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2018-12-10 11:24赵鹏程
现代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汉语

赵鹏程

摘 要:汉语的语义具有模糊性是不可否认的问题,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词语。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不同词类,我们发现汉语中具有模糊语义的词大都集中在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和副词等。本文通过举例分析其词义,并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分析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试图从主观量范畴和语用交际等角度探讨汉语具有模糊语义的原因。

关键词:汉语 模糊语义 认知分析

一、引言

词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是抽象的、概括的,词义的中心是明确的,但词义的外延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其界限模糊不清。这里的“模糊性”是相对语言精确性而言的,是词义的性质之一。尤其是在口语中,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对于语义的模糊性,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做出诸多有益探索。从高元石(1988)[1]探讨关于模糊语义的问题开始,此后从整体上讨论语义模糊问题的学者从未间断,如:王家齐(1991)[2]讨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吴振国(2000)[3]讨论模糊语义的聚合,胡健(2001)[4]讨论模糊语义的特征,孟春梅(2007)[5]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讨论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等;也有从个案角度探讨的,如王欣(2010)[6]分析了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李金树(2013)[7]从模糊语言学的视域分析“三”字的夸张运用,信晓倩(2013)[8]分析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的模糊语义,危艳丽(2014)[9]分析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等;还有不少从翻译角度探讨语义模糊问题的,如郭建民(1990)[10]、张耘(2011)[11]等。

通过对相关模糊语义问题研究的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并运用“量”范畴理论解释汉语日常生活中使用模糊詞的现象。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模糊语义问题,更有符合人们的认知思维习惯,并且更益于人们接受和理解。

二、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汉语词类

模糊性是非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汉语也不例外。对于汉语,伍铁平(2000)[12](P272-290)分析了三组实词的模糊性,对于虚词的模糊性主要分析了“和”和“或”,另外专章讨论了颜色词、味觉词和温度词的模糊性,尤其是对于颜色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遗憾的是最终也没能给出颜色词的分类和释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模糊性的词语,据此,通过对不同词类的考查,我们认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具有模糊语义的词大致有“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类。此外还有部分“连词”的语义也是模糊的,但是由于语义比较虚泛,很难把握,我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做区分,所以不单独归类。

(一)名词

名词中具有模糊性特点的词大都是时间名词和表示年龄的词。一天中,我们可以把24小时分成不同的区间,并且分别给予其名称,如:“清晨”“早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夜里”等。《现代汉语词典》[13]对“清晨、早晨、早上”释义分别是:“清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早晨,从天刚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早上,早晨。”从词典释义来看,不难发现,这些词都具有模糊性,都没有明显的界限。

在汉语中,有用来表示年龄阶段的词,然而这些词所指年龄并不是绝对明确的。比如,用“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词去分别标志不同的年龄段,这些年龄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造成标志这些年龄段的词在词义上也划分不出绝对的界限。英语中表年龄段的词语,其语义就具有绝对的明确性,如“teenage”,通常我们将其译为“青少年”,对应的年龄段为13~19岁,该词能够给出明确的年龄段是因为“-teen”是数词13~19的形式标记,与“age”组合也就使得“teenage”具有明确的年龄段。

(二)数量词

在汉语的日常使用中,经常会出现模糊的数量用法。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说“帮我摘两根葱”,这里的“两根”只是一个模糊性的说法,并不一定指只有两根,而是表示“一些”义。再如,“我有两件衣服要洗”“两个碗要刷”“三、四辆车”都具有模糊性。在文言文和一些成语中,本来表示具体数字的数词,也由实指数目变为虚指不定数目,如“千里之外”“千言万语”“三言两语”等成语也都有着模糊性,这些都是由数词的计数功能慢慢退化造成的。

