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古诗两首》教学不妨融合一下

2018-12-07 05:35吉守益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9期
关键词:春景顺势杜牧

吉守益

在语文课本中《古诗两首》的教学,在实践中,教师常常是指导学生学完一首,再学另一首,按部就班地理解古诗的词意、诗意、情感等。古诗教学常会表现出固定的教学模式,毫无新颖有趣的设计。课堂上,听,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呢?以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的古诗两首《江南春》《春日偶成》的学习为例,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如何在创新中去引导孩子学习呢?我努力尝试将两首古诗融合起来学习。

对比阅读,共同建构,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考,把两首古诗联系起来教学,不人为地割裂,相信作者把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同为春天的故事,编者的意图也是这样,让学生去比较,发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最大程度地引导孩子们自我学习,解放教师。在这样教学思想的引导下,我又开始了对这两首古诗教学从整体开展了重新建构。

一、朗读对比,夯实基础,读出古诗的韵味

在读诗的环节,本课生字词不多,学生很容读准字音,但读出古诗的韵律、古诗的节奏,需要学生在浅吟低唱之间好好地感受,只要你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读好这两首诗学生的学习一点都不成问题。在学生在尽情朗读的过程。大量个人实践、大声朗读的基础上,孩子们都对这两首诗较好地掌握了。

在教学《江南春》这首古诗时,我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当中第一二四句的“红、风、中”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中平仄相对,体现着古诗的音韵美。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中,调动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朗读古诗,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音韵美,读时有的如小鸟鸣啾,有的如春风拂面,有的读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感慨王朝的更替,物是人非。

那么在朗读《春日偶成》时,第一首古诗的朗读意境与方法自然是学生顺势思维惯性下的朗诵。在学生对比、思考的朗读感受中感受到了在这首诗中,作者的那种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在诵读中抓住了一个“乐”,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份心情,学生在自由哼唱、感受春天美景,通过朗诵自然走进了古诗应有的情境。

二、景物比对读,品味诗句,走进古诗情境境

学生阅读古诗很清晰地知道这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呢?又有哪些区别呢?想要体会古诗的意境,必须要走进古诗丰富的画面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哪些景物上进行比对:

师:同学们,读了《江南春》这首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1:我看到了许多的黄莺在叫。

生2:我看到了许多的绿树和红花。

生3:我还看到酒店门口高高挂起的酒旗。

生4:我仿佛看到了烟雨中的许多的诗庙。

……

师:同学们,古诗的教学重在想象,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的进步。

我引导学生,“当你读到‘绿映红三个字时,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此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驰骋,不再局限于课文词语的限制,而是生发了自我的感想,纷纷表达自我眼见的春天,有学生说,我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太湖边,桃红柳绿,美不胜收,游人在美丽的春天里郊游。在这样想象的空间里,我继续引导,“《春日偶成》又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色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时你又走在怎样的一种春天意境里呢?”在前首诗文的学习悟读过程中,学生的想象一发不可收拾,这分明就是一个个春天的游客,在讲述着春天的美丽,表达在这美好春天里一份自我愉快的心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两首诗成了一个教学的整体,互为双方理解创设的情境,真的是相得益彰。

三、作者比对,感悟情怀,课后延伸

师: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两位诗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创作的背景呢?

(课前孩子们通过预习)

生1:老师,我知道这首诗是杜牧千古传诵的名篇。

生2:杜牧与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师:同学们,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是在去扬州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途中写下这首诗,当面对着满眼江南的春景,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生:不能一味地信佛,要相信自己。

生:不能建造太多的寺庙,去增加劳动人民的负担。

师:在观赏春景的中,作者杜牧还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国家的建设。关心人民的生活。

生:杜牧本来就是一个做官的,应该是一个好官。

师:杜牧的眼中有春景,他对江南春景的热情与向往,他也有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因此,讀诗我们要了解诗人,走进他的内心。杜牧是一个这样的诗人,程颢又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

师: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

生:读这样的诗句能够感受到诗人的那份开心。

生:我感觉诗人好像好长时间没有出来感受春天的美好的。

……

诗词的主旨需要从作者资料入手,知人论诗,才能更完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情怀。

……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尝试将两首古诗融合成一个整体来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学以致用,起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娜惠,周培才.顺势而为 更加精彩——从语文的导入环节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

[2]何琪.浅谈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顺势而为”[J].卷宗,2016

[3]徐海军.适时而动 顺势而为——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中随文练笔的几点思考[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5

猜你喜欢
春景顺势杜牧
春景
把握节奏,顺势爆发
春天·春景
人间春景
李春景摄影作品选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创业即顺势而为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