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出口结构变动与调整研究

2018-12-08 04:42陈仙乐沈吉吉姚清杭州师范大学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出口出口

文/陈仙乐 沈吉吉 姚清,杭州师范大学

指导老师:曾绍龙

近年来,“经济新常态”成为媒体的频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对外贸易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要想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也需要对外贸易的相应发展作为支撑。就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方面而言,在改革开放深刻变化的基础上,近几年不仅在规模、增速等方面发生令人震惊的巨大变化,而且在结构上也发生明显的新变化。

出口贸易涉及方面很广,主要有中国对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国对外出口贸易行业格局、中国国内地域之间产品格局、产业格局变化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结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入市后,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后,又将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1 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的整体状况和变化

本文涉及的对外贸易指狭义的对外贸易即对外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的份额。则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即指各类别的出口商品占整个出口贸易的份额。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需求侧管理的边际效应递减,经济发展的新旧动力转换机制失灵。供求结构性失衡,成为造成经济下行压力的主因。比如,一方面国内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大量的消费者疯狂进行“海淘”,消费能力外溢。这说明我们的有效供给还不能满足有效需求,供需错配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产品落后、产能过剩、创新滞后,抑制了消费者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跃升。

1.1 中国对外出口贸易整体概况

2010年-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增速虽不断放缓,但仍属于逐年递增,其中巅峰期为2010年,增速达31.3%。2015年至2 016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国内综合成本不断上升,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加大,出现了增速为负的情况,相较于2015年的-2.9%,2016更是达到了-7.7%。如图1所示,201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24.3 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 2015 年下降 0.9%,降幅较 2015 年收窄6.1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8 万亿元,下降 1.9%;以美元计,进出口总值 3.7 万亿美元,下降 6.8%。其中,出口 2.1 万亿美元,下降7.7%;贸易顺差 5107.3 亿美元,下降 13.9%。分季度看,进出口同比由降转升,增速逐季回稳。1-4 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分别下降 8.1%、下降 1.1%、增长 0.8%和增长3.8%。11、12月进口和出口连续两个月实现“双升”。

1.2 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结构概况与变化

1.2.1中国对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

2016 年,机电产品出口 8.0 万亿元,下降 1.9%,占出口总值的57.7%。其中,航空航天器、光通信设备出口增长超过 10%,医疗仪器及器械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超过 5%。工程机械、汽车、家电、机床、发电机出口均实现正增长。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2.9 万亿元,下降 1.7%,占出口总值的 20.8%。其中,纺织品、玩具和塑料制品出口实现正增长。

1.2.2中国对外出口贸易格局

1.2.2.1出口企业性质。2016年,民营企业进出口9.3万亿元,增长2.2%,占全国外贸总值的38.1%。其中,出口6.4万亿元,下降0.2%,占出口总值的46%,较2015年提高0.8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3.8万亿元,下降5.6%。外资企业进出口11.1万亿元,下降2.1%。

1.2.2.2出口贸易伙伴格局。2016 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对俄罗斯、孟加拉、印度出口分别增长 14.2%、9.3%和 6.6%。中国对欧盟和美国出口分别增长 1.3%和 0.1%,对东盟出口下降 1.9%,对三者出口合计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46.7%。

1.2.2.3中国内地出口情况。2010年至2016年,中国内地出口总额名列前茅的分省(区、市)分别有北京、辽宁、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这也充分说明了在全国行列中的极强外贸竞争力与发展竞争力。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

2.1 推动中国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仍旧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相对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低层次的商品结构阻碍着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我国廉价的工业制成品涌入欧美市场,因物美价廉,迅速获得市场,但是同时也带来贸易摩擦等系列问题。

2.2 推动中国出口行业格局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侧重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通过刺激消费来扩大内需,部分产业得到过度投资,从而出现产能过剩。除此之外,以往我国的对外贸易行业主要是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行业和机电设备行业,但随着人口红利基本释放,虚拟经济的泡沫挤破,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从中国沿海向逐步内地迁移,向东南亚、印度等地迁移。

2.3 促进中国国内地域之间协同发展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的阶段中,我们提出让东部地区率先对外开放,产生示范效应,通过先富带后富,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当时的经济环境以及政治背景,该上层规划符合当时的经济基础,顺应了当时的发展潮流,从此,具有不同的区域条件的这些地区板块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奋斗,但发展结果差距明显的事实不容忽视,为了协调区域发展,之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等政策,西部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上升,东西部经济增速这一相对差距逐渐缩小,但绝对差距有增未减。总体来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经济关系不协调。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经济关系不协调表现为区域制度结构的失衡和错配。

“一带一路”致力于构筑全球经济贸易新的大循环,成为世界一大经济发展空间。按设计规划,“一带一路”地区将覆盖总人口约46 亿,GDP 总量将达到20 万亿美元。2015年,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近1万亿美元,我国同沿线65个国家中投资49个国家,共计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对于解决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状态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外贸易的新路径开放之后,也给更多中小企业的产品走出国门多了一个机会,在市场竞争下,将会驱动更多企业对外出口产品,因此,“一带一路”的加快建设和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将会大大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 总结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在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改革的大发展,尤其是圆满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将对世界经济均衡发展将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一宾,中国贸易结构变化成因及其趋势[D]云南:云南大学2015

[2]李凯杰,供给侧改革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J].经济学家,2016,(04):96-102.

[3]卢岳宾,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演变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13

[4]李邦君,入世后中国外贸结构的新变化及其发展新趋势[J]国际商务研究 2005 第三期:35~39。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出口出口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2017年2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续)
给情绪找个出口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