老师家长的心理,他们会长期持续对被欺凌者实施危害行为,以获得快感。

3.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欺凌者、被欺凌者甚至学校家长都会把这种暴力行为当作是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校园暴力这样的社会毒瘤找到了温床。

校园欺凌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法律问题,界定好我国校园欺凌的内涵及特点,探究存在的根源性缺陷,对于构建我国校园欺凌防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是非常有帮助的。校园欺凌防治仅靠突击的专项治理是不够的,需要切实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长效的防治体系。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应该融合来自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充分调动各方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合理利用不同主体在防治工作中的优势和权力,将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全面、有效地推进,探究我国校园欺凌防治存在的根源性缺陷,构建我国校园欺凌防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校园欺凌防治仅靠突击的专项治理是不够的,需要切实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长效的防治体系,另外,针对校园欺凌愈演愈烈的状况,学校可设置专门的反欺凌小组。小组人员需经过一定的培训,具备基础的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在欺凌行为发生以后,法律专业的人员可根据其行为性质,对欺凌者或其监护人解释法律方面的相关规定,让其明白校园欺凌的恶劣性质; 心理学专业人员可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教育学的专业人员可根据欺凌者的行为后果,决定其需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特点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