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2018-12-07 01:52徐凤琴
中外医疗 2018年22期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

徐凤琴

[摘要] 目的 分析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方便抽取该院于2008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两组常规骨折切开复位术、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6.24±0.78)周,短于对照组(20.03±2.14)周(t=4.69),观察组术后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81.06±6.19)分、治疗满意度98.08%均高于对照组(69.44±5.26)分(t=10.29)、治疗满意度85.42%(χ2=5.25)(P<0.05)。结论 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改善其踝关节运动功能。

[关键词] 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骨折切开复位术;内侧入路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8(a)-0068-03

Surgical Treatment of Joint Ankle Joint Fractures

XU Feng-qi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Hongquan Hospital, 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225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joint ankle fractures.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combined ankle fractures and ankle fractures convenient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Two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fracture open reduction, medial approach combined posterior lateral approach fractures open reduction surgery. Results 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6.24±0.78)w, which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0.03±2.14)w (t=4.69). The ankle joint motor func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1.06±6.19) points and the treatment satisfaction was 98.08%. The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69.44±5.26)points (t=10.29), and the treatment satisfaction was 85.42% (χ2=5.25) (P<0.05). Conclusion In the combine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lower jaw combined with the separation of the ankle fracture, the medial approach combined with the posterolateral approach can shorten the fracture healing time and improve the ankle joint motor function.

[Key words] Lower humeral joint separation; Ankle fracture; Fracture open reduction; Medial approach

手術是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合并踝关节骨折的常用方法[1],这种病变的治疗难度在于:这种病变以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踝关节成分被破坏为基本特征,加之踝关节解剖结构复杂,一旦治疗不当,很容易引发运动功能障碍[2-4]。该研究将2008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抽取该院收治的100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2例)。所选病例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46.2±3.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46.3±3.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骨折切开复位术治疗 对照组行常规骨折切开复位术治疗:①术前处理。术前常规行CT检查,患肢抬高15~30°,行跟骨牵引,给予患者冰袋外敷,持续外敷24 h。并输入125~250 mL甘露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11020861),按照2次/d的频率给予患者加压静脉滴注处理。动态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指标,行手术治疗的标志为:患者局部皮肤肿胀消失,且表面出现皮纹征。②常规骨折切开复位术治疗。行腰硬联合麻醉,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患者骨折状况,经内侧入路或后外侧入路行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外用石膏托以90°固定患足,患者患足取背伸位。术后24~48 h拔出引流条。术后1周指导患者进行患足功能锻炼。术后8周内严禁患肢负重。

1.2.2 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术治疗 观察组行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术治疗:①术前处理。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处理对对照组相同。②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俯卧位,事先于患者易受压部位下方增设棉垫,以预防压力性损伤。常规消毒铺巾,于患者外踝后缘、跟腱外侧缘沿自上而下的方向做一个10 cm纵向切口,在避免患者腓肠肌神经、小隐静脉受损的前提下,切开小腿深筋膜,确定腓骨长短肌腱位置,向后内侧牵拉,以暴露骨折部位。选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促使患者胫腓距关节面解剖结构恢复正常。沿前外侧方向,充分牵开患者的腓骨长短肌腱,以暴露拇长屈肌表层,沿后内侧方向牵引,充分暴露胫骨后方骨折块。于直视下行牵引复位,确定解剖结构恢复正常后,以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以C形臂X线机评估患者的骨折复位效果,如满意,选用3.5 mm空心拉力螺钉沿斜前方固定患者骨折块,将患者调整背伸踝关节90°,分别于患者胫腓联合、腓骨后外侧约2 cm位置,分别置入2枚3.5 mm螺钉。根据患者胫腓间隙选用固定方法:如患者的胫腓间隙处于2~5 mm水平上,且胫腓韧带并未完全撕裂,应在充分探查局部损伤状况的基础上,行修补治疗。确认胫距关节复位良好,且各关节间隙内无软组织后,妥善缝合周围肌腱。沿自上向下、前的方向,于患者内踝部位做一个3 cm弧形切口,注意保护隐神经、大隐静脉,分离皮肤及组织,充分暴露内踝骨折端,采用3.5 mm螺钉固定。止血后,置入1根引流条,检查无误后,缝合切口,消毒并行加压包扎。术后处理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变化,评分项包含术前、术后8周。观察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评分项包含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 评价方法

分别于术前、术后8周,选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变化。评分标准:差:<50分;良:75~89分;优:90~100分。

1.5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20.03±2.14)周,长于观察组(16.24±0.7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的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

两组术前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结果见表2。

2.3 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对照组满意度低于观察组(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作为临床骨科常见创伤之一,踝关节骨折患者中,约10%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5-6]。在临床治疗中,患者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的恢复直接影响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功能,若未及时修复,很容易诱发各类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骨折切开复位术是临床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的常用方法[8-9]。常规手术多取后外侧入路或内侧入路,这种治疗方法疗效尚可,但由于这两种入路在骨折位置较高、周围结构复杂的病例中应用相对受限[10],因此,部分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长,术后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欠佳。

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术的应用优势在于,内侧入路为患者内踝骨折的固定及复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后外侧入路可满足医师于直视条件下复位、固定骨折部位的要求,还可妥善修复患者的胫腓韧带损伤状况[11]。因此,将其用于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患者,效果显著。

该研究根据术式的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分别行常规手术治疗、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16.24±0.78)周,短于对照组(20.03±2.14)周(t=4.69),观察组术后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81.06±6.19)分、治疗满意度98.08%均高于对照组(69.44±5.26)分(t=10.29)、治疗满意度85.42%(χ2=5.25)(P<0.05)。上述结果与李扬等[12]研究基本一致。因此,这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医院可于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行内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康中山,卜月梅,冯振中,等.Endobutton纽扣钢板线缆系统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9):1213-1215.

[2] 周振东.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6):70-73.

[3] 李岳伟,张茗慧,李小荣,等.弹性固定及坚强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7,31(7):820-824.

[4] 宋喜军,滕居赞.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J].中医正骨,2016,28(11):53-55.

[5] 沈延东,潘凌霄,干开丰.纽扣钢板线缆系统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2):2103-2105.

[6] 吴该文,丁真奇,黄国锋,等.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探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6,30(9):1081-1084.

[7] 王永伟,石文生,牛连生,等.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S1):62-63.

[8] 翁科捷,钟志刚,张育锋,等.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 23(5):641-642.

[9] 王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应用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疗装备,2016,29(6):126-127.

[10] 李伟.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意义[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0):92-93.

[11] 杜奇峰.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0):70-71.

[12] 李杨,王树森,杨宁,等.复杂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2):1289-1290.

(收稿日期:2018-05-03)

猜你喜欢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的护理要点分析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的临床治疗及效果评估
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探讨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研究
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可吸收螺钉与空心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对比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