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走笔(散文)

2018-12-07 03:14孙晶岩
北京文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鼓浪屿钢琴建筑

孙晶岩

题记:2017年7月,炎热的夏日送来了炽热的喜讯:41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鼓浪屿申遗成功。

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共同构成了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地遗产的核心要素。

踏上鼓浪屿的土地,我发现这里有一种神奇的美,岛上没有工业,没有任何机动车辆,没有大气污染,空气清新得醉人,景色美丽得迷人。每天早晨五点多钟,我被岛上啾啾的鸟鸣吵醒,听着婉转的鸟之声,仿佛在欣赏一曲动听的音乐。我一骨碌爬起来,走到窗外,在晨风中梳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优美的油画:寂静的海湾,海水像天鹅绒般的平静丝滑,几艘轮船停泊在海中,阳光在沙滩上闪耀,菽庄花园里的钢琴博物馆近在咫尺历历在目。

鼓浪屿的岩石

美丽的景致仿佛是一针兴奋剂,使我天天都有一种好心情。今天兴致勃勃地去爬日光岩、皓月园;明天意犹未尽地去玩菽庄花园、观海园;后天神采飞扬地去逛孔雀园、海洋博物馆;大后天兴高采烈地去游古避暑洞,浏览摩崖石刻……

过去只晓得南京是石头城,到了鼓浪屿才深深体会到:到了上海看人头,到了南京看墙头,到了厦门看石头。厦门古代有24景,涉及“岩”的就有13景:云顶岩的“洪济观口”,万寿岩的“万寿松声”,虎溪岩的“虎溪夜月”,万石岩的“万石朝天”,都是非常有名的景点。鼓浪屿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岩石浑然天成。闻名遐迩的日光岩就是一块直径40多米,被海水冲刷得光溜溜的巨石。

鼓浪屿在厦门的西南部,早晨太阳一起床,最先照到日光岩,这里曾经是一片苍茫的大海,鼓浪屿的诞生和日光岩的形成都是冰山时期的一种地壳变化。闽南出奇石,沧海变桑田,鼓浪屿有很多圆滚滚的花岗岩。日光岩也叫作晃岩,位于鼓浪屿龙头山顶端,海拔92.68米,雄踞鼓浪屿最高峰,真是一石凌空,天下皆小。龙头山隔着鹭江与厦门的虎头山遥遥相望,形成龙虎镇海之势。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曾经在龙头山安营扎寨,率师东渡,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宝岛。

站在龙头山下仰望日光岩,只见迎面的峭壁上有四个红色的繁体字:“天风海涛”,这是许世英于1915年题写的。在这幅字的下面,还有两行红色的题刻,右边写的是“鼓浪洞天”;左边写的是“鹭江第一”。字写得苍劲飘逸,为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林诚的真迹。

我信步漫游,突然看到一块岩石上镌刻着三个红色的大字:“英雄岩”。我抚摸着英雄岩,一种悲壮感袭上心头。英雄岩旁边是英雄园,我来到英雄园纪念室,突然发现门口的牌匾上写着“高锐”两个字。定睛细看,鼓浪屿英雄园纪念室几个大字的确是姑父高锐的字迹。回到北京,我到姑父家拜访时提起此事,姑妈说:“晶岩,解放鼓浪屿战斗是你姑父那个部队打的,你姑父当时是解放军的师长,打得可艰难了。”