(三)形容词

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词大都是描述事物性状的形容词和颜色词两类词。事物性状类的词在生活中被普遍使用着,尤其是部分具有相反语义的、成对出现的形容词,例如:“大”“小”“胖”“瘦”“高”“矮”等。这类词彼此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没有明确的标明究竟什么样的身高被称为“高”,什么样的身高会被定位为“矮”,这使得这类词被贴上模糊性的“标签”。这类词存在模糊性与我们日常使用的频率也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反义词时的不平衡上。比如,“那个人有多高?”回答可能是“挺高”,也可能是“很矮”。这里的“高”,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矮”的意义。性质完全对立的两项往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描述的原型。在实际用语中,使用对立的两项来表示事物的某方面性状,被认为是增加了表达的模糊性。

另外,语言中的颜色词,比如“红”,就颜色深浅的不同,会有不同种类的“红”,就产生了模糊性。颜色词的模糊性不仅表现在不同的语言中,在同一种语言中也存在。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的模糊性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在同一种语言中,颜色词意义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颜色词之间的分界是模糊的,它们之间存在某种过渡状态。比如“绿”,《现代汉语词典》[13]释义为:“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由蓝和黄混合而成。”但是,在大自然中,草和树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且是有变化的。至于蓝颜料和黄颜料,随着“蓝”“黄”程度的不同,其混合的颜色也是不同的。《辞海》[14]对“绿”的释义为:“像草和树叶茂盛时所呈青中带黄的颜色。”该释义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什么程度才是“青”,带黄又要达到什么程度。

(四)副词

副词中,具有模糊特点的最突出的就是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程度意义的词。如“很”“最”“更”“特别”“十分”“稍微”“略”等。这些程度副词所表示的程度到底是怎样的“度”,基于个体认知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另外,还有一些时间副词,也具有模糊的特点。比如,“瞬间”“立刻”“即刻”“一会儿”都是表示时间短暂的词,但是我们都不能确定这些词的具体时长。当我们说“我一会就来”时可能自己心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听话者也不知道过多久会来,对双方来说,“一会”就是个模糊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些词的释义也都采用模糊的表达。

三、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

词义范畴属于语义范畴,汉语语义的模糊大都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所致,因此要想分析汉语的模糊语义,分析好词义的模糊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汉语的模糊语义进行分析,也对汉语复杂空灵的语义进行一般的认知解释。

张敏(1998)[15](P48)指出,范畴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人类认知中的一种过程,是人类基于相似性,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然后对其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某一事物在范畴等级中可以有不同的名称,而某一具体范畴在命名上具有优先地位,事物首先在此等级上被划分,那么,这一等级范畴就是基本范畴。对事物命名,首先考慮基本范畴,这样更易于被命名、掌握和记忆,并且此时事物的名称往往最简洁、使用频率最高。在确认基本范畴后,又以原型为中心,以家族相似性为纽带,逐步向外扩展。

家族相似性范畴理论表明:事物范畴的划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范畴之间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离散的,而是具有连续性;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并非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典型和边缘成员之分。因而,在范畴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这就是范畴化的原型理论。原型理论认为: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而非其基本特征;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相邻范畴常常不是由严格的边界划分的;同一范畴内的成员有较好样本(典型成员)和较差样本(非典型成员)之分,最好的成员即最具原型性;范畴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并具有更少的与相邻类别的成员共有的属性。基于原型理论的认知特点,人类心理词库在语义上也是模糊的。例如,颜色词“红”,在色彩谱系上是一个连续的区间,到底“红”位于色谱中的哪一段,我们很难区分,更别说基于红色延伸的“粉红”“桃红”“紫红”了。张敏(1998)[15](P50)指出美国人类学家伯林和凯通过对98种语言颜色词系统的调查发现:世界各语言里一共存在着11种被称作“基本颜色词”的颜色种类的普遍集合,它们构成一个严格的蕴涵等级,即“黑、白<红<黄、蓝、绿<棕<紫、粉红、橙、灰”(“X

四、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产生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语言也不例外。其中,既包括内部的,也包括外部的;既有语言自身的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我们认为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

语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而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许多都是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由于这类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过渡阶段,要想找出它们绝对精确的外延界限,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模糊主要是“边界不明”,这也是语义模糊性特点之一(张乔,1998)[16]。如“中午”同“上午”“下午”之间便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其间也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是中午。基于不能确定到具体的点就造成了不确定性,也就造成了语言的模糊性。

