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查研究

2018-12-07 01:42赵倩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成都

赵倩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记录,是民族和地域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对外形象宣传、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大学生70余万人,依托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实现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这对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本通过对成都地区高校非遗传承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和分析,提出七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可行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成都;高校;非遗;传承

一、国家和地方政策

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并于次年6月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标志着非遗保护传承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结合国家政策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7年9月起施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分类保护措施,确立了对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的特定区域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制度。《非遗条例》第三十九条指出:“教育机构应当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将本地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内容。”此外,第四十条:“鼓励和支持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参与学校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同时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究基地,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专业人才。”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颁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支持,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成都地区高校非遗传承现状

成都高校众多,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大学生70余万人。近几年有部分院校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举办了多期非遗项目传承人培训班,也有很多院校在课程中尝试融入了非遗文化的介绍和具体项目的体验。目前,成都地区高校开展的非遗传承活动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研培计划”外的传承活动、非遗相关讲座和课程、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

1.四所高校入选非遗传承“研培计划”

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实施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旨在为非遗传承提供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支持。同时,推动相关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计划启动以来,举办研培班390余期,培训学员1.8万人次,另有各地组织开展的延伸培训,共计覆盖传承人群5.6万人次。截止今年,成都市有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入选。四川大学先后举办了绵竹木版年画、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安岳石雕、道明竹编等培训班;西南民族大学羌族刺绣普及培训班共开展了三期培训,有141名绣娘参加培训。首期藏族唐卡普及培训班共有40名学员参加;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研培计划”已完成四期,培训学员近200人,涵盖蜀绣、彝绣、羌绣等多个绣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的培训项目为川剧表演。

除了入选国家非遗传承“研培计划”的四所高校,成都其他高校也在非遗校园传承工作中行动起来。例如:西南交大暑期“三下乡”团队赴犍为县探访清溪剪纸传人;四川农业大学团队赴锦江文化中心调研成都皮影戏;西华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到彭州市桂花镇调研桂花土陶烧造。部分高校举办了非遗文化相关的学术讲座,不仅有对非遗项目的普及性介绍,还有深入浅出的专业理论知识。其中以四川大学举办的讲座数量最多,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

2.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

今年6月,成都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主办“2018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共有32所学校的32个项目参加,参展学生逾400人;经专家评审,共评出非遗传承教育“示范项目”46个、“优秀项目”35个、“突出贡献单位”35个、“先进单位”34个。成果展期间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展演,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看。本次成果展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表彰,也搭建了相互展示交流的平台,为非遗校园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成都地区高校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

1.高校承担的非遗传承项目种类少

2009年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四川省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国家级139项、省级522项。但是目前在成都高校非遗传承中得以保护和发展的项目,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且这些项目的知名度本来就比较高,大部分亟待宣传和保护的非遗项目由于各种原因还未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今后需要逐渐覆盖更多的项目,并且根据院校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承担即将失传项目的研究和保护。

2.高校间在传承活动中缺乏合作

非遗项目在高校的传承意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非遗传承人提高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高设计制作水平,还有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和法规等,通过全方位培训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质。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多学科的培养。各高校在不同专业领域有自身优势,如果能够在非遗传承项目和研究中开展院校间的合作,不仅可以优化知识结构,也能取得更丰硕的成绩。省内一些院校所处的区域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但是本身不具备科研条件,成都地区的高校可以主动联系,通过实地调研、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共享资源、分享经验、优化课程设置、优势互补,从而深化高校间在非遗传承领域的的合作。

3.非遗文化学生社团发展有待加强

高校学生社团一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11月,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年传播教育基地”在成都大学挂牌,并成立了首个大学生非遗保护社团。九年过去了,成都高校非遗文化相关社团的新闻报道、活动和获奖却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每一所高校都有种类繁多的社团,每年举办大量活动和比赛,但是其中能与非遗文化传承有所关联的少之又少。在调研中,很多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都感到陌生,表示“没听过,不了解”的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学生社团这一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对学生社团的建立给与引导和帮助,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培养,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非遗技艺。通过举办演出和比赛,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让非遗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4.高校非遗传承方式单一

