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2018-12-07 01:42王婷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高校组织育人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研究路径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各地各高校已将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之中,但是组织育人作为一条极其重要的育人渠道常常被忽视,未能发挥其重大作用。本文旨在以上海市理工科高校为例,来分析组织育人路径在高校运用选择的合理性,并阐述高校大学生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最后探索在“组织育人”视野下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路径,充分发挥组织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组织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市理工科高校

在文化趋向多元化、价值呈现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思想阵地,高校党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核心,党支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核心。[1]因此,“组织育人”作为一条重要的育人路径,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难题,值得引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认识与分析:高校党组织育人路径的选择背景

目前高校通过多种实践途径来引导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而“组织育人”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各负其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格局,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育人的导向与协同功能。

(一)高校党组织育人路径选择的理论依据

所谓“组织育人”是指教育者通过高校党政组织、群团组织和大学生自治组织及其开展的各类活动,将主导的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价值观念等教育要求贯彻和融入其中,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大学育人目标要求的实践过程。[2]组织育人作为一种新型育人路径,具有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等其它形式育人所无法比拟的特殊价值。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明确提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3]该《意见》首次将组织育人纳入“七个育人”一体化的总体框架和整体布局,凸显出组织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4]该《实施纲要》从顶级设计的层面构建了“十大育人体系”,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蓝图,对高校党组织育人路径提出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基于此,高校党组织要转变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育人模式,把握高校组织育人的内在机理和外在机制,为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基本遵循。

(二)高校党组织育人路径选择的现实考量

本文选取上海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十所理工科高校,即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覆盖面较广,样本选择科学合理。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网络访问的方式,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和理工科高校党组织的育人现状展开实地调研。同时深入分析当前理工科高校组织育人的现实境况,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养成,进而能够探寻出在组织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的科学路径。

二、审视与反思:上海市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高校党组织育人路径的选择是科学合理的,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困境与挑战,而上海市理工科高校其呈现态势尤为明显。

(一)从社会角度正确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困境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重大转型时期,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相互汇集、摩擦与碰撞,让多元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与冲突,尤其是西方的宗教文化及其所传输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强大冲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一些自媒体传播手段在我国呈网状辐射,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占主导地位,因此不可避免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腐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导致大学生丧失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面临社会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要正确审视并合理对待。

(二)从教师和大学生角度深刻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园地,而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在教书育人上逐渐脱节,难以打通教书与育人之间的界限,形成了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只负责教书、辅导员只负责育人、行政管理人员只负责管理的教学认知上的偏差。這种格局使得高校教师的思政工作极大地被弱化。因此,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高校教师推卸责任的状况。现代化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信仰缺失、鸵鸟心理、看客心态以及思考恐惧症等一系列病态心理,价值判别能力和理解思辨能力相对缺失,感性和理性犹如一座天平严重失衡。因此,养成独立思考的思辨精神,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仍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奢侈品。

三、内化与升华:探索在“组织育人”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路径

(一)完善社会“组织育人”的管理机制,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随着当下社会的急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而导致主流价值观念逐渐被削弱。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舆论风气的影响。社会舆论冲击小,则高校大学生更易于接受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因此社会文化氛围的构建问题成为一个首要问题。因此,必须要完善社会“组织育人”的管理机制,在社会上发挥组织育人对于文化氛围的引领作用。利用社会上相关组织的合作共建,共同对社会上逆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潮流进行取缔,并长期对社会上的文化现象进行监管调控,确保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一定的环境基础。

(二)建立高校党支部的监管体系,提升高校党支部执行力

纵观高校组织育人的实践轨迹,普遍存在组织育人功能出现失衡、组织间缺乏协同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高校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在新时代全面推进“大思政”的战略形势下,为了防止组织出现缺位、越位的现象,需要构建高校组织育人协同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协同效应。但是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党支部组织活动执行力度不够、党支部组织生活育人效果发挥不明显以及党建联建工作不到位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亟待高校党支部组织的贯彻落实及引领规范作用。建立高校党支部的监管体系,以及建立学校师生及舆论的共同监管网络,提升高校党支部的执行力和落实国家政策的效率。

(三)发挥高校组织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发挥组织育人的实效性

确保高校组织领导干部带头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又一提升路径。高校组织中的领导既包括教师队伍也包括学生团体。因此为了更好发挥组织育人的实效性,应当从教师和学生两者的严格要求上入手,提升高校领导体制的完整科学构建。而高校领域领导体制的构建离不开对领导人员的素质训练及要求,为了提升高校领导组织中教师及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必须建立科学的培训体制及民主的评估机制,通过淘汰机制来促进领导机制的更新融合,让最适合的人员担当高校组织的领导人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骆郁廷.论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J].思想理论教育,2017 (3):4—9.

[2]吴学兵、陈燕玲.新育人格局下高校组织育人论略[J]教育评论,2018 (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01).

[4]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N].2017-12-12.

基金项目:2018年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理工科高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ZD16)

作者简介:王婷(1994-)女,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