(二)人们的主观感受的差异

由于人们的世界观、性别、年龄、文化修养、职业、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甚至个人爱好不同,基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我们便会对同样的词语形成不同的认知。通俗的讲就是会对同样的词语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受话人因为认知的不同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尤其是在量上。关于量范畴,有主次之分。我们知道语言是人们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入个人主观认识的最终表达手段,从而可以看出我们最终的表达是加入个人主观认识的,这就会导致交际中的语义变得更加模糊。如,“美”与“丑”,“咸”与“淡”,“大方”与“小气”,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使这些词产生了模糊义。

(三)基于表达的需要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我们会因所处环境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刻意去采用模糊的表达手法。如,在中日建交过程中,钓鱼岛是关系双方能否正式建交的关键因素,这是周恩来总理提出对于钓鱼岛我们与日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最终两国得以正式建交。但是仔细考虑到底双方搁置什么具体争议,又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此例就可以看出模糊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发挥着独有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模糊性语言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弊端,容易造成对语义的错误解读,或者,掩盖了真实的信息。另外,在日常的交流中,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模糊语,这不仅能使语言表达得更加自然、得体,有效的传达人们的情感。有意识的使用模糊性的词语,可以更加灵活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帮助交际者顺利达成交际目的。比如,在面对一些客套的对话时,就可以使用模糊语,“改天上我家看看去”这里的“改天”是不具备具体的含义的,因为说话人并没有赋予它确切的时间性,或者说,连说话人自己也不会知道这里的“改天”指的是哪一天,所以听话者也不可能知道具体是哪一天。这样的交际用语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使交流的氛围变得融洽,更加有利于人们的交际。

(四)词素义的范围广

词素使用频率的高低和词素表义的范围是影响不同词义项多少的两个主要原因,使用频率的高低与语词的语法化、词汇化的程度成正比。冯平(2016)[17]通過分析反义语素合成形容词发现,使用频率的高低与词义义项的多少也密切关联。频率使用的高低又与词素义的范围相互影响,词素义的范围大小一般会直接影响其使用频率的高低。其中,语言的经济原则似乎也在起作用,词素义的范围广又会体现在词义的模糊性、主观性上,虽皆为形容词性,但其主观性和模糊性的程度却不相同,例如“大小、高低”与“老少、快慢”,前者语义范围广,主观性与模糊性都比后者强,相应地词义义项也比后者多。

五、结语

对于任何事物,我们都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必须认识到其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对于模糊性,也不例外。基于认知理论,我们对事物的命名优先选择具有典型范畴意义的词,这样就不可能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全面的描述,此时我们便会选择模糊的表达方法。汉语中具有模糊语义特点的词大都集中在形容词、程度副词等词类中,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并结合主观量范畴和语用等因素考虑产生模糊语义的原因,更有助于人们对该现象进行解释。

参考文献:

[1]高元石.有关模糊语义的几个问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8,(2).

[2]王家齐.论模糊语言的性质与功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3).

[3]吴振国.模糊语义的聚合[J].语言研究,2000,(4).

[4]胡健.试论模糊语义的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5]孟春梅.浅析语言交际中运用模糊语义的几种类型[J].科技资讯,2007,(22).

[6]王欣.现代汉语量词的语义模糊性[J].宜宾学院学报,2010,(9).

[7]李金树.模糊语言学视域下的“三”字夸张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3,(4).

[8]信晓倩.以“百”字打头的四字格成语模糊语义及其英译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3,(4).

[9]危艳丽.虚词“半”的模糊语义特征[J].语言研究,2014,(3).

[10]郭建民.数词的模糊语义及翻译[J].外语教学,1990,(3).

[11]张耘.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层面及其翻译透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5]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6]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7]冯平.“形+形”式反义语素合成词的认知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6,(3).

猜你喜欢
汉语
汉语教学被多国纳入教育体系
学汉语
学汉字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母语
汉语与拼音
教育部出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