我向姑父刨根问底,他才向我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往事。1949年9月,上级下达解放厦门的作战任务:第31军担任从厦门岛西北部登陆突破,协同第29军从北部登陆后,共歼厦门守敌,同时由91师担任攻取鼓浪屿的任务。这个战斗任务不同以往,我军虽然在渡江战役中有过乘木帆船训练和渡江的经验,但因为是第二梯队,没有敌前登陆战斗的经验。10月15日傍晚6点,31军的两个主攻团91师271团和93师277团四个一梯队营的船队,扬帆从海沧湾、沙坛湾逆风行舟,分别驶向鼓浪屿。船队出江口进入海湾后,东北风越刮越猛,战士们和船工奋力拼搏,行进到距离岸边200米左右时,鼓浪屿的国民党守敌开始以猛烈的火力阻拦。晚上9点30分,突击船队开始单船零星抵滩登陆,由于风浪大,大部分船只没能在预定的突破口抵滩,整个登陆部队在滩头遭受重创。敌人的子弹就在姑父身边飞,海风怒吼,波涛汹涌,但他作为师长毫不退缩,身先士卒,率领战士驾驶船只向鼓浪屿冲锋。鲜血染红了海水,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10月17日拂晓,解放军战士第三次向鼓浪屿发起进攻,终于在鼓浪屿北面登陆成功,夺下了鼓浪屿岛,俘虏了1400名国民党官兵,姑父身上至今还有战斗中留下的伤疤。

每当姑父回忆起这次战斗,心里总是充满悲伤与悔恨,他觉得这次战斗正值不利于航海的台风季节,就潮汐和登陆点来说,91师有很多经验教训应该汲取。

我参观了鼓浪屿英雄园纪念室,查阅了战史,觉得91师佯攻鼓浪屿的战斗虽然伤亡惨重,但是造成了敌人的误判,调虎离山,达到了上级要求吸引敌人注意力,调动敌人,保障主力登陆厦门的目的。世界上没有先知先觉的军事家,都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姑父的可贵之处在于打了胜仗不居功自傲,总是谈论别人的长处;打仗走了弯路不推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所以他才能所向披靡,成为特别能打仗的将军。

鼓浪屿山有名岩,岩有名洞,洞有名泉,真是出门见石,踏石走路。龙头山上有日光岩,皓月园旁有鼓声洞,菽庄花园旁有国姓泉,用这里的水泡出的茶叶都别有一番风味儿。置身在风景如画的日光岩下,突然觉得我叫了几十年的晶岩,今天才算是真正回到了岩石的故乡。当我们看到那些千奇百怪的岩石时,不能忘记鼓浪屿有很多岩石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鼓浪屿的名人

我徘徊在岛上,发现了很多名人旧居。美丽幽静的毓园横陈在我的面前,毓园亦称“梨仔园”,因为这里曾经有一片茂盛的梨树林而得名。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林巧稚女士出生于鼓浪屿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妇产科医学事业。为了纪念这位优秀的鼓浪屿的女儿,厦门市政府决定在她的家乡为她树立一尊雕像,建造一座纪念馆。她当年在岛上的毓德女子学校念书,这所学校是现在的厦门外语学校的前身,校址就在附近,因此这座纪念馆称为“毓园”。我对毓这个字充满感情,因为我出生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毓有养育及林木茂盛的意思,毓园浸透 厦门人对林巧稚大夫的敬仰和爱戴。

我信步走到鼓浪屿人民体育场,看到运动员们在绿茵场上飞奔。100多年前,英国人把足球这项新兴的运动带到了鼓浪屿,1898年岛上成立了第一支足球队,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足球队。体育场前伫立着我国体育事業的奠基者、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的半身铜像,这位出生于鼓浪屿的体育名人,自幼家境贫寒,5岁丧母,7岁丧父,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圣约翰大学。由于从小喜欢运动,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1910年,马约翰被选派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一举夺得了880码跑的金牌;1914年,他开始在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教授体育。后来,他两次到美国进修体育,获得硕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体育教授。解放后他担任了国家体委委员、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他50多年如一日,像一根蜡烛,在体育教育领域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为此,清华大学设立了“马约翰体育奖励基金”,幷为他塑造了两尊半身铜像,一尊伫立在他所任教的清华大学,一尊陈列在他家乡的厦门博物馆里。鼓浪屿人为了更好地纪念他,便把厦门博物馆里的那尊铜像迁移到鼓浪屿体育场门前,每当人们经过那里,都能看到这位老人宽阔的前额和慈祥的笑容。岛上的体育名人不止马约翰一个,他的儿子马启伟是北京体育学院院长,著名排球专家。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安槐也是鼓浪屿人。

