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2018-12-10 09:15胡鹏里余亚信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13期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胡鹏里 余亚信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8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资料,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该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是否死亡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包括各项化验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CR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讨论。结果 死亡组患者的GCS评分(9.97±2.69)分、血磷(0.71±0.58)mg/L均显著低于存活组的(12.61±1.72)分及(0.97±0.5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23.91±8.73)×109/L、血肌酐(142.14±81.34)μmol/L、CRP(207.74±168.54)mg/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14.17±6.71)×109/L、(89.47±22.51)μmol/L、(127.52±71.6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CRP越高,预后越差,死亡风险越大。结论 多种因素均可影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预后,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CRP是影响患者预后及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预后因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CRP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7(a)-0023-03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内分泌科常见且较为危重的急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常发生的急性并发症,起病骤急,病情进展迅速,不及时治疗极易危害生命[1]。据国外文献报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死亡率约为2%~10%,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可高达40%[2]。我国目前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诊疗管理尚不完备[3],该文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8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临床对DKA患者预后的判断及诊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82例,女性39例,男性43例,其中死亡13例,好转出院69例,年龄21~75岁,平均(46.1±15.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4]中关于DKA的诊断标准,均为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且除外应激性高血糖、酒精性酮症、乳酸酸中毒、高氯性酸中毒及饥饿性酮症等。

1.2 收集信息

对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及各项化验检查进性回顾性分析,包括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CR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糖化血红蛋白、尿酮体、血-β羟丁酸、血压及入院后24 h内是否出现意识障碍、发热、休克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进行记录,且对患者的DKA程度进行分级,其标准参考《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4]。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予大量补液,同时静脉使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泵入维持降糖,每2 h测血糖1次,根据血糖动态调整胰岛素用量,并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予抗炎、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积极对症治疗。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可能和预后相关的因素,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2次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该次研究共纳入8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所有患者均按照指南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在所有患者中共死亡13例,好转出院69例,其中I型糖尿病30例,2型糖尿病52例,从急诊入院患者71例,门诊入院11例,其中按严重程度分类,轻度患者27例,中度患者23例,重度患者32例,其中合并感染的患者31例,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9例,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4例。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收缩压为(122.43±16.37)mmHg,存活组为(120.75±17.16)mmHg,死亡组的舒张压为(75.84±11.27)mmHg,存活组为(74.15±12.66)mmHg。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病程、既往诊疗情况、就诊方式、糖尿病类型、血压及是否合并其他疾病、以及疾病本身得嚴重程度分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死亡组患者的GCS评分、血磷水平均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肌酐、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考虑GCS评分、血磷水平、白细胞技术、血肌酐、CRP可能与患者预后有相关性。见表2。

2.3 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是否死亡作为因变量Y,自变量取血磷、GCS评分、WBC计数、CRP、血肌酐、血钾,以Logistic回归分析,代入模型后可得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CRP是影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血磷、血肌酐、WBC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来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CRP越高,其预后就越差,死亡风险越大。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主要特点为血糖升高、代谢性酸中毒以及血中酮体升高,不论是合并多种并发症的高龄患者还是较为年轻的患者均可出现。我国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文献显示病死率一般在10%~20%之间,远高于发达国家的2%~10%。该研究显示患者病死率为15.85%,与相关文献一致[5-6]。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预后与血糖水平及酸中毒无明显相关性,与是否合并其他潜在因素相关[7]。感染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感染可使机体组织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加重代谢性酸中毒,CRP则是常用感染程度评估指标。该研究单因素分析发现死亡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CRP是影响DKA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显示CRP与患者的死亡率相关,其数值越高,死亡风险越大,对于CRP持续保持高水平的患者往往提示着较差的预后。因此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及时应用抗菌药物积极控制感染,对患者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CRP可作为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而该研究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于存活组,而感染合并情况并无显著差异,考虑白细胞计数的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电解质紊乱、脱水等情况有关,这与与国内的文献显示的是否合并感染的两组患者之间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这一结论相符。经多因素分析发现白细胞计数与预后并无显著相关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反应了患者的意识水平,已有研究表明患者的意识水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该研究表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但亦提出GCS分值越高的患者具有越好的预后的趋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往往提示病情危重,此时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有创诊疗的生命支持,而机械通气又会增加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在原发病基础上进一步加重病情, GCS评分可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评分较低的患者预后較差,也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8]。此外,该研究中单因素分析发现死亡组与存活组血磷、血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因素分析二者与患者预后并无显著相关性,故其在预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预后上并无明显价值。

综上所述,多种因素均可影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预后,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C反应蛋白是影响患者预后及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GCS评分越低、CRP越高的患者其死亡风险越高。

[参考文献]

[1] 杨水生,雷闽湘,龚红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临床炎症指标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8,14(2):36-37.

[2] Dhatariya KK,Nunney I,Higgins K,et al.National survey of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 in the UK in 2014[J].Diabet Med,2016,33(2):252-260.

[3] 吴晓艳,刘军,沈清,等.降钙素原与乳酸水平的监测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中的相关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7,18(3):225-228.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8):449-461.

[5] 李文华,李健,梁洁,等.血浆降钙素原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发生感染的预测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1):2488-2490,2494.

[6] 陈清军,游桂良,王畅.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急诊急救对策[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7,13(5):35-36.

[7] 陈国华,陈娃,高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4):430-431,434.

[8] 钟嫄,唐志浩,陈丽芬.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感染患者降钙素原变化特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1):112-113.

(收稿日期:2018-04-02)

猜你喜欢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6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分析与护理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胰岛B细胞功能改变的观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尿崩症的特点及诊断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