目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到非遗传承的工作中来,但是形式较为单一,停留在通过培训班短期培训非遗传承人、图文资料展示和观看演出层面,没有做到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只有将非遗保护传承与专业建设相融,创新课程结构和教材的编写,培养师资,组织开展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才能让非遗文化在高校的传承落到实处,获得创新和突破。在近三年的工作中,本人结合西华大学教改项目,对艺术设计专业产品类专题设计课程的内容和考核目标做了相应调整。通过向学生讲解四川非遗项目和我国其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包括:瓷胎竹编、蜀绣、彝族漆器、羌族刺绣、草木染、蜀锦、花丝镶嵌、景泰蓝等,指导学生在相关设计项目和设计竞赛中用这些非遗技艺作为产品的制作工艺或视觉元素,在多个比赛中获奖。通过完整的设计流程,让学生们对非遗项目从陌生到熟悉,从认识到学会运用。当他们毕业走向社会,不仅能继续传播非遗文化,还有机会去与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合作。这种多点辐射的模式,比单线推进更具影响力。国家研培计划中还提到了对于非遗传承网络课程的建设,目前全国范围内对于此项工作的开展还未取得突出成绩,能够搜索到的几乎都是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纪录片。由于院校所处区域的环境和经济条件差异,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具备开展非遗项目培训和科研的条件,但是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的共享却是十分便捷的。另一方面,通过对四川非遗项目网络课程的传播,也能让我国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了解四川非遗文化,创造更多合作的机遇。因此,加快成都地区高校在非遗网络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

5.加强非遗传承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非遗校园传承的主体,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非遗项目与教学实践关系的把握,对非遗传承事业的投入程度,科研和课程改革的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到非遗项目在高校保护和传承的效果。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专业素养、积极的创新意识,奉献与合作精神都必不可少。现阶段,高校中仍然有很多老师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观念的局限,对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意义没有正确认识,认为非遗项目都是老旧的技艺,与现代学科专业教育内容没有关联。还有部分老师,对非遗文化缺乏了解。基于此种现状,在开展非遗高校传承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路。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来学校进行技能展示和培训。还要搭建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

6.非遗文化宣传手段亟待丰富

随着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传统的宣传手段主要有:宣传栏张贴文字和图片资料、宣传册页的发放、校园广播等。现在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以上几种,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交平台和软件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握时代特点,运用好媒体平台进行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是高校非遗传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例如用高校易班平台和学校、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非遗项目的影像和图片宣传资料,发起线上知识竞赛和非遗技艺的展示竞赛,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学习、传承的热情,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向周围进行文化传递。

7.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展示

根据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扩展工作要求:“支持高校利用自身平台优势,组织优秀学员与其他国家传统工艺专家和技艺持有者开展交流。”成都高校有多国留学生,并且开展了与多个国家的合作交流,如果能有效的利用这一资源,不仅可以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向国际展示和推广了四川灿烂的文化。

非遺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高校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应结合自身优势主动承担任务,积极创新。相信通过成都各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的努力与合作,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办非遗发[2017]1号,2017-01-23

[2]四川非遗条例于2017年9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专家解读 四川省文化厅 2017-09-01

[3]郭本华.《学术活动丰富多彩,非遗学员获益匪浅——四川大学非遗培训系列学术讲座记》,http://news.artron.net 2017-03-13

[4]陈兴贵.再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种方式[J].传承,2009 (8)

[5]李昌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传承创新地域文化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 (18).

[6]林志明.对非遗校园传承的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12 (9)

[7]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al Industries,http://www.svcci.cn,2017-07-25

本项目为2018年成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8L39。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成都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数看成都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