漫步在岛上,悦耳的钢琴声此起彼伏。这里的人们有热爱音乐的传统,钢琴进入鼓浪屿有100多年的历史,岛上5000户家庭中,居然有500多架钢琴,人均拥有钢琴密度居全国之冠。岛上有100多户音乐世家,有30多户人家举行过家庭音乐会。因此,鼓浪屿也被誉为“钢琴之乡”“音乐之岛”。岛上建有音乐学校,有设备高档的音乐厅,每隔半个月就要举办一次音乐会。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许斐平,中国首位留美音乐博士、中国交响乐团总监兼首席指挥陈佐煌等音乐家,都出生在这个小岛上。

我来到了鼓浪屿音乐厅的后面,在茂盛的古榕、香椿树的掩映下有一栋英式住宅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故居。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出版过《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暴风雨中的树叶》等著作。1895年,林语堂出生于龙溪,他的父亲是一个乡村牧师,十岁时林语堂来到鼓浪屿美国归正教会办的养元小学读书,后来又到浔源书院念书。谁能想到这位乡村牧师的儿子日后能成为中国的一代文豪呢?林语堂故居建于19世纪50年代,他与廖家千金的婚房就在这栋建筑里。

林语堂故居、黄奕住故居、林巧稚故居、秋瑾故居、林爾嘉故居、马约翰故居、殷承宗旧居、许斐平旧居、陈佐湟旧居,甚至连当代女诗人舒婷,岛上也有她的旧居。

我应邀来到舒婷的家中做客,她的家门脸很小,楼间距很窄,但屋里陈设古朴,散发着书香之气。这是一栋老房子,舒婷就坐在这里听着鼓浪屿的涛声和琴声写作。

我带去了鲜花和水果,这是舒婷的最爱。也许是水果触动了她的神经,她快人快语讲述了一件趣事:“我儿子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我到北京送他上学时,连续几天背着一大堆水果去看他,同学们看我穿着普通,脚蹬旅游鞋,问我儿子:你妈是不是卖水果的?”

舒婷的话令我捧腹大笑,这些学中文的80后愣头青,过几天他们学现代文学时一定会读到《致橡树》,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正是那个“卖水果的大妈”写的。

我说:“舒婷我真羡慕你,鼓浪屿的地图上都有你家的标志,鼓浪屿太尊重爱护作家了。”

舒婷高兴地笑了,她说鼓浪屿确实特别尊重作家。

我端详着她家的老宅,感慨地说:“这里房间距太窄了,住得很拥挤,其实鼓浪屿的建筑有些已经陈旧了,但是没有人随便拆掉,这是对建筑的爱护,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鼓浪屿人的素质很高。”

她说:“我住的是婆婆家的房子,确实已经很旧了,前几年掉下一块瓦还砸伤了我的头,我们这里的人对古建筑感情很深,从不乱拆乱盖。”

我的心涌出深深的感动,一所故居就有一段故事,鼓浪屿不仅是一座美丽的海上花园,更是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地灵人杰,鼓浪屿用母亲般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名流。

鼓浪屿的音乐

鼓浪屿素有“音乐之乡”“钢琴之岛”的美誉,当我第一次乘坐轮渡跨越鹭江,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模仿钢琴造型的码头。这架钢琴伴着鼓浪屿的波涛,弹奏着悦耳的迎宾曲。

我所下榻的宾馆的左前方就是菽庄花园里的钢琴博物馆,杏黄色和白色相间的屋顶呈斜坡状,既醒目又别致,远远望去酷似一架钢琴。杏黄色的上半部屋顶仿佛是钢琴键盘上的黑键,而白色的下半部分屋顶又似乎是钢琴上的白键。

