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好产业 啃下“贫中贫”山东茌平:千万资金“嫁接”乡村振兴

2018-12-08 07:15刘明明贺金涛
人民周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县里贫困村大棚

刘明明 贺金涛

立秋过后,素有“鲁西小寿光”之名的山东聊城茌平县耿店村在沉寂了近两个月的酷夏后,又热闹了起來。村西、村南旧村拆迁腾置出来的60余亩空地上,县里集中扶贫资金规划的20个高标准大棚正在加紧施工中。

“建扶贫棚群众举双手欢迎,20个棚两天‘抢完,带着名字建棚,户家比村里还上心。”村支部书记耿遵珠介绍说,扶贫棚技术含量高,与村里“稳步发展高科技大棚,逐步取代低矮老棚”的产业振兴规划合拍,“扶贫棚建在俺们村,能比其他地方种棚的效益高出20%。”

为何耿店建棚效益高?耿遵珠介绍,经过20年的发展,大棚蔬菜成为耿店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全村有180户、784人,有高标准蔬菜大棚617个,棚菜种植面积达1100多亩,户均3.5个棚,村内有育苗场、销售市场,还有培训课堂,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供产销一条龙服务,“茌星”牌黄瓜、辣椒、番茄3个绿色蔬菜商标实现了“农超对接”,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7万元,棚均年效益达到8万元。

“更喜人的是,耿店棚菜产业吸引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种棚,‘棚二代占到七八成,他们少的种五六个棚,最多的种了21个棚,大伙儿靠这个产业买了车、住上了楼。”耿遵珠说。

蓬勃发展的耿店蔬菜产业,近年来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耿店村定下了产业升级的新思路,积极提升蔬菜大棚的科技含量,努力在智能化温控、水肥一体化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兴建冷库,做精品有机蔬菜,拉长产业链。但钱从哪里来,耿店人踌躇不前。

扶贫大棚落户耿店,让耿店找到了产业升级的契机,也为县里的扶贫攻坚打开了新局面。

经过三年的扶贫攻坚,全县3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剩余的脱贫重点在于无致富能力的“贫中贫”,如何“啃下硬骨头”,如何用扶贫钱让无致富能力的人致富,是扶贫面临的新课题。

“以往扶贫专项资金下拨到贫困村,各自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整体带动了全县34个省定贫困村全部脱贫,但也暴露出项目零星分散,面广量多,缺乏有效投资,无法形成良性利用循环的缺点。”副县长、县扶贫办主任张春兰说,过去扶贫资金无偿投放给贫困乡镇,贫困村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只管投不管收,存在建起大棚没人承包,代养羊不能收回等情况。新形势下,以往“撒芝麻盐”的扶贫投资方式已经不适用。

去年,县里探索以耿店村为试点,借力成熟的“耿店产业模式”,将“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集合周边6个贫困村150万元各级专项资金,建设了15个高标准扶贫棚,15万元的扶贫收益及时准确地惠及了74户198人贫困户。

耿店试点成功,县里找到了“借力优势产业,划重点集中投放”的产业扶贫路。“让会种棚的有钱赚,同时保障贫困户的收益,这才是双赢共惠。”张春兰说。

据统计,今年茌平集中投放的专项产业扶贫资金共计1065万元,产权明晰到村、收益分配到户,预计收益69.2万元,将覆盖全县全部建档立卡的3787户贫困群众,实现贫困户长效受益。(编辑:杜文婷)

猜你喜欢
县里贫困村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县里办大学:产业升级与货币产业政策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阅读花瓣雨
师徒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