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思故乡

2018-12-07 05:49李阳波
晚晴 2018年9期
关键词:故道太公望明月

李阳波

离别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所以每一次相聚才弥足珍贵,在2018年中秋节来临之际,《晚晴》杂志特推出“团圆时刻”特别征文。现在来稿中选摘一篇刊登,以飨读者。

我家门前就是公园。中秋夜,我兴趣盎然地到公园赏月。公园里早已熙熙攘攘,扶老携幼,轻晃花灯,劲挥光管,等候着那“人生几见月当头”的一刻。这时,我忽然听到有几个小孩子,高声朗诵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来。

他们的童声稚气,使我想起了我远在美国的小外孙女来。她在两岁时,跟着我的女儿回来探望我。她连汉字都不曾认识一个,却洋洋得意地向我背出这首诗,使我不但老怀兹慰,而且忍俊不禁。因为在她那饶有创意的抑扬顿挫中,竟然夹杂着一些怪腔怪調的黄河故道音。我问她妈妈是怎么教的,女儿说:“我请了一位黄河故道保姆来带她,孩子就是从保姆那里学来的。”

在美国有许多中国人,那里有华裔孩子,哪里便可听到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吟哦声。

一首诗可以引导人怀念故乡,我便想到另一首关于怀念故乡的诗来。

说到故乡,自然想到太公和太婆。人家的传统首先是尊敬太公,我们陇西李氏一族却是尊敬太婆的。我们不是把这位崇高的女性称为李太太或李门奶奶,而是按照她的姓氏,称之为米氏太婆。这并非母系社会的思想残余,而是因为这位米氏太婆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也不是神话,是我的一位前辈郑而重之告诉我,就像在我面前翻开了族谱一样。

据称我们这位太婆是个皇族女子,其时中原大乱,她只身出走,到了黄河故道李新集来,嫁给我们的庄稼汉太公。还生下了四个儿子,又有了二十一个孙子,长大后她把这些儿孙们送到全国二十一个行省去建基立业。临行时她给儿子们写了一首诗,以壮行色。我那前辈说:“如今,陇西李氏会馆遍世界。只要你能把那首诗背出来,就可以享受茶香饭热的热情招待。”那首诗是:“匹马萧萧出外方,任从随地立纲常。身居异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早晚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定继昌。”

我特别喜欢开头那四句。从那个时候开始,在我的幼稚心灵里,便常常出现一幅动人的图画: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突然马蹄得得,一位风尘满面的姑娘,来到我们的田野上下了马,受到众人热情的接待,她就卷上了袖子,挽起了裙子,跟大家一起到田里干活。又提起笔来教大家作文章,写诗歌。她热爱这里的土地和人民,她连自己的过去也不愿意提了。

人们问她姓什么,她就指着面前的稻田,深情地回答人们说:“我姓米,是人们最需要的米,是土生土长的米。”

不纪念太公而纪念太婆,凭一首诗做通行密码,都是很富浪漫色彩的。这正好表现了人们对这位襟怀磊落,热爱人民的女性的敬爱,以及对她的四海为家,放眼世界的理想的向往。要一个人认同一个伟大的理想不难,要全族的人中几代的人都认同一个浪漫的理想就不易了。

什么是他乡?什么是故乡?什么是异境?什么是吾境?它们的界线在哪里呢?不过,界线终是有的。地理上你可以无视这条界线,而心里却有一条剪不断的线,它仿佛是你一离开母体时就剪断了的脐带一样。带子不见了,那血肉相连的关系却永远存在着。

为什么《静夜思》这首诗,在华人社会里,比什么歌都更深入人心,更打动人们的感情?我也是在孩提时就念这首诗,像念口令一样,不求甚解的。直到我长大之后,访问了一位老海员,他告诉我一段话:老一代的中国海员,在外国船上工作,一年到头漂洋过海,劳苦不堪,就是睡觉的地方,也只是简陋的碌架床,像猪牛栏挤在一起。但是海员们却非常珍惜着这张碌架床,因为在每个人床上都有一个绣花枕头,上面都绣着“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密密绣着的都是他们最亲爱的人的手中线啊!这样,每个人才能有一个好梦啊!

他的话大大地感动了我,也大大地震动了我。从前我喜爱米氏太婆的诗只喜欢前半截,欣赏它的豪情。这时,把后半截也慢慢咀嚼,才感到豪情原来是来自柔情,这是最多情的。

中国人对月亮是特别有感情的,否则,中秋不会成为盛大的、隆重的节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系《读者》和《思维与智慧》签约作家)

猜你喜欢
故道太公望明月
背影
背影
秋风吹彻(组诗)
中秋时刻 东方优雅
我的太公
月牙
静夜思
春天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