钢琴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独特地位,明朝万历年间,外国传教士将管风琴带进了澳门。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两架羽管键琴带到北京,献给明神宗。明神宗选派了四个乐师跟澳门圣保罗教堂的传教士学习弹奏钢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洋钢琴学习班,标志着西洋钢琴艺术正式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以前,鼓浪屿只是一个小渔村。当时,福建南曲在闽南很兴盛。福建南曲也叫“南音”“南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曲调大多很古朴,节拍也很舒缓,流行于闽南、台湾等地。清朝康熙年间,李光地做了大学士,他非常喜欢闽南音乐,在他的倡导下,南乐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与此同时,巴赫正在把十二平均韵律用到钢琴曲的创作上,这种律制是为了转调方便而设立的,近代的键盘乐器、竖琴等都是依照这样的律制来定弦的。1722年,巴赫创作了《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对推广这一律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换句话说,康熙时期盛行的南乐和巴赫的西方古典音乐是同时起步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鼓浪屿正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前沿阵地。

19世纪中叶,外国传教士进入厦门,在岛上建起了教堂,这些传教士大多都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他们用管风琴把音乐带到了鼓浪屿。20世纪初,现代钢琴才传入厦门,鼓浪屿的教堂、教会学校、教会医院很多,学琴的人自然也很多。开始,岛上的人听不懂西方古典音乐,传教士们就自娱自乐。后来,他们从教妇女和儿童入手,在这里传播福音。慢慢地,岛上的人开始接受西方古典音乐,殖民文化本来想用音乐把鼓浪屿人带入上帝的天堂,却阴错阳差地把这批人引入了音乐的殿堂。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老百姓还在过着紧日子,而侨乡鼓浪屿的钢琴拥有量就达到500多架,这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物质是基础,正因为有了钢琴和音乐老师,岛上才诞生了大量的钢琴家和音乐家。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第一位著名女指挥家周淑安、上世纪30年代的著名歌唱家林俊卿、上世纪50年代的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上世纪60年代的许斐星、上世纪80年代的许斐平、上世纪90年代的陈佐煌、许兴艾等人,都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们有的蜚声中外乐坛,有的多次在世界艺术节、音乐比赛中获奖。

鼓浪屿人以音乐为骄傲,现在岛上仍然保留着每两个周末举行一次高水准音乐会的传统。我在岛上逗留期间,正好赶上郑小瑛率领女子爱乐乐团来这里演出。郑小瑛是福建人,对鼓浪屿感情很深,她指挥乐队在鼓浪屿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演奏,自然感慨颇深。演出时整个音乐厅座无虚席,前来聆听音乐会的人们西服革履、衣裙鲜艳,仿佛来出席一场盛大的庆典。

鼓浪屿人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原籍鼓浪屿的胡友义先生是一位钢琴收藏家,现在旅居澳大利亚。他酷爱收藏钢琴,一生中共收藏了30多架古钢琴。他把这些古钢琴运回家乡,在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建立了一个钢琴博物馆,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钢琴博物馆。这些来自英国、美国、德国等地的钢琴,向世人展现着世界钢琴发展史,对传播钢琴音乐知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鼓浪屿的建筑

鸦片战争后,厦门被列强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蓝眼睛的洋人来到这里,一眼就相中了风光旖旎的鼓浪屿。1902年,鼓浪屿被定为“公共租界”,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十三个国家都在岛上设立了领事馆,开办了洋行、医院、学校和教堂。1941年底,日本人独占了鼓浪屿。抗日战争胜利后,鼓浪屿才结束了100多年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

鼓浪屿是闽南的一角,当年中华基督教会请外国传教士来岛上传播福音,他们从乞丐穷人入手,替人治病,把西洋文化注入闽南人的心田。闽南昔日是穷山恶水,山上有毒蛇出没,山区居住着客家人。闽南人大多是移民,根子在中原。当年这些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向福建沿海迁徙,他们从中原地区带来了新的文化的火种,也带来了中原的建筑观念和建筑技术。鼓浪屿早期的建筑,与我国传统的建筑一脉相承,封闭的院落布局,严谨的中轴对称,兩边翘起的屋脊是典型的闽南建筑特色。著名景点菽庄花园就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手法。

中原人能够在闽南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扎根相当不易。闽南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地方,福建莆田境内的湄洲岛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神作为一种精神崇拜已经深入到闽南人的心里。

闽南的华侨很多,华侨多的地方早先大多是穷地方,家乡穷得过不下去了,人们才背井离乡到南洋当苦力。中国人吃苦精神强,他们凭着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了财富,很多臭苦力奋斗成了海外富商。富商富了之后总要衣锦还乡,用在海外赚的洋人的钱在家乡盖房子。这些华侨大多是晋江等地的人,尽管他们未必都是鼓浪屿人,但他们回家盖房子却不约而同地相中了鼓浪屿。闽南人家族很团结,朱熹理学在这里很兴盛,闽南的家庙、家祠很多。

有着红色圆顶的八卦楼于1907年投资兴建,体量和高度是鼓浪屿别墅之最;海天堂构始建于1920年,是鼓浪屿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黄荣远堂建于1920年,是鼓浪屿华侨花园洋房建筑的优秀代表;万国俱乐部是一栋具有现代建筑特征的外廊式建筑;三一堂兴建于1934年,系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平戏院建于1928年,可以容纳600人看戏、听音乐会,鼓浪屿的音乐鼎盛戏剧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洋人球埔旧址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开辟的军用操场,开启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基础教学的先河。

鼓浪屿面向海洋,前面是蔚蓝色的大海,背后是闭关锁国的故土,呼唤蓝色文明,20世纪初叶到海外谋生就成为一股潮流。岛上75%都是华侨,很多东南亚华侨都把鼓浪屿当作一个家园。上世纪20年代,华侨们出于振兴民族经济的考虑,回家投资兴业成为一种时尚。华侨们在海外赚了钱,也纷纷在岛上建造洋楼别墅,他们在不同的国家看到了不同的建筑,便把可心的建筑图纸带回家乡。他们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受到欧美和东南亚文化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使得鼓浪屿成了一座有着不同国家风格、不同建筑特色的“万国博物馆”。

鼓浪屿来过不少外国人,岛上的教会学校教学生们商务、物理、化学、四书五经、圣经、书法、绘画、英文记账,他们全都用英文讲课。当年传教士们播撒的种子现在都发芽开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鼓浪屿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地方。

你看那些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庙宇;你看那些有着闽南建筑风格的翘角屋脊;你看那些有着红色圆顶八道棱线,顶窗呈四面八方十二向,置于八角平台上的“八卦楼”;你看那些中西合璧的别墅;你看那些古色古香的教堂;你看那些欧洲城堡式、北欧田园别墅式、东南亚风格建筑艺术品,哪一处不展现着建筑艺术的魅力,哪一处不闪烁着求异思维的光芒?

鼓浪屿是闽南民居与维多利亚洋楼的联姻,是南乐与西洋音乐的融汇,是优雅的曲径与深邃的窄巷的沟通,是黄色土壤与蓝色大海的拥抱。鼓浪屿是厦门的一扇文化之窗,鼓浪屿的街道是适合人们漫步的,这些建筑可以阅读,值得品味。鼓浪屿的建筑景观是一部中华民族近代史的缩影。通过鼓浪屿的建筑,我们可以领略世界不同的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这个大舞台,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前,上海静安区巨鹿路888号一栋漂亮的优秀历史建筑被违规拆掉,我特别心疼。历史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是结合在一起的,世界很多国家非常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人家要的就是富有个性的建筑,建筑的外立面不得随意改动。即使需要修缮也要修旧如旧。而我们很多城市都发生过巨鹿路888号的悲剧,北京的四合院被拆掉,天津的古建筑被拆掉,我的老家威海荣成的民居海草房被拆掉,这是对历史的践踏,对文化的亵渎。相比之下,鼓浪屿保存完好的风格各异的建筑,注重文化传承,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爱护历史建筑生动的一课。

鼓浪屿是全球化早期阶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与互相借鉴的典范,美哉,鼓浪屿!

责任编辑 师力斌

猜你喜欢
鼓浪屿钢琴建筑
厦门鼓浪屿之行
FATE, PLAY, LOVE
名家印迹
纸钢琴
钢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