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2018-12-08 09:41刘西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自我控制规则意识榜样

刘西

〔摘要〕本文阐述了自我控制的概念以及自我控制对儿童的重要影响。从父母的角度,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父母受教育水平以及性格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影响,并针对儿童自控能力差的表现,提出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样和要与孩子多交流、多互动三条建议。

〔关键词〕自我控制;家庭教育;规则意识;榜样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3-0072-02

很多家长苦恼地反映孩子在学校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常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喜欢跟同学交头接耳,专注听课不超过15分钟,之后就开始乱动或者打扰其他同学;成绩总是班级倒数,平时爱踢人、打人、破坏东西,动辄乱发脾气,跟其他同学相处得很不好;爱插嘴,喜欢和人对着干,招人烦。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属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表现。对此种情况,作为家长,不能一味指责和说教,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矛盾。要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格建构的核心概念。它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控。个体自觉选择目标,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1]。自我控制功能失调会导致焦虑、抑郁、攻击等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自我控制水平高的个体心理调节能力、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且人际关系和谐,犯罪倾向较低,更倾向远离危险的行为(药物滥用、酒精依赖、自杀行为等)。

儿童早期的重要经验主要来自父母,因此,父母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很多方面对儿童的自控发展有着影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放任型、专断型和冷漠型四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很严厉,有高要求,往往使孩子退缩、不友好,自控水平不高;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常采用情感惩罚而不是说理,孩子不成熟,自尊心低,自我控制水平低;权威性的父母对孩子态度友好,一般采用说理、示范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发展自我控制[2]。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关系是亲密友好的,则有利于儿童自我控制和社会化的发展,儿童的打架、插嘴、乱发脾气等问题行为也较少出现。如果父母习惯以强硬坚决的态度对待孩子,将使儿童产生较严重的问题行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父母与孩子缺乏互动,关系淡漠,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多。

此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父母的个性等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一定的影響。家长为初中学历的儿童的自控能力明显低于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中的儿童。父母如果比较情绪化,动不动就吵架,孩子会模仿成人的情感表达和言行方式,自我控制能力较低[3]。

身为父母,要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他们的自控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我们在超市和商场经常会看见一些孩子大喊大闹,要买某个玩具或某件衣服,父母好言相劝也丝毫没用,惹来众人围观,最后家长迫于无奈只能妥协。这样的孩子有了第一次经验,以后每次都会采取这种方式要挟家长。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的态度要坚定,对孩子的要求要前后一致,该坚持的要坚持,不管孩子如何哭闹,不管是否有人围观,都不要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平时,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要让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有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却会损害别人;要注意说话的场合,有些话不能随便出口。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孩子学会进行简单的判断和分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就不会任由自己的性子去行事,在行动之前有所考虑、有所节制。

另外,孩子只有树立了规则意识,才能提高自控水平。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一个家庭应该制定属于自己的规则,它可以是松散的,也可以是成系统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应该是合理且符合规律的。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从日常生活着手,制定如按时起床、睡觉,不挑食、承担家务等规则,孩子按照规定执行,父母就表扬,相反要进行适度的惩罚。要让孩子深刻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而且要长期坚持,不可松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逐步学会约束自己。

二、家长要做出自我控制的好榜样

有家长反映孩子天天抱着手机不放,不是玩游戏就是聊QQ,怎么管都没有用,没收手机就跟我们急,多次因为手机与父母吵架,一吵起来,就去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也宠着他,结果就这样一直玩,谁也管不了,什么办法都没用。如果没收手机就直接不去上学了,甚至离家出走,成绩当然也不会很好。

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在要求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在客厅看电视、玩游戏,平时也一人一部手机,家人之间几乎没什么交流,完全沉浸在手机世界里。父母沉迷于手机,孩子缺乏关爱和呵护,会变得猜忌和冷漠,不利于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试想,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怎么会热爱学习?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有良好自我控制能力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父母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现得好,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立一个有爱、温馨的家庭,这样才能培养出有自控能力的孩子。父母要起到榜样的作用,树立良好的形象,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吵架、说脏话,教会孩子分享快乐和喜悦,如何为人处世;带孩子外出,遇到排队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戏消磨时光,避免把焦躁情绪传染给孩子,让等待的过程变得有趣;想对孩子发火的时候,深呼吸并说:“我要冷静,不能发火。”

三、要与孩子多交流、多互动

孩子总是被当成一个家庭的希望,父母为了使孩子成才,不惜花费重金,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然而却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会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有待改正,有些思想观念有了偏差,可能是因为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不愉快,导致情绪无法排解,等等。只有经常与孩子沟通,家长才会及时发现问题;只有与孩子经常沟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才能使他们感到真正的快乐,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家长可以培养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最好是与孩子一起阅读。读书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的重要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还可以让孩子学会遇事平心静气,培养自控能力。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时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在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一些行为及情绪问题时,不可一味训斥打骂,要静下心来帮孩子分析,告诉孩子错在哪儿了并提出合理建议。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自控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帮孩子树立自信心。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授他某种知识,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塑造孩子的人格。自我控制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素养。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对人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诠释。

现实中,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合理,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考一个好分数就行了,平时生活中溺爱、纵容孩子。只有先学会控制自己才能掌控世界。高尔基说:“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所以,家长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杨丽珠,董光恒.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7-12.

[2]姜珊珊,李岩,王月,李紫叶.关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J].世纪桥,2010(21):90-91.

[3]张劲松,金星明,沈晓明.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31-3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自我控制规则意识榜